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实践(七):从单体式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实战(一):微服务架构的优点与不足html

微服务实战(二):使用API Gateway前端

微服务实战(三):深刻微服务架构的进程间通讯nginx

微服务实战(四):服务发现的可行方案以及实践案例算法

微服务实践(五):微服务的事件驱动数据管理docker

微服务实战(六):选择微服务部署策略数据库

微服务实践(七):从单体式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后端

微服务实践(总)-原文架构

 

微服务实践(七):从单体式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

【编者的话】这是用微服务开发应用系列博客的第七篇也是最后一篇。第一篇中介绍了微服务架构模式,而且讨论了微服架构的优缺点;接续文章讨论了微服务架构不一样方面:使用API网关,进程间通讯,服务发现,事件驱动数据管理以及部署微服务。本篇,咱们将探讨将应用从单体式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须要考虑的策略。

@Container容器技术大会将于6月4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举办,来自Rancher、携程、PPTV、蚂蚁金服、京东、浙江移动、海尔电器、惟品会、eBay、道富银行、麻袋理财、土豆网、阿里百川、腾讯游戏、数人云、点融网、华为、轻元科技、中兴通信等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将带来实践经验分享,5月7日以前购票只需438元,欢迎感兴趣的同窗抢购。

但愿读者经过本系列文章对微服务优缺点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以及什么时候使用这种架构。也许微服务架构比较适合你的应用。也许你正在开发一个大型、复杂单体式应用,平常开发和部署经验很是缓慢和痛苦,而微服务看起来是远方一个极乐世界。幸运的是,有能够参考的脱离苦海的策略,本篇文章中,我将描述如何逐步将单体式应用迁移到微服务架构。

本系列七篇文章列表以下:

迁移到微服务综述

迁移单体式应用到微服务架构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化过程,有点像这几代开发者一直在作的事情,实时上,当迁移时,咱们能够重用一些想法。

一个策略是:不要大规模(big bang)重写代码(只有当你承担重建一套全新基于微服务的应用时候能够采用重写这种方法)。重写代码听起来很不错,但实际上充满了风险最终可能会失败,就如Martin Fowler所说:“the only thing a Big Bang rewrite guarantees is a Big Bang!”

相反,应该采起逐步迁移单体式应用的策略,经过逐步生成微服务新应用,与旧的单体式应用集成,随着时间推移,单体式应用在整个架构中比例逐渐降低直到消失或者成为微服务架构一部分。这个策略有点像在高速路上限速到70迈对车作维护,尽管有挑战,可是比起重写的风险小不少。

Martin Fowler将这种现代化策略成为绞杀(Strangler)应用,名字来源于雨林中的绞杀藤(strangler vine),也叫绞杀榕(strangler fig)。绞杀藤为了爬到森林顶端都要缠绕着大叔生长,一段时间后,树死了,留下树形藤。这种应用也使用同一种模式,围绕着传统应用开发了新型微服务应用,传统应用会渐渐退出舞台。
vine.png

咱们来看看其余可行策略。

策略1——中止挖掘

Law of Holes是说当本身进洞就应该中止挖掘。对于单体式应用不可管理时这是最佳建议。换句话说,应该中止让单体式应用继续变大,也就是说当开发新功能时不该该为旧单体应用添加新代码,最佳方法应该是将新功能开发成独立微服务。以下图所示:
1.png

除了新服务和传统应用,还有两个模块,其一是请求路由器,负责处理入口(http)请求,有点像以前提到的API网关。路由器将新功能请求发送给新开发的服务,而将传统请求还发给单体式应用。

另一个是胶水代码(glue code),将微服务和单体应用集成起来,微服务不多能独立存在,常常会访问单体应用的数据。胶水代码,可能在单体应用或者为服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负责数据整合。微服务经过胶水代码从单体应用中读写数据。​

微服务有三种方式访问单体应用数据:
  1. 换气单体应用提供的远程API
  2. 直接访问单体应用数据库
  3. 本身维护一份从单体应用中同步的数据

胶水代码也被称为容灾层(anti-corruption layer),这是由于胶水代码保护微服务全新域模型免受传统单体应用域模型污染。胶水代码在这两种模型间提供翻译功能。术语anti-corruption layer第一次出如今Eric Evans撰写的必读书Domain Driven Design,随后就被提炼为一篇白皮书。开发容灾层可能有点不是很重要,但倒是避免单体式泥潭的必要部分。

将新功能以轻量级微服务方式实现由不少优势,例如能够阻止单体应用变的更加没法管理。微服务自己能够开发、部署和独立扩展。采用微服务架构会给开发者带来不一样的切身感觉。

然而,这方法并不解决任何单体式自己问题,为了解决单体式自己问题必须深刻单体应用​作出改变。咱们来看看这么作的策略。

策略2——将前端和后端分离

减少单体式应用复杂度的策略是讲表现层和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分开。典型的企业应用至少有三个不一样元素构成:
  • 表现层——处理HTTP请求,要么响应一个RESTAPI请求,要么是提供一个基于HTML的图形接口。对于一个复杂用户接口应用,表现层常常是代码重要的部分。
  • 业务逻辑层——完成业务逻辑的应用核心​
  • 数据访问层——访问基础元素,例如数据库和消息代理​

在表现层与业务数据访问层之间有清晰的隔离。业务层有由若干方面组成的粗粒度(coarse-grained)的API,内部包含了业务逻辑元素。API是能够将单体业务分割成两个更小应用的自然边界,其中一个应用是表现层,另一个是业务和数据访问逻辑。分割后,表现逻辑应用远程调用业务逻辑应用,下图表示迁移先后架构不一样:​
2.png

单体应用这么分割有两个好处,其一使得应用两部分开发、部署和扩展各自独立,特别地,容许表现层开发者在用户界面上快速选择,进行A/B测试;其二,使得一些远程API能够被微服务调用。

然而,这种策略只是部分的解决方案。极可能应用的两部分之一或者所有都是不可管理的,所以须要使用第三种策略来消除剩余的单体架构。

策略3——抽出服务

第三种迁移策略就是从单体应用中抽取出某些模块成为独立微服务。每当抽取一个模块变成微服务,单体应用就变简单一些;一旦转换足够多的模块,单体应用自己已经不成为问题了,要么消失了,要么简单到成为一个服务。

排序那个模块应该被转成微服务

一个巨大的复杂单体应用由成十上百个模块构成,每一个都是被抽取对象。决定第一个被抽取模块通常都是挑战,通常最好是从最容易抽取的模块开始,这会让开发者积累足够经验,这些经验能够为后续模块化工做带来巨大好处。

转换模块成为微服务通常很耗费时间,通常能够根据获益程度来排序,通常从常常变化模块开始会获益最大。一旦转换一个模块为微服务,就能够将其开发部署成独立模块,从而加速开发进程。

将资源消耗大户先抽取出来也是排序标准之一。例如,将内存数据库抽取出来成为一个微服务会很是有用,能够将其部署在大内存主机上。一样的,将对计算资源很敏感的算法应用抽取出来也是很是有益的,这种服务能够被部署在有不少CPU的主机上。经过将资源消耗模块转换成微服务,可使得应用易于扩展。

查找现有粗粒度边界来决定哪一个模块应该被抽取,也是颇有益的,这使得移植工做更容易和简单。例如,只与其余应用异步同步消息的模块就是一个明显边界,能够很简单容易地将其转换为微服务。

如何抽取模块

抽取模块第一步就是定义好模块和单体应用之间粗粒度接口,因为单体应用须要微服务的数据,反之亦然,所以更像是一个双向API。由于必须在负责依赖关系和细粒度接口模式之间作好平衡,所以开发这种API颇有挑战性,尤为对使用域模型模式的业务逻辑层来讲更具备挑战,所以常常须要改变代码来解决依赖性问题,如图所示:

​一旦完成粗粒度接口,也就将此模块转换成独立微服务。为了实现,必须写代码使得单体应用和微服务之间经过使用进程间通讯(IPC)机制的API来交换信息。如图所示迁移先后对比:
3.png

此例中,正在使用Y模块的Z模块是备选抽取模块,其元素正在被X模块使用,迁移第一步就是定义一套粗粒度APIs,第一个接口应该是被X模块使用的内部接口,用于激活Z模块;第二个接口是被Z模块使用的外部接口,用于激活Y模块。

迁移第二步就是将模块转换成独立服务。内部和外部接口都使用基于IPC机制的代码,通常都会将Z模块整合成一个微服务基础框架,来出来割接过程当中的问题,例如服务发现。

抽取完模块,也就能够开发、部署和扩展另一个服务,此服务独立于单体应用和其它服务。能够从头写代码实现服务;这种状况下,将服务和单体应用整合的API代码成为容灾层,在两种域模型之间进行翻译工做。每抽取一个服务,就朝着微服务方向前进一步。随着时间推移,单体应用将会愈来愈简单,用户就能够增长更多独立的微服务。

总结

将现有应用迁移成微服务架构的现代化应用,不该该经过从头重写代码方式实现,相反,应该经过逐步迁移的方式。有三种策略能够考虑:将新功能以微服务方式实现;将表现层与业务数据访问层分离;将现存模块抽取变成微服务。随着时间推移,微服务数量会增长,开发团队的弹性和效率将会大大增长。

原文连接: Refactoring a Monolith into Microservices(翻译:杨峰)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