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之2、建模元素(1)

本章介绍UML建模元素测试

1:Stereotype-也被称为类型、构造型spa

UML里的元素扩展,简单来讲其功能就是在已有的类型上添加一些标记,相似于打个戳,从而生成新的东西。设计

简单的说加一句话来更加清楚准确描述这个类。3d

2:Actor(主角、参与者)-是在系统以外与系统交互的某人或某事物,在建模过程当中处于核心地位。代理

参与者和系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边界,参与者只能存在于边界以外,边界以内的全部人和事物都不是参与者。blog

人或物均可以时参与者;事件

 

3:如何肯定参与者-必定是启动业务的主角开发

 4:业务主角和业务工人部署

业务主角(business actor)是参与者的一个版型,用于定义业务的主角,不依赖计算机系统。业务主角是与业务系统有着交互的人和事物,用来肯定业务范围。扩展

业务范围: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客户业务的客观存在;系统范围:软件将要实现对应业务的系统功能。

业务工人被动参与业务

 5:参与者和干系人

干系人-是与要建设的这个系统有利益相关的一切人和事

参与者就是干系人表明,对系统提出要求来得到他所表明的涉众的利益。

用户(user),指的是系统的使用者,是参与者的表明,一个用户能够代理多个参与者。 

角色(role),指的是参与者的职责,一个角色表明了系统中的一类职责。

 

 

 6:用例:一种把现实世界的需求捕获下来的方法。用例定义了一组用例实例,其中每一个实例都是系统所执行的一系列操做,这些操做生成特定主角能够观测的值。

一个用例就是与参与者互动,而且给参与者提供可观测的有意义结果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

一个场景就是一个用例的实例。捕获功能性需求就是用例的做用

一个完整的用例定义由参与者、前置条件、场景、后置条件构成。以下图所示

 

 

 用例的特征:相对独立的、结果可观测和有意义。

这件事必须由一个参与者发起。不存在没有参与者的用例,用例不该该自动启动,也不该该主动启动另外一个用例。

 

用例必然是以动宾短语形式出现的

 

一个用例就是一个需求单元、分析单元、设计单元、开发单元、测试单元,甚至部署单元。

 7:用例的粒度-是指的一个用例所描述事件的大小

在业务建模阶段,用例的粒度以每一个用例可以说明一件完整的事情为宜,即一个用例能够描述一项完整的业务流程。

在概念建模阶段,以每一个用例能完整描述事件流为宜;

在系统建模阶段,用例视角是针对计算机的,所以用例的粒度以一个用例可以描述操做者与计算机的一次完整交互为宜。

现实状况中,根据系统的大小选择不一样用例粒度,能够更好适应其需求范围。

不论粒度如何选择,必须把握的原则是在同一个需求阶段,全部用例的粒度应该是同一个量级的。

 8:用例的得到

用例的来源就是参与者对系统的指望。
 一个明确的有效的目标才是一个用力的来源。
 一个真实的目标应当完备地表达主角的指望。
 一个有效的目标应当在系统边界内,由主角发动,并具备明确的后果。

9:用例和功能的误区

 用例须要从使用者的观点出发来描述软件;功能是脱离使用者的愿望而客观存在的。

用例是系统性的,以开灯为例,须要描述谁在什么状况下经过什么方式开灯结果是什么;

功能是孤立的,只要按下开关灯就亮;

描述一个事物能够从三个方面:

  • 这个事物是什么--强调结构组成,好比车由发动机、刹车系统……组成
  • 这个事物能作什么--强调功能,能够带人、载物、空调……
  • 人可以用这个事物作什么--能够踩油门提升车速,踩刹车减速…

用例能够解释为一系列完成一个特定目标的功能的组合,针对不一样的应用场景,这些功能体现不一样的组合方式。

 十、目标和步骤的误区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