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设计: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第1页:“生产者/消费者模式”介绍

架构设计: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第1页:“生产者/消费者模式”介绍

★简介架构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当中,常常会碰到以下场景:某个模块负责产生数据,这些数据由另外一个模块来负责处理(此处的模块是广义的,能够是类、函数、线程、进程等)。产生数据的模块,就形象地称为生产者;而处理数据的模块,就称为消费者。并发

    单单抽象出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够不上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式。该模式还须要有一个缓冲区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做为一个中介。生产者把数据放入缓冲区,而消费者从缓冲区取出数据。大概的结构以下图。函数


    为了避免至于太抽象,咱们举一个寄信的例子(虽然说这年头寄信已经不时兴,但这个例子仍是比较贴切的)。假设你要寄一封平信,大体过程以下:spa

    一、你把信写好——至关于生产者制造数据.net

    二、你把信放入邮筒——至关于生产者把数据放入缓冲区线程

    三、邮递员把信从邮筒取出——至关于消费者把数据取出缓冲区架构设计

    四、邮递员把信拿去邮局作相应的处理——至关于消费者处理数据设计

    ★优势blog

    可能有同窗会问了:这个缓冲区有什么用捏?为何不让生产者直接调用消费者的某个函数,直接把数据传递过去?搞出这么一个缓冲区做甚?进程

    其实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大概有以下一些好处。

    ◇解耦

    假设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是两个类。若是让生产者直接调用消费者的某个方法,那么生产者对于消费者就会产生依赖(也就是耦合)。未来若是消费者的代码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产者。而若是二者都依赖于某个缓冲区,二者之间不直接依赖,耦合也就相应下降了。

    接着上述的例子,若是不使用邮筒(也就是缓冲区),你必须得把信直接交给邮递员。有同窗会说,直接给邮递员不是挺简单的嘛?其实不简单,你必须得认识谁是 邮递员,才能把信给他(光凭身上穿的制服,万一有人假冒,就惨了)。这就产生和你和邮递员之间的依赖(至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强耦合)。万一哪天邮递员换 人了,你还要从新认识一下(至关于消费者变化致使修改生产者代码)。而邮筒相对来讲比较固定,你依赖它的成本就比较低(至关于和缓冲区之间的弱耦合)。

    ◇支持并发(concurrency)

    生产者直接调用消费者的某个方法,还有另外一个弊端。因为函数调用是同步的(或者叫阻塞的),在消费者的方法没有返回以前,生产者只好一直等在那边。万一消费者处理数据很慢,生产者就会白白糟蹋大好时光。

    使用了生产者/消费者模式以后,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是两个独立的并发主体(常见并发类型有进程和线程两种,后面的帖子会讲两种并发类型下的应用)。生产者把制造出来的数据往缓冲区一丢,就能够再去生产下一个数据。基本上不用依赖消费者的处理速度。

    其实当初这个模式,主要就是用来处理并发问题的。

    从寄信的例子来看。若是没有邮筒,你得拿着信傻站在路口等邮递员过来收(至关于生产者阻塞);又或者邮递员得挨家挨户问,谁要寄信(至关于消费者轮询)。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挺土的。

    ◇支持忙闲不均

    缓冲区还有另外一个好处。若是制造数据的速度时快时慢,缓冲区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当数据制造快的时候,消费者来不及处理,未处理的数据能够暂时存在缓冲区中。等生产者的制造速度慢下来,消费者再慢慢处理掉。

    为了充分复用,咱们再拿寄信的例子来讲事。假设邮递员一次只能带走1000封信。万一某次碰上情人节(也多是圣诞节)送贺卡,须要寄出去的信超过1000封,这时候邮筒这个缓冲区就派上用场了。邮递员把来不及带走的信暂存在邮筒中,等下次过来时再拿走。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