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删除列表中元素时千万别用正序遍历,必定要用反序遍历!函数
废话很少说,先上案例代码:spa
def test(data): for i in data: data.remove(i) return data data = [1, 2, 3] print(test(data))
面对以上代码,乍一看觉得会打印出空列表,由于test函数内经过for的方法将data中的元素都删除了,其实否则,实际输出以下:code
[2]
为何会产生这种结果呢? 咱们来深度剖析一下:blog
原列表在内存中为:内存
第一次执行到data.remove(i)时将第一个元素‘1’删除,列表变为:rem
第二次执行到data.remove(i)时i为第二个元素,即‘3’,此时将‘3’删除,列表变为:class
此时列表已经没有第三个元素了,即退出循环,将[2]返回。test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咱们能够用倒序删除的方法!原理
直接上代码:循环
def test(data): for i in data[::-1]: data.remove(i) return data data = [1, 2, 3] print(test(data))
此时再运行,发现输出结果为空列表
[]
倒序删除原理以下:
原列表在内存中为:
第一次执行到data.remove(i)时是将倒数第一个元素‘3’删除,列表变为:
第二次执行到data.remove(i)时i为倒数第二个元素,即‘2’,此时将‘2’删除,列表变为:
第三次执行到data.remove(i)时i为倒数第三个元素,即‘1’,此时将‘1’删除,列表变为空列表!
总结:正序删除列表中元素时,被删元素后面的值会向前顶,而后致使漏删。倒序删除元素时,被删元素前面的值不会向后靠,因此能够完整的遍历到列表中全部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