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表是一种有序的数据结构,它经过在每一个节点中维持多个指向其余节点的指针,从而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这么说,咱们可能很难理解,咱们能够先回忆一下链表。html
对于一个单链表来说,即使链表中存储的数据是有序的,若是咱们要想在其中查找某个数据,也只能从头至尾遍历链表。这样查找效率就会很低,时间复杂度会很高,是 O(n)。node
若是咱们想要提升其查找效率,能够考虑在链表上建索引的方式。每两个结点提取一个结点到上一级,咱们把抽出来的那一级叫做索引。 redis
这个时候,咱们假设要查找节点8,咱们能够先在索引层遍历,当遍历到索引层中值为 7 的结点时,发现下一个节点是9,那么要查找的节点8确定就在这两个节点之间。咱们降低到链表层继续遍历就找到了8这个节点。原先咱们在单链表中找到8这个节点要遍历8个节点,而如今有了一级索引后只须要遍历五个节点。数组
从这个例子里,咱们看出,加来一层索引以后,查找一个结点须要遍的结点个数减小了,也就是说查找效率提升了,同理再加一级索引。数据结构
从图中咱们能够看出,查找效率又有提高。在例子中咱们的数据不多,当有大量的数据时,咱们能够增长多级索引,其查找效率能够获得明显提高。运维
像这种链表加多级索引的结构,就是跳跃表!设计
Redis使用跳跃表做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之一,若是一个有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比较多,又或者有序集合中元素的成员是比较长的字符串时, Redis就会使用跳跃表来做为有序集合健的底层实现。指针
这里咱们须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元素数量比较多或者成员是比较长的字符串的时候Redis要使用跳跃表来实现?htm
从上面咱们能够知道,跳跃表在链表的基础上增长了多级索引以提高查找的效率,但其是一个空间换时间的方案,必然会带来一个问题——索引是占内存的。原始链表中存储的有多是很大的对象,而索引结点只须要存储关键值值和几个指针,并不须要存储对象,所以当节点自己比较大或者元素数量比较多的时候,其优点必然会被放大,而缺点则能够忽略。对象
Redis的跳跃表由zskiplistNode和skiplist两个结构定义,其中 zskiplistNode结构用于表示跳跃表节点,而 zskiplist结构则用于保存跳跃表节点的相关信息,好比节点的数量,以及指向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的指针等等。
上图展现了一个跳跃表示例,其中最左边的是 skiplist结构,该结构包含如下属性。
header:指向跳跃表的表头节点,经过这个指针程序定位表头节点的时间复杂度就为O(1)
tail:指向跳跃表的表尾节点,经过这个指针程序定位表尾节点的时间复杂度就为O(1)
level:记录目前跳跃表内,层数最大的那个节点的层数(表头节点的层数不计算在内),经过这个属性能够再O(1)的时间复杂度内获取层高最好的节点的层数。
length:记录跳跃表的长度,也便是,跳跃表目前包含节点的数量(表头节点不计算在内),经过这个属性,程序能够再O(1)的时间复杂度内返回跳跃表的长度。
结构右方的是四个 zskiplistNode结构,该结构包含如下属性
层(level):
节点中用一、二、L3等字样标记节点的各个层,L1表明第一层,L表明第二层,以此类推。
每一个层都带有两个属性:前进指针和跨度。前进指针用于访问位于表尾方向的其余节点,而跨度则记录了前进指针所指向节点和当前节点的距离(跨度越大、距离越远)。在上图中,连线上带有数字的箭头就表明前进指针,而那个数字就是跨度。当程序从表头向表尾进行遍历时,访问会沿着层的前进指针进行。
每次建立一个新跳跃表节点的时候,程序都根据幂次定律(powerlaw,越大的数出现的几率越小)随机生成一个介于1和32之间的值做为level数组的大小,这个大小就是层的“高度”。
后退(backward)指针:
节点中用BW字样标记节点的后退指针,它指向位于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后退指针在程序从表尾向表头遍历时使用。与前进指针所不一样的是每一个节点只有一个后退指针,所以每次只能后退一个节点。
分值(score):
各个节点中的1.0、2.0和3.0是节点所保存的分值。在跳跃表中,节点按各自所保存的分值从小到大排列。
成员对象(oj):
各个节点中的o一、o2和o3是节点所保存的成员对象。在同一个跳跃表中,各个节点保存的成员对象必须是惟一的,可是多个节点保存的分值却能够是相同的:分值相同的节点将按照成员对象在字典序中的大小来进行排序,成员对象较小的节点会排在前面(靠近表头的方向),而成员对象较大的节点则会排在后面(靠近表尾的方向)。
操做 | 时间复杂度 |
---|---|
建立一个跳跃表 | O(1) |
释放给定跳跃表以及其中包含的节点 | O(N) |
添加给定成员和分值的新节点 | 平均O(logN),最坏O(logN)(N为跳跃表的长度) |
删除除跳跃表中包含给定成员和分值的节点 | 平均O(logN),最坏O(logN)(N为跳跃表的长度) |
返回给定成员和分值的节点再表中的排位 | 平均O(logN),最坏O(logN)(N为跳跃表的长度) |
返回在给定排位上的节点 | 平均O(logN),最坏O(logN)(N为跳跃表的长度) |
给定一个分值范围,返回跳跃表中第一个符合这个范围的节点 | O(1) |
给定一个分值范围,返回跳跃表中最后一个符合这个范围的节点 | 平均O(logN),最坏O(logN)(N为跳跃表的长度) |
给定一个分值范围,除跳跃表中全部在这个范围以内的节点 | 平均O(logN),最坏O(logN)(N为跳跃表的长度) |
给定一个排位范围,鼎除跳跃表中全部在这个范围以内的节点 | O(N),N为被除节点数量 |
给定一个分值范固(range),好比0到15,20到28,诸如此类,若是跳氏表中有至少一个节点的分值在这个范間以内,那么返回1,不然返回0 | O(N),N为被除节点数量 |
跳跃表可能对咱们来讲是一种的稍陌生的数据结构。本篇文章简单介绍了跳跃表这种数据结构,而且分析了Redis中跳跃表的使用。下篇文章将继续分享Redis中用到的数据结构整数集合。敬请关注!
《Redis设计与实现》
《Redis开发与运维》
《Redis官方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