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概要

需求包括3个层次: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开发需求程序员

需求分析的通常流程:编程

1。业务人员以业务语言定义出初步文档,包括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安全

2。开发人员阅读需求文档并与业务人员充分沟通,消除二义性,明确边界,完善需求逻辑性能

3。开发人员从开发角度定义出开发需求,必要时定义配套的测试用例单元测试

敏捷开发提倡面对面的沟通来高效了解需求,使用用例卡片记录需求。我以为需求分析首先要学好语文,一句简单的话可能并不简单,可能须要扩展分析,挖出背后隐藏的前提条件和分支路径,经反复确认最终得到正确和精确的需求。当需求不能当场肯定时,须要特别标记TBD(To Be Determined),以引发重点关注,有秩序的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肯定。测试

敏捷开发拥抱变化,即不怕需求变化多,由于它有应对的方法。方法就是用户的强参与和每日迭代,整个开发过程对用户是开放的,用户须要在场,每时每刻都有能够运行的软件供用户使用,用户的任何思想变更和开发的任何进展变更都能双向快速知晓,使花儿结成果实,果实尽快成熟。加密

需求也有非功能性的,可从开发质量和运行质量来分类,开发质量最重要的是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运行质量最重要的是性能,以及可配置性,状态的可监视性,和安全性。接口

可维护性首先要求可读性,其次要求修改方便,扩展方便。实现方法是把可复用的和可能须要灵活变化的部分抽取出来,精益求精。开发

可测试性指功能被验证的方便程度,和Bug被测出的容易程度,得到性能数据的容易程度。经常使用的测试类型有单元测试(白盒),集成测试(黑盒),性能测试(在不一样负载下的外部表现)。高标准的软件都须要测试代码对产品代码有100%的覆盖率。文档

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每每一致要求面向接口编程,敏捷开发也是测试驱动开发,先写测试逼着程序员面向接口编程,我但愿个人新团队能采用这种方法。

性能的2个经常使用指标是吞吐量和响应时间,一般须要规定吞吐量的最低要求和响应时间的上限,对于开发需求,还有一个基准配置,即在什么样的硬件配置下达到这样的目标。

可配置性包括系统参数的修改和生效,模块的替换,策略的切换等。

状态的可监视性指得到系统输入和输出的能力,当前系统的负载数据,异常信息的记录和通知等。

安全性指不容许被公开的数据的完整性和私密性,经常使用的手段包括使用安全的传输协议,加密,以及签名等。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