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地址:SpringMVC干货系列:从零搭建SpringMVC+mybatis(三):Spring两大核心之IOC/DI学习
博客地址:tengj.top/java
上篇讲了SpringMVC的实现原理以及经常使用的注解,其实里面都用到的spring的核心概念,那就是IOC/DI,今天给你们介绍下这核心概念IOC/DI。spring
分享Iteye的开涛这位技术牛人对Spring框架的IOC的理解,写得很是通俗易懂。编程
Ioc—Inversion of Control,即“控制反转”,不是什么技术,而是一种设计思想。在Java开发中,Ioc意味着将你设计好的对象交给容器控制,而不是传统的在你的对象内部直接控制。如何理解好Ioc呢?理解好Ioc的关键是要明确“谁控制谁,控制什么,为什么是反转(有反转就应该有正转了),哪些方面反转了”,那咱们来深刻分析一下:mybatis
谁控制谁,控制什么:传统Java SE程序设计,咱们直接在对象内部经过new进行建立对象,是程序主动去建立依赖对象;而IoC是有专门一个容器来建立这些对象,即由Ioc容器来控制对 象的建立;谁控制谁?固然是IoC 容器控制了对象;控制什么?那就是主要控制了外部资源获取(不仅是对象包括好比文件等)。mvc
为什么是反转,哪些方面反转了:有反转就有正转,传统应用程序是由咱们本身在对象中主动控制去直接获取依赖对象,也就是正转;而反转则是由容器来帮忙建立及注入依赖对象;为什么是反转?由于由容器帮咱们查找及注入依赖对象,对象只是被动的接受依赖对象,因此是反转;哪些方面反转了?依赖对象的获取被反转了。app
用图例说明一下,传统程序设计如图2-1,都是主动去建立相关对象而后再组合起来:框架
当有了IoC/DI的容器后,在客户端类中再也不主动去建立这些对象了,如图所示:
ide
IoC 不是一种技术,只是一种思想,一个重要的面向对象编程的法则,它能指导咱们如何设计出松耦合、更优良的程序。传统应用程序都是由咱们在类内部主动建立依赖对象,从而致使类与类之间高耦合,难于测试;有了IoC容器后,把建立和查找依赖对象的控制权交给了容器,由容器进行注入组合对象,因此对象与对象之间是 松散耦合,这样也方便测试,利于功能复用,更重要的是使得程序的整个体系结构变得很是灵活。post
其实IoC对编程带来的最大改变不是从代码上,而是从思想上,发生了“主从换位”的变化。应用程序本来是老大,要获取什么资源都是主动出击,可是在IoC/DI思想中,应用程序就变成被动的了,被动的等待IoC容器来建立并注入它所须要的资源了。单元测试
IoC很好的体现了面向对象设计法则之一—— 好莱坞法则:“别找咱们,咱们找你”;即由IoC容器帮对象找相应的依赖对象并注入,而不是由对象主动去找。
DI—Dependency Injection,即“依赖注入”:组件之间依赖关系由容器在运行期决定,形象的说,即由容器动态的将某个依赖关系注入到组件之中。依赖注入的目的并不是为软件系统带来更多功能,而是为了提高组件重用的频率,并为系统搭建一个灵活、可扩展的平台。经过依赖注入机制,咱们只须要经过简单的配置,而无需任何代码就可指定目标须要的资源,完成自身的业务逻辑,而不须要关心具体的资源来自何处,由谁实现。
理解DI的关键是:“谁依赖谁,为何须要依赖,谁注入谁,注入了什么”,那咱们来深刻分析一下:
谁依赖于谁:固然是应用程序依赖于IoC容器;
为何须要依赖:应用程序须要IoC容器来提供对象须要的外部资源;
谁注入谁:很明显是IoC容器注入应用程序某个对象,应用程序依赖的对象;
注入了什么:就是注入某个对象所须要的外部资源(包括对象、资源、常量数据)。
IoC和DI由什么关系呢?其实它们是同一个概念的不一样角度描述,因为控制反转概念比较含糊(可能只是理解为容器控制对象这一个层面,很难让人想到谁来维护对象关系),因此2004年大师级人物Martin Fowler又给出了一个新的名字:“依赖注入”,相对IoC 而言,“依赖注入”明确描述了“被注入对象依赖IoC容器配置依赖对象”。
看过不少对Spring的Ioc理解的文章,好多人对Ioc和DI的解释都晦涩难懂,反正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读完以后依然是一头雾水,感受就是开涛这位技术牛人写得特别通俗易懂,他清楚地解释了IoC(控制反转) 和DI(依赖注入)中的每个字,读完以后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我相信对于初学Spring框架的人对Ioc的理解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
上面介绍了IOC跟DI的概念,接着,我将概括一下使用Spring装备bean的基础知识,由于DI是Spring的最基本要素。因此在开发的基于Spring的应用时,咱们随时都在使用这些技术。
当描述bean如何进行装配时,Spring具备很是大的灵活性,它提供了三种主要的装配机制:
虽然看上去提供三种可选的配置方案会使Spring变得复杂。其实,你能够根据实际项目选择,对了,上面这三种其实能够混合搭配,目前博主使用的就是自动装配(也就是注解)+XML混合使用。这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
下面将主要介绍自动化装备Bean+XML的混合搭配
当前来讲,相比较前面两种显示配置,从便利性方面来看,最强大的仍是Spring的自动化配置。
Spring从两个角度来实现自动化装配:
组件扫描和自动装配组合在一块儿就能发挥出强大的威力,他们可以将你的显示配置下降到最少。
这里组件扫描咱们经过在XML里面使用Spring context命名空间的
配置以下:
<!-- 加了下面2局就能够直接使用spring注解 -->
<!-- 自动扫描的包名 -->
<context:component-scan base-package="com.tengj.demo" />
<!-- 默认的注解映射的支持 -->
<mvc:annotation-driven />复制代码
context:component-scan里面的 base-package指明了被扫描的包的路径是在com.tengj.demo下面的全部类
其中mvc:annotation-driven 是开启默认的注解映射的支持,这样就能认到被使用的注解。
咱们在com.tengj.demo下面建立一个UserController控制类: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Autowired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复制代码
UserService是咱们的一个接口,代码以下:
public interface UserService {
public void addUser() throws Exception;
}复制代码
UserServiceImpl是UserService的实现类:
@Service("user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User()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新增用户");
}
}复制代码
写个单元测试类来验证这个userService是否已经自动注入了
@RunWith(SpringJUnit4ClassRunner.class)
@ContextConfiguration({"classpath:spring/applicationContext.xml"})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Test {
@Autowired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Test
public void checkServiceIsNull(){
Assert.assertNotNull(userService);
}
}复制代码
UserConTrollerTest使用了Spring的SpringJUnit4ClassRunner,以便在测试开始的时候自动建立Spring的应用上下文,注解@ContextConfiguration会告诉它须要在UserConTrollerTest中加载配置。因此读取applicationContext.xml配置文件,配置文件里面有
为了证实这一点,在测试代码中有一个UserService类型的属性,而且这个属性带有@Autowired注解,以便于将UserService bean注入到测试代码之中。最后,会有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断言userService属性不为null。若是它不为null的话,就意味着Spring可以发现UserService类,自动在Spring上下文中将其建立为bean并将其注入到测试代码之中。
在代码中右键执行Junit Test,若是执行以下是绿色的就表示成功。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DI注入测试,是否是以为很方便,要注入什么属性只要定义一下属性。剩下都交给Spring容器来搞定。Junit单元测试写法后续会专门写一篇来介绍,这也是很是重要的一个验证本身所写代码是否正确的手段。
一直以为本身写的不是技术,而是情怀,一篇篇文章是本身这一路走来的痕迹。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但愿个人这条路能让你少走弯路,但愿我能帮你抹去知识的蒙尘,但愿我能帮你理清知识的脉络,但愿将来技术之巅上有你也有我。
刚来掘金当专栏做者,欢迎关注,后面陆续分享更多干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