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微信的前世此生,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一、前言

微信做为移动端IM的标杆,是互联网圈永远的热点,这不,这两天忽然微信又成了话题中心,缘由有两个:php

1)微信更新版本,作了一个『浮窗』,有了这个小小的浮窗,用户能够在聊天和阅读文章之间随时切换;html

2)有人把7年前微信刚上线时App store各类一星差评的截图发出来(详见《微信七年回顾:历经多少质疑和差评,才配拥有今天的强大》),整个科技圈投资圈都在惊叹:原来成功者当年也是很落魄的(这个鸡汤真好喝)。前端

做为微信创始期的亲历者,我想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本文源自2016年9月我在一次产品经理社群分享中的演讲稿。当时已有很多听众把个人一些观点作了笔记发在公共媒体,但现场讲稿却在个人电脑里存放了一年半。程序员

如今把讲稿整理出来,作了一些修改,但愿能帮你们还原出一个不同的微信发展史。也算是对7岁的微信宝宝一个致敬吧。数据库

本文分为三部分:小程序

1)微信发展简史;缓存

2)微信的前身;安全

3)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微信

学习交流:网络

- 即时通信开发交流3群:185926912[推荐]

- 移动端IM开发入门文章:《新手入门一篇就够:从零开发移动端IM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1625-1-1.html

二、本文做者

 

陆树燊:微信创始团队成员,前支付宝资深产品经理,现任小鸿科技合伙人兼COO。

三、相关文章

开发往事:深度讲述2010到2015,微信一路风雨的背后》 

开发往事:微信千年不变的那张闪屏图片的由来》 

开发往事:记录微信3.0版背后的故事(距微信1.0发布9个月时)》 

一个微信实习生自述:我眼中的微信开发团队

为何说即时通信社交APP创业就是一个坑?

微信七年回顾:历经多少质疑和差评,才配拥有今天的强大

技术往事:微信估值已超5千亿,雷军曾有机会收编张小龙及其Foxmail

2017微信数据报告:日活跃用户达9亿、日发消息380亿条

腾讯开发微信花了多少钱?技术难度真这么大?难在哪?

四、微信发展简史

微信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微信在上线433天的时候,用户数达到1亿,上线2年的时间,用户数达到3亿,这是很是可怕的增加速度——相对于在此以前的全部PC互联网产品,这是绝无仅有的。

这样一个几乎能够称为『抛物线增加』的产品,它的发展路径中每一步,其实都是很是有关联的。

下图右边是微信在全盛时期14年2月以前的活跃用户增加状况。左边,是从微信1.0到6.1的每一个版本的发展次序。

 

从1.0版本到2.0版本,这两个版本微信的发展平淡无奇。1.0版本微信主打能发文字、发图片,能够免费替换移动运营商的短信和彩信。早期微信的用户活跃度并不高,或者说,微信跟米聊、Kiki等同类,甚至是跟手机QQ相比,并无什么竞争力的。

你们看到的那么多一星差评就是这个时候了。

微信迎来第一波用户增加是在2.0版本发布了语音功能。这个功能是来自香港的Talkbox率先在智能手机中作出来的,但很快国内外的米聊、微信、Whatsapp等都迅速跟进。

从2.一、2.二、2.五、3.0到3.5版本,这几个版本微信在干什么事情?其实就是一件事:让用户能够不断地去添加好友。

4.1熟人关系链

首先,经过匹配通信录的功能,微信把用户手机里的这些好友都加进来了;经过QQ离线消息,微信把QQ的用户也拉进来了。

固然,从最开始,微信就是容许用QQ帐号直接登陆微信的,但此前这个特性并无让微信在和米聊等竞争时有优点,但一旦微信的功能更全面以后,这种帐号优点是巨大的。

4.2陌生人关系链

2.5版本微信作了附近的人,3.0版本作了漂流瓶、摇一摇。

这些都是陌生人社交功能,微信给用户提供了一种通道,与附近的、远方的有缘分的陌生人成为朋友。

那时候不少人评价微信为『约炮神器』。

实际上真正著名的(已洗白的)神器:陌陌,也差很少在那个时候发布的(2011年6月)。

那时候全部人都在讲这种LBS社交(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务),实际上是有缘由的,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让随时随地确认用户的地理位置成为可能(这在PC时代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就可以天然地从远程网络的社交中识别出那些离用户最近的、可以产生更多线下互动的其余用户。

当时还有一个很是火热的概念,叫『弹性社交』,用户到达一个位置以后,就能和那个位置附近的人聊天,美国有一个全明星创业者团队就作了一个这样的产品叫『Color』,但很快就死了。

微信又是由于什么去作这样的功能呢?

对一个聊天工具来说,每一个用户在上面能作的事情不就是跟别人聊天吗?可是,当一个用户第一次安装微信,并把手机通信录里的、QQ里那些已经使用微信的好友们导入进来,一开始他也就只有几个好友,这样是聊不起来的。

微信只有不断的给他们之间制造一些能够聊的话题、一些能够聊的场景,才能让他们留下来。因此这时候,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场景就应运而生了。

微信在附近的人和漂流瓶、摇一摇在几个功能发布以后,用户数就实现了暴涨,并把国内同行都远远地抛下了,奠基了在国内移动端通讯App中的巨无霸地位。固然上面的数据图中,由于后期数据增加太庞大,因此基本把初期的前几波『暴涨』给掩盖掉了。

为何微信在作了陌生人社交以后,用户量就飙升了呢?

最简单的一个解释,就是对于一个全民通用的App来说,它首先要作的,就是打动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这方面,相信你们都据说了微信摇一摇设计中的故事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4.3线下关系链

接下来的3.5版本,微信作了分享二维码名片。有了二维码名片,咱们每一个人在线下见面时就很容易借此互相添加好友了,从熟人,再到陌生人,线下的关系链一一导入到微信中来。

咱们如今在社交场合中遇到新朋友,都再也不是交换名片,而是说『加个微信吧』,而后打开扫一扫,说『我扫你吧』,等着他打开二维码。

大概在发布这个版本以后,微信用户达到一亿。

4.4盘活关系链

在4.0版本微信作了『朋友圈』。

在此以前,微信只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而在一个聊天工具里面去作社区,在全球互联网历史上实际上是没有过的。

对于微信,这是一个很是大胆的尝试。

但为何要作呢?

前面说到,此时用户数已经有一个亿了,一个亿的用户在这个App里面,他们每一个人各自添加了很多好友,好比失散多年的小学同窗,好比前阵子在某个大会认识的某大咖……可是加了好友以后,咱们却历来没有机会聊天。慢慢地,咱们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了(或者是否还活着?)。若是平白无故强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对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这种事也不是微信中才有的,咱们还记得,在微信出来以前,咱们每一年过年、过节的时候一般都会收到各类朋友的祝福短信的轰炸。为何不少明知群发短信别人不看、不回,甚至会很烦,但仍是要发?由于有太多的『沉寂人脉』,好不容易找个理由和他们打个招呼,告诉他们『我还活着』,固然不能错过。

因此这时候须要朋友圈的出现,给这个问题画了一个很是完美的句号。

有了朋友圈,咱们天天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微信好友是能看到的。也许他跟你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但他至少能够点赞表示下存在感,表示一下他对你的关心。因而通信录里的陌路人升级为『点赞之交』。

并且你还会从某些朋友的朋友圈动态的点赞列表中发现:『咦,大家两我的是怎么认识的?』因而就有了一种『三角好友关系』。

这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更多链接,由于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共同的信任。本来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中都只是单线联系,可是有了微信的朋友圈,人与人之间就变成一个三角更密集的网络关系了。每一个人都成了这张密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这样的网络,固然也就更稳固了。

还有一种更广泛的状况,有了朋友圈,咱们很容易及时更新朋友们的信息,找到共同的话题。好比咱们常见的朋友圈评论:『你去泰国了呀,好很差玩?』、『生日快乐!』、『新婚快乐!』、『加班到如今么?』、『这么晚还不睡』……

在我看来,若是说微信在作了陌生人社交功能以后奠基了它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地位,那么,朋友圈就是一个让这种巨头地位永久固化的功能。微信生态圈在此时已经完成了,后续的其余功能虽然也有其重要意义,但都是创建在微信已经站稳脚根的前提下,也就是所谓『第一张移动互联网船票』。

这里须要提一下公众号。我前面整理的版本更新列表中没有『公众号』,由于当时公众号并无专门发布的客户端版本,而是 原来预埋在App中,大概在微信4.0版本发布先后开始上线功能。

微信单聊群聊、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至此造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闭环,至今咱们依然天天活在这个闭环的信息轰炸中。

4.5商业化

5.0版本,微信发布了游戏中心、微信支付和表情商店。

我以前的文章《支付大战简史:微信支付 vs. 支付宝》中写道:

13年初,在腾讯公司年会上,公司总裁刘炽平跟全公司员工说“2013年是微信的商业化元年”。这一年,微信发布了微信支付、游戏中心、表情中心,三个志在让微信实现商业化的产品。

1)游戏是腾讯公司从来的营收重点,借助微信的大用户量、高活跃度和强关系链,这种优点也从PC端迁移到手机端;

2)表情包在QQ时代就一直是中国网民的爱好,但并无给腾讯带来很好的营收,可是微信的日本同行Line成功地经过表情赚得盆满钵满。因而微信就努力地试试,结果并很差,中国果然和日本不同,网民不肯意为表情付费的习惯到了移动端依然没有改变——因此微信表情如今基本转为免费策略;

3)而支付就是腾讯成功逆袭的一条战线了。

今天咱们能够看到,游戏中心确实是很成功的,给微信赚了不少钱,也帮腾讯股价实现了大规模上涨。而微信支付也在2016年实现了盈利。

4.6插件化

从前面的五个步骤看起来,彷佛微信从一开始就设计好了路径:导入熟人关系链、陌生人关系链、线下关系链,盘活关系链、商业化。

其实否则,微信并非从一开始就是有一个完整的战略思考,每一个功能都是到了具体阶段,根据须要去补充的。

在这些功能迭代的过程当中,微信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整个界面、整个业务结构、功能结构几乎没怎么改变。这是由于微信在增长功能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功能的向后兼容性,只作当时最最最须要的那一项功能,而不是贪多求全。

微信的功能愈来愈多,却一点而不臃肿,要知道,这是QQ长期以来被诟病的地方。

这主要靠插件化。

微信早期的功能都是用一个个插件的形式存在的。插件你是能够随时安装能够卸载。再后来有了公众号,微信一会儿就有了更多神奇的功能,公众号这种至关于一个可装卸的功能插件。

(做者注:而如今又有了小程序平台。这更是一种全功能的插件平台。关于插件,我在文章《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中有详细的讲述。关于小程序的插件化价值,个人文章《小程序的前世此生(一):为谁而生?》中也有说明。)

微信所走的路,是没有人走过的路。

在微信的成长过程当中,参照了不少同行(甚至非同行),但最终走出来的是微信本身的路,而且迎来了国内外的各类抄袭、复制、模仿者——手机QQ、微博、来往、易信、支付宝、Facebook……

五、微信的前身

可能你看到『前身』这两个字以为很奇怪,微信为何有前身?

这就是QQ邮箱。微信全部的成功都创建在QQ邮箱的成功和失败上面。

5.1微信的起源

故事要从2010年美国出现的一个叫作Kik的App开始讲起。

 

那个时候Kik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获取了一百万的用户,震惊了全世界。这种用户增加速度是前无古人的,算是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奇迹。

很巧的是,QQ邮箱团队当时正在着手开发一个叫作『手中邮』的App,也就是QQ邮箱的移动版。

 

邮箱团队的负责人张小龙看到Kik这个奇迹以后,立刻发了邮件给马化腾(Pony),说这个东西咱们应该作。Pony赞成了,把它命名为『微信』。

因而邮箱团队就着手从『手中邮』转向微信的开发,这就有了微信的初版。

微信这个名字颇有意思,微型的邮件,这个名字很是确切。因为微信是邮箱团队开发的,为了快速实现,尽量复用了原先QQ邮箱的整个后台协议和框架,因此背后的通讯协议采用的也是邮箱的HTTP协议,而不是一般即时通信工具所用的UDP协议。因此咱们每次发送一条微信消息,就真的是在经过微信后台向朋友发送一封微型的邮件。

5.2微信与QQ邮箱的亲缘关系

2005年,腾讯公司收购了张小龙创办的Foxmail团队(详见《技术往事:微信估值已超5千亿,雷军曾有机会收编张小龙及其Foxmail》),让他负责QQ邮箱的开发,一直作到2010年。因而这整个五年的过程当中,这个团队一直在锻造QQ邮箱。这款产品后来在腾讯内部叫作七星级邮箱。

固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邮箱作了很是多的尝试。

我给你们复习一下,看看QQ邮箱长什么样子(2016年9月截图):

 

在上图这个邮箱界面,咱们仔细看看这些功能,再看看手中的微信,是否是有些殊途同归之处?

1)漂流瓶:微信里的漂流瓶就源自于QQ邮箱的漂流瓶。

2)QQ邮件订阅以及已经下线的『阅读空间』:它们是微信公众号的前身。是否是有点像?经过邮件去订阅一些博客,或者朋友的QQ空间,就像咱们如今经过公众号去关注一些媒体、大咖、朋友的公众号同样。

3)QQ邮箱之前还有一个功能,能够在邮箱里面和QQ好友聊天:大概在200九、2010年的时候,那时尚未Web微信,我还常常在公共电脑用这个功能和朋友聊QQ。这个功能后来搬进微信里,就成了『QQ离线消息助手』。

4)微信曾经尝试过一个『短消息』的功能:能够给QQ邮箱上的好友发一些比较简短的一些信件,就已经跟今天的微信单聊消息很像了。

5)曾经还有过一个功能叫做『广播』:广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线,比腾讯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时间上线,当时就是但愿把Twitter给复制到中国来。这个功能后来由于腾讯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作腾讯微博,因此就放弃了。可是,正是由于『广播』,邮箱团队才第一次开始尝试去作社区功能。在此之前这就是只是一个邮箱,你们对邮箱的理解就是一个工具软件,在这里发邮件收邮件,而后就走了。也正由于有了广播的尝试和失败,才有了后来在朋友圈的一战成功。

6)邮箱有记事本功能:微信有语音记事本插件。

7)邮箱有『文件中转站』:至关于邮件的附件收藏夹,因而微信有了『收藏』。

8)甚至,邮箱有标签功能:给邮件打标签,微信在提供好友分组功能时,提供的也是标签功能。

……

若是你仔细去发现,还能发现其余的类似之处。

5.3阅读空间的移动化

咱们知道2005年上线的QQ空间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低龄化的标签,在空间上面,有各类音乐、装扮、背景、荧光体字体之类,很适合初中生高中生的喜爱。而当时最先QQ空间的前端技术是比较差的,因此体验很很差。

但随着用户的长大,原来的中学生,也慢慢上了大学,毕业成了白领,他们就不太喜欢这些花哨的东西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因而邮箱团队就作了阅读空间(功能如其名),方便用户只看好友的文章内容,不看各类花哨的摆设,这样体验就好不少了。

后来,又引入了订阅网络上的博客的功能,相似于Google Reader。

我是在这个2011年加入QQ邮箱团队的,最开始就在『阅读空间』项目组工做,而当时微信也还只是邮箱团队中另外一个项目组的产品。

当时咱们团队就在想,阅读空间能不能也独立作成个移动App?说干就干,这个项目惟一的产品经理兼客户端开发就是我了(早期的时候我还兼任了设计师,随意P图)。当时内部定了个名字叫『微杂志』。

Demo作好了,小龙一看,不如把它合并到微信里面吧,因而就有了微信里面的两个插件,一个叫腾讯新闻 ,一个叫微博阅读。结合公司当时的资源,把腾讯新闻、腾讯微博上的内容抓取过来集合在插件里面,推送给用户。腾讯微博后来中止服务了,因此微博阅读插件就不在了,而腾讯新闻插件如今还在,它给腾讯新闻带来了很是好的流量,也所以造就了腾讯新闻客户端在移动互联网的辉煌。

有了这两个插件,团队就在想,是否是能够把这种能力开放给全部的媒体?因而就有了公众平台。

最先的时候,公众平台不是这个名字,叫媒体平台。咱们都知道微信公众平台的网址是『mp.weixin.qq.com』,这个mp,就来自于媒体平台『media platform』的缩写。

后来,又把它改为『官号平台』,取『官方帐号』之意。当时还想,不仅是媒体能够来发内容,还能够邀请一些明星过来,最先的时候引入了像陈坤、王力宏、杨幂等等这些明星来发内容,早期的用户可能还有印象。杨幂的粉丝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她就会给你发一段语音(固然是自动回复的语音),粉丝都很开心。

再后来,以为这事格局还不够大,就改叫『公众平台』了——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本身的品牌』。因而公众平台就诞生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咱们常常看公众号文章,官方限制了在文章内容嵌入连接,因此若是要加连接的话,就要加在最底下的『阅读原文』里面。

有没有人想过,为何叫阅读原文,这不是很奇怪么?不是应该叫『相关连接』之类么?

这是由于当时公众平台的内容模板用的是我以前作『微杂志』的模板,而微杂志的模板又是由于作的是博客内容抓取,为了方便用户回溯去看原网址,也为了尊重原做者,给他带回去流量,因此在底下加了一个『阅读原文』的连接入口。

这个坑就一直留到了如今。

『微杂志』早期的截图:

 

六、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微信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也是有偶然性的。

必然在哪?

由于它有腾讯这个爹,因此有了实现用QQ帐号直接登陆、和QQ打通实现离线消息、邮箱自己的推广资源、腾讯母体的平台运维支持、腾讯一贯在即时通信的经验等,这些都是行业内其余竞争对手没法想像的支持。

但这些必然性就致使了常常有人说:若是把张小龙换成雷军,换成其余任何人,他都能作出微信来。

这样说是很是不负责任的。由于微信的成功,它有两个方面:

1)首先,微信在移动端作成了一个相似QQ在PC端那样的全民级通信平台,这是微信成功的第一方面。这方面的成功,靠腾讯的亲儿子这一点,应该是很是大的几率能作到;

2)另外一方面,微信已经远远不仅是一个聊天工具,它的地位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QQ,成了一个操做系统,全民天天平均有超过40%的时间花在微信里面。另外,微信覆盖了QQ没法覆盖的高端人群,也实现必定程度的国际化,这也是QQ一直没法作到的。并且微信借助它的创新,还引来了大量的国外同行的模仿,这是原来更没法想像的事。

一个产品作到这种程度的成功,就远不是有资源支持就可以作到的了。

下面我来说讲微信成功的5个偶然。

6.1第一个偶然:没有负担

不少人都据说过了,当年微信初创时,腾讯公司里面有几个团队都在作微信类的产品。可是,邮箱团队本来是没有作移动App的经验的,而另外两个团队,他们都属于无线事业群,本来就是专门负责移动应用的开发的。

理论上,他们应该比邮箱团队更有经验。可是,他们受制于另一个因素:腾讯无线当时有很大比例的收入来自于移动运营商,市面上有微信类的产品出来后,中国移动就和腾讯无线打招呼,不容许上线这样的产品,别人能够作,但大家是大公司,大家就是不能够。

因此当时无线团队是束手束脚的,很是谨慎地在作。后来咱们看到,像QQ通讯录里面加了一个Q信,就是这样的妥协下的产品。因此固然他们是成功不了的。

而邮箱团队因为不归无线团队节制,加上小龙的魄力、Pony的支持,大胆开发,大胆上线,才有了今天的微信。

6.2第二个偶然:种子用户群

早期作微信的时候,其实并不像你们想像的那样,受到QQ的支持。最先微信的用户,基原本自于团队本身的产品,QQ邮箱。

有两个来源:一个是QQ邮箱的首页,放了一个微信的广告。另外一个就是在微信里面引导用户发邮件去邀请好友加入微信。

也正是由于最先的来源是QQ邮箱,而不是QQ,因此早期的微信用户比较『高端』——QQ邮箱因为长期的体验优化,已经得到了不少上班族的喜好。这些从早期喜欢花哨的QQ秀、QQ表情的年轻人,已经走出校园,走进职场,喜欢上了简洁、专业的风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早期的用户属性很大程度也影响了社交产品的调性和口碑。因而微信是最先是在他们中传开的。

6.3第三个偶然:极致追求

若是没有张小龙和整个微信团队追求极简体验的格调和品味,那么微信从文案、图标到功能定义,都有可能落到像QQ同样,成天去宠着用户、惯着用户,又要想办法让用户花钱:今天改改皮肤,明天加个QQ秀,后天搞这个钻、那个钻、会员、积分、星星、月亮……而后再一会改来一会改去,折腾用户。

这些个性化的、商业化的功能不是很差,对小朋友就应该这样,但这样作的话,就不可能吸引得了高端用户,微信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咱们都知道之前白领们,特别是外企员工,是不屑于用QQ的,他们聊天只用MSN。今天,MSN已经销声匿迹了,米聊这样强劲的对手也黯然退下战场,手机QQ下了狠心把微信抄了一遍,这些都和微信的『极简』追求有莫大关系。微信的这种『性冷淡』偏好,甚至影响了今天整个中国的移动互联网。

6.4第四个偶然:远离总部

微信的成功还得益于,微信团队是在广州办公,而不是深圳办公。

这是一件颇有趣的事。腾讯的总部在深圳,2012年的时候,腾讯公司大概有2万人,其中至少1万8千人是在深圳的,其余的城市分公司人都不多。其中广州邮箱团队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由于人数这么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干,保持了它的纯粹,而不会被总部的各类人才流动打扰,实现了优秀人才的集中和长期合做。

我在互联网行业经历过的这些年,微信团队的优秀是超过我见过的任何其余团队的,特别是它的优秀人才的密集程度。

这个在我以前的文章《腾讯与阿里的区别,就像书生和土匪的区别》中提到:

微信团队(曾经的广州研发部)在腾讯公司中又极为特别,也许是由于远离总部,在微信作大以前,这里的升职、调动的机会并很少,人员流动不多,团队里隐藏了很是多低调却才华横溢的同事。在部门群里聊天,老是时不时就有人赋出诗一首,或者来一句让人拍案叫绝的金句,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经常少言寡语,默默在作好事情,专心的雕琢产品、代码、设计稿。

若是说微信团队的招聘有什么标准的话,以个人观察和总结,那么,这些人除了优秀以外,身上还必须有一个亮点,他才可能进入这个团队。在微信初期前三年,一直保持着极低的录用率,特别是到了后面快速发展期,还特别苛刻,『宁缺勿滥』,不愿下降标准。

6.5第五个偶然:胆大心细

我前面提到,微信作朋友圈是一种很是大胆的尝试。朋友圈的实际对手,是微博,为何呢?由于它们一样都在模仿Facebook,都在抢占国内这个『生态位』。

但在把聊天功能和社区功能放在一块儿是冒险的,就像Facebook后来就把Facebook Messager独立出来,但也没有很成功,新浪微博当初想要把微博私信打形成一个独立应用对抗QQ和微信,也没有成功。

另一个案例,微信的早期对手米聊,很早就在产品中加入社区,自动同步用户改签名等动态。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用户关系链没有沉淀好的状况下,作出来这个功能,最后整个动态区就变成了垃圾堆。

但微信胆大心细地作了。为了这个功能,微信团队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内部尝试了40多个方案,才最终把朋友圈的方案定下来,一举成功,几乎没再有大的改动。

这个尝试的成功,自己也是偶然的。

七、本文小结

一个产品的发展历程顺不顺利,除了它的产品策略,除了产品团队的实施过程以外,跟产品团队的基因、团队的积累、团队的管理方式、团队的行为方式,都有很是很是大的关系。

正是由于微信团队经历过了邮箱时期的各类功能尝试,不但积累了经验,还锻炼了团队,创建了团队的系统基础,才有可能在短短的一两年内作出了一个几亿级的明星产品。(关于微信团队如何打形成这个能打仗的团队,参见个人文章《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

因此我前面说,微信全部的成功都创建在QQ邮箱的成功和失败上面,这种成功,有必然,更有偶然。而值得咱们学习的,偏偏是那种偶然性。

附录:有关微信、QQ的文章汇总

[1] 有关QQ、微信的技术故事:

技术往事:微信估值已超5千亿,雷军曾有机会收编张小龙及其Foxmail

QQ和微信凶猛成长的背后:腾讯网络基础架构的这些年

闲话即时通信:腾讯的成长史本质就是一部QQ成长史

2017微信数据报告:日活跃用户达9亿、日发消息380亿条

腾讯开发微信花了多少钱?技术难度真这么大?难在哪?

技术往事:创业初期的腾讯——16年前的冬天,谁动了马化腾的代码》 

技术往事:史上最全QQ图标变迁过程,追寻IM巨人的演进历史》 

技术往事:“QQ群”和“微信红包”是怎么来的?》 

开发往事:深度讲述2010到2015,微信一路风雨的背后》 

开发往事:微信千年不变的那张闪屏图片的由来》 

开发往事:记录微信3.0版背后的故事(距微信1.0发布9个月时)》 

一个微信实习生自述:我眼中的微信开发团队

首次揭秘:QQ实时视频聊天背后的神秘组织

为何说即时通信社交APP创业就是一个坑?

微信七年回顾:历经多少质疑和差评,才配拥有今天的强大

前创始团队成员分享:盘点微信的前世此生——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 更多同类文章 ……

[2] QQ、微信团队原创技术文章:

微信朋友圈千亿访问量背后的技术挑战和实践总结

腾讯技术分享:腾讯是如何大幅下降带宽和网络流量的(图片压缩篇)

腾讯技术分享:腾讯是如何大幅下降带宽和网络流量的(音视频技术篇)

微信团队分享:微信移动端的全文检索多音字问题解决方案

腾讯技术分享:Android版手机QQ的缓存监控与优化实践

微信团队分享:iOS版微信的高性能通用key-value组件技术实践

微信团队分享:iOS版微信是如何防止特殊字符致使的炸群、APP崩溃的?

腾讯技术分享:Android手Q的线程死锁监控系统技术实践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iOS版微信的内存监控系统技术实践

让互联网更快:新一代QUIC协议在腾讯的技术实践分享

iOS后台唤醒实战:微信收款到帐语音提醒技术总结

腾讯技术分享:社交网络图片的带宽压缩技术演进之路

微信团队分享:视频图像的超分辨率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

微信团队分享:微信每日亿次实时音视频聊天背后的技术解密

QQ音乐团队分享:Android中的图片压缩技术详解(上篇)

QQ音乐团队分享:Android中的图片压缩技术详解(下篇)

腾讯团队分享:手机QQ中的人脸识别酷炫动画效果实现详解

腾讯团队分享 :一次手Q聊天界面中图片显示bug的追踪过程分享

微信团队分享:微信Android版小视频编码填过的那些坑》 

微信手机端的本地数据全文检索优化之路》 

企业微信客户端中组织架构数据的同步更新方案优化实战

微信团队披露:微信界面卡死超级bug“15。。。。”的前因后果

QQ 18年:解密8亿月活的QQ后台服务接口隔离技术

月活8.89亿的超级IM微信是如何进行Android端兼容测试的

以手机QQ为例探讨移动端IM中的“轻应用”

一篇文章get微信开源移动端数据库组件WCDB的一切!

微信客户端团队负责人技术访谈:如何着手客户端性能监控和优化

微信后台基于时间序的海量数据冷热分级架构设计实践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Android版微信的臃肿之困与模块化实践之路

微信后台团队:微信后台异步消息队列的优化升级实践分享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微信客户端SQLite数据库损坏修复实践》 

腾讯原创分享(一):如何大幅提高移动网络下手机QQ的图片传输速度和成功率》 

腾讯原创分享(二):如何大幅压缩移动网络下APP的流量消耗(下篇)》 

腾讯原创分享(三):如何大幅压缩移动网络下APP的流量消耗(上篇)》 

微信Mars:微信内部正在使用的网络层封装库,即将开源》 

如约而至:微信自用的移动端IM网络层跨平台组件库Mars已正式开源》 

开源libco库:单机千万链接、支撑微信8亿用户的后台框架基石 [源码下载]》 

微信新一代通讯安全解决方案:基于TLS1.3的MMTLS详解》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Android版微信后台保活实战分享(进程保活篇)》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Android版微信后台保活实战分享(网络保活篇)》 

Android版微信从300KB到30MB的技术演进(PPT讲稿) [附件下载]》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Android版微信从300KB到30MB的技术演进》 

微信技术总监谈架构:微信之道——大道至简(演讲全文)

微信技术总监谈架构:微信之道——大道至简(PPT讲稿) [附件下载]》 

如何解读《微信技术总监谈架构:微信之道——大道至简》

微信海量用户背后的后台系统存储架构(视频+PPT) [附件下载]

微信异步化改造实践:8亿月活、单机千万链接背后的后台解决方案》 

微信朋友圈海量技术之道PPT [附件下载]》 

微信对网络影响的技术试验及分析(论文全文)》 

一份微信后台技术架构的总结性笔记》 

架构之道:3个程序员成就微信朋友圈日均10亿发布量[有视频]》 

快速裂变:见证微信强大后台架构从0到1的演进历程(一)

快速裂变:见证微信强大后台架构从0到1的演进历程(二)》 

微信团队原创分享:Android内存泄漏监控和优化技巧总结》 

全面总结iOS版微信升级iOS9遇到的各类“坑”》 

微信团队原创资源混淆工具:让你的APK立减1M》 

微信团队原创Android资源混淆工具:AndResGuard [有源码]》 

Android版微信安装包“减肥”实战记录》 

iOS版微信安装包“减肥”实战记录》 

移动端IM实践:iOS版微信界面卡顿监测方案》 

微信“红包照片”背后的技术难题》 

移动端IM实践:iOS版微信小视频功能技术方案实录》 

移动端IM实践:Android版微信如何大幅提高交互性能(一)

移动端IM实践:Android版微信如何大幅提高交互性能(二)

移动端IM实践:实现Android版微信的智能心跳机制》 

移动端IM实践:WhatsApp、Line、微信的心跳策略分析》 

移动端IM实践:谷歌消息推送服务(GCM)研究(来自微信)

移动端IM实践:iOS版微信的多设备字体适配方案探讨》 

信鸽团队原创:一块儿走过 iOS10 上消息推送(APNS)的坑

腾讯信鸽技术分享:百亿级实时消息推送的实战经验

IPv6技术详解:基本概念、应用现状、技术实践(上篇)

IPv6技术详解:基本概念、应用现状、技术实践(下篇)

>> 更多同类文章 ……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1625-1-1.html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