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性能测试过程当中,对于某些其中的术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致使踩了不少坑。这篇博客,就常见的一些性能测试术语进行一次浅析。。。服务器
负载网络
对被测系统不断施加压力,直到性能指标超过预期或某项资源使用达到饱和,以验证系统的处理极限,为系统性能调优提供依据;并发
并发post
①狭义上的并发:全部用户在同一时间点进行一样的操做,通常指同一类型的业务场景,好比1000个用户同时登录系统;性能
②广义上的并发:多个用户与系统发生了交互,这些业务场景能够是相同的也能够是不一样的,交叉请求和处理较多;测试
压力网站
系统在必定饱和状态下,例如CPU、内存等饱和状况下,系统可以处理的会话能力,以及系统是否会出现错误.net
特色:主要目的是检查系统处于压力状况下应用的性能表现,重点在于有无出错信息产生,系统对应用的响应时间等线程
事务对象
性能测试中,事务指的是从端到端,一个完整的操做过程,好比一次登陆、一次筛选条件查询,一次支付等;
吞吐量
指在一次性能测试过程当中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量的总和,也能够这样说在单次业务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端进行的数据交互总量;
对交互式应用来讲,吞吐量指标反映服务器承受的压力,容量规划的测试中,吞吐量是重点关注的指标,它可以说明系统级别的负载能力,另外,在性能调优过程当中,吞吐量指标也有重要的价值;
吞吐量和负载之间的关系:
①上升阶段:吞吐量随着负载的增长而增长,吞吐量和负载成正比;
②平稳阶段:吞吐量随着负载的增长而保持稳定,无太大变化或波动;
③降低阶段:吞吐量随着负载的增长而降低,吞吐量和负载成反比;
总结:吞吐量干不过负载!!!
以下图所示:
a1面积越大,说明系统的性能能力越强,a2面积越大,说明系统稳定性越好,a3面积越大,说明系统的容错能力越好(啧啧,图有点丑。。。)
吞吐率
吞吐量/传输时间,即单位时间内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量,也能够指单位时间内处理客户请求数量,它是衡量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
一般状况下,吞吐率用“字节数/秒”来衡量,固然,也能够用“请求数/秒”和“页面数/秒”来衡量;
TPS
Transaction Per Second:每秒事务数,指服务器在单位时间内(秒)能够处理的事务数量,通常以request/second为单位;
PS:看到不少博客或性能测试人员将QPS和TPS混为一谈,我的认为,他们是以测试结果的统计获得该结论的;
QPS是查询,而TPS是事务,事务是查询的入口,也包含其余类型的业务场景,所以QPS应该是TPS的子集!
QPS
Query Per Second:每秒查询率,指服务器在单位时间内(秒)处理的查询请求速率;
PS:TPS和QPS都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和并发结合起来判断系统的处理能力;
PV
Page View:页面浏览量,一般是衡量一个页面甚至网站流量的重要指标;
细分的话,有独立访问者数量、重复访问者数量、单独页面访问数量、用户停留时间等类型;
RT/ART
Response Time/average Response Time:响应时间/平均响应时间,指一个事务花费多长时间完成;
通常来讲,性能测试中平均响应时间更有表明意义。细分的话,还有最小最大响应时间,50%、90%用户响应时间等;
Thinking Time
思考时间,在性能测试中,模拟用户的真实操做场景。用户操做的事务与事务之间是有必定间隔的,引入这个概念是为了并发测试(有交叉业务场景)时,业务场景比率更符合真实业务场景;
链接池
链接池是一个进程,多个链接在一个进程中存储、管理,它是共享、可复用的;
当客户端发起请求,先检查是否有闲置链接,若是有,则分配该链接给其使用;若是没有,则请求进入等待队列(等待空闲链接分配,这个取决于调度配置)或新建一个链接对象供其使用
(取决于链接池有多少链接以及容许的最大链接数);
每次客户端发起请求,若是都新建链接,会消耗不少的资源,链接池的存在及其特性,减小了链接的创建所消耗的资源以及节省了不少链接建立时间,给系统提供了更好的伸缩性,也有助于
服务器性能的提高。
关于链接池中线程的状态,可参考此篇博客:https://my.oschina.net/cctester/blog/991744
标准方差
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离均差)的平均数,它能反应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离散程度越大,数据越不可靠;
性能测试中引入这个术语,是为了对高峰期、平缓期的系统响应时间分布,不一样业务场景的响应时间分布,以及I/o数在时间段上的分布等状况进行分析,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资源使用率
以下图所示,资源指标与硬件资源消耗直接相关,而系统指标则与用户场景及需求直接相关:
资源指标:
CPU使用率:指用户进程与系统进程消耗的CPU时间百分比,长时间状况下,通常可接受上限不超过85%;
内存利用率:内存利用率=(1-空闲内存/总内存大小)*100%,通常至少有10%可用内存,内存使用率可接受上限为85%;
磁盘I/O: 磁盘主要用于存取数据,所以当说到IO操做的时候,就会存在两种相对应的操做,存数据的时候对应的是写IO操做,取数据的时候对应的是是读IO操做,通常使用% Disk Time
(磁盘用于读写操做所占用的时间百分比)度量磁盘读写性能;
网络带宽:通常使用计数器Bytes Total/sec来度量,其表示为发送和接收字节的速率,包括帧字符在内;判断网络链接速度是不是瓶颈,能够用该计数器的值和目前网络的带宽比较;
系统指标:
并发用户数:单位时间内与系统发生交互的用户数;
在线用户数:某段时间内访问系统的用户数,这些用户并不必定同时向系统提交请求;
平均响应时间:系统处理事务的响应时间的平均值;事务的响应时间是从客户端提交访问请求到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响应所消耗的时间;
事务成功率:性能测试中,定义事务用于度量一个或者多个业务流程的性能指标,如用户登陆、保存订单、提交订单操做都可定义为事务,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够成功完成多少个定义的事务,
在必定程度上反应了系统的处理能力,通常以事务成功率来度量;
超时错误率:主要指事务因为超时或系统内部其它错误致使失败占总事务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