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咱们应用程序用TCP传输数据的时候,数据被送入协议栈中,而后逐个经过每一层,知道最后到物理层数据转换成比特流,送入网络。而再这个过程当中,每一层都会对要发送的数据加一些首部信息。整个过程以下图。
如图能够看出,每一层数据是由上一层数据+本层首部信息组成的,其中每一层的数据
,称为本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即PDU.
应用
层数据在传输层添加TCP报头后获得的PDU被称为 Segment(数据段 ),图示为TCP段
传输层的数据(TCP段)传
给网络层,网络层添加IP报头获得的PDU被称为Packet(数据包); 图示为IP数据包
网络层
数据报(IP数据包)被传递到数据链路层,封装数据链路层报头获得的PDU被称为Frame(数据帧),图示为以太网帧。
最后,帧被转换为比特,经过网络介质传输。
这种协议栈逐层向下传递数据,并添加报头和报尾的过程称为封装。
2、数据格式
须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以太网帧,与咱们常说的以太网是不同的。下面咱们就来介绍每一层数据的 首部信息 内容。
首先咱们知道世界上有个协会叫做IEEE,即电子工程师协会,里面有个分会,叫做IEEE802委员会,是专门来制定局域网各类标准的。而802下面还有个分部,叫做802.3.就是咱们常常提到的 IEEE802.3,这个部门制定的规范叫以太网规范,这个以太网规范中就定义了上面提到的“以太网首部”,这个以太网规范,实际只定义了数据链路层中的MAC层和物理层规范。(注意数据链路层包括MAC子层和LLC子层两个子层,而LLC子层是在IEEE802.2中规范的)。
一、以太网帧格式
以太网经常使用帧格式有两种,
一种是Ethernet II,另外一种是IEEE 802.3 格式。这两种格式区别是:Ethernet II中包含一个Type字 段,。而IEEE 802.3格式中,此位置是长度字段。
其中Type字段描述了,以太网首部 后面所跟数据包的类型,例如Type为0x8000时为IP协议包,Type为8060时,后面为ARP协议包。以太网中多数数据帧使用的是
Ethernet II帧格式。
a、
Ethernet II帧格式
b、
IEEE 802.3
帧格式
前导码:
Ethernet II是由
8个8‘b10101010构成,
IEEE802.3由7个
8‘b10101010+1个字节SFD..
目的地址:目的设备的MAC物理地址。
源 地址 :发送设备的MAC物理地址。
类型(
Ethernet II)
:
以太网首部 后面所跟数据包的类型,例如Type为0x8000时为IP协议包,Type为8060时,后面为ARP协议包。
长度(
IEEE802.3
):当长度小于1500时,说明该帧为
IEEE802.3帧格式,大于1500时,说明该帧为
Ethernet II帧格式。
数据:数据长度最小为46字节,不足46字节时,填充至46字节。由于最小帧长度是64字节,因此,46+6+6+2+4=64。(不算前导码)
FCS: 就是CRC校验值
以太网首部就是:
二、IP数据包格式
IP数据包格式以下图。IP首部,如图也表示出来了。
三、TCP数据段格式
如图所示为TCP首部和TCP数据段格式
下面咱们再介绍几个常见的数据格式
四、UDP数据段格式--传输层的
其中UDP首部如上图所示。
(1)硬件类型字段指明了发送方想知道的硬件接口类型,以太网的值为1;html
(2)协议类型字段指明了发送方提供的高层协议类型,IP为0800(16进制);网络
(3)硬件地址长度和协议长度指明了硬件地址和高层协议地址的长度,这样ARP报文就能够在任意硬件和任意协议的网络中使用;学习
(4)操做字段用来表示这个报文的类型,ARP请求为1,ARP响应为2,RARP请求为3,RARP响应为4;spa
(5)发送方的硬件地址(0-3字节):源主机硬件地址的前3个字节;orm
(6)发送方的硬件地址(4-5字节):源主机硬件地址的后3个字节;htm
(7)发送方IP(0-1字节):源主机硬件地址的前2个字节;blog
(8)发送方IP(2-3字节):源主机硬件地址的后2个字节;接口
(9)目的硬件地址(0-1字节):目的主机硬件地址的前2个字节;get
(10)目的硬件地址(2-5字节):目的主机硬件地址的后4个字节;it
(11)目的IP(0-3字节):目的主机的IP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