对于 Vue 这类渐进式前端开发框架,为了构建 SPA(单页面应用),须要引入前端路由系统,这也就是 Vue-Router 存在的意义。前端路由的核心,就在于 —— 改变视图的同时不会向后端发出请求。html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浏览器当前提供了一下两种方法:前端
例以下面这个URL:后端
http://160.238.86.82:8003/#/index
api
hash 的值为:#/index
浏览器
特色:hash 虽然出如今 URL 中,但不会被包括在 HTTP 请求中,对后端彻底没有影响,所以改变 hash 不会从新加载页面服务器
pushState()
和 replaceState()
方法这两个方法应用于浏览器的历史记录栈,在当前已有的 back、forword、go 的基础之上,它们提供了对历史记录进行修改的功能。只是当它们执行修改时,虽然改变了当前的 URL,但浏览器不会当即向后端发送请求app
所以能够说,hash 模式和 history 模式都属于浏览器自身的特性,Vue-Router 只是利用了这两个特性(经过调用浏览器提供的接口)来实现前端路由框架
使用场景code
通常场景下,hash 和 history 均可以htm
若是不想用 hash 的话,那么就可使用路由的history 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 history.pushState API 来完成
URL 跳转而无须从新加载页面
另外,调用 history.pushState()
想比于直接修改 hash
存在一下优点:
pushState()设置的新 URL 能够是与当前 URL 同源的任意URL;而 hash 只可修改 # 后面的部分,所以只能设置与当前 URL 同文档的 URL;
pushState() 设置的新 URL 能够与当前 URL 如出一辙,这样也会把记录添加到栈中;而 hash 设置的新值必须与原来不同才会触发动做将记录添加到栈中;
pushState() 经过 stateObject 参数能够添加任意类型的数据到记录中;而 hash 只可添加短字符串;
pushState() 可额外设置 title 属性供后续使用。
固然 history 也不是碾压 hash ,SPA 虽然在浏览器里游刃有余,但真要经过 URL 向后端发起 HTTP 请求时,二者的差别就来了。尤为在用户手动输入 URL 后回车,或者刷新(重启)浏览器的时候
hash 模式下,仅 hash 符号以前的内容会被包含在请求中,如: http://160.238.86.82:8003
所以对于后端来讲,即便没有作到对路由的全覆盖,也不会返回 404 错误。
history 模式下,前端的 URL 必须和实际向后端发起请求的 URL 一致,如:http://160.238.86.82:8003/age/id
若是后端缺乏对/age/id 的路由处理,将返回 404 错误。
不过这种模式要玩好,还须要后台配置支持……因此,你要在服务端增长一个覆盖全部状况的候选资源:若是 URL 匹配不到任何静态资源,则应该返回同一个 index.html 页面,这个页面就是你 app 依赖的页面。
history模式怕什么呢?
经过history api,咱们丢掉了丑陋的#,可是它也有个毛病:
不怕前进,不怕后退,就怕刷新,f5,(若是后端没有准备的话),由于刷新是实实在在地去请求服务器的,不玩虚的。
而在hash模式下,前端路由修改的是#中的信息,而浏览器请求时是不带它玩的,因此没有问题.可是在history下,你能够自由的修改path,当刷新时,若是服务器中没有相应的响应或者资源,会分分钟刷出一个404来。
总结
结合自身状况,对于通常的 Vue + Vue-Router + Webpack + XXX 形式的 Web 开发场景,用 history 模式便可,只需在后端(Apache 或 Nginx)进行简单的路由配置,同时搭配前端路由的 404 页面支持就万事大吉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