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筚路蓝缕到手握将来:在云栖大会回望中国IT产业的三个瞬间安全
在最近的云栖大会上,科技新物种正在以爆炸式的趋势出如今咱们眼前。横跨大陆的阿里云-哈利法大学智慧能源联合创新实验室、搭载在飞艇上的“天空物联网”、驱动力更强的杭州城市大脑2.0……恍惚之间,仿佛让人来到了将来之城。可就在几十年前,中国科技却仍是落后的表明。在将来之城回望过去,能给咱们更多感触。服务器
提及在中国拔地而起的工业体系,近几十年最好的表明可能就是两个字母:IT。网络
做为人类在20世纪最大跨越,信息科技今天已经牵动了数十亿人的生活。而在上世纪70年代,在世界刚刚开始谈论计算机和IT的时候,中国人对IT的概念还处在一片空白。阿里云
在缺少信息通信技术支持,没有集成电子工业体系基础的状况下,中国的IT产业可谓彻底白手起家。而40年过去。中国已经拥有使人瞩目的互联网产业规模,摘掉了IT落后的帽子。云计算
从近乎空白的落后到手握将来的今天,每一步都不是一路顺风的。回顾40年中的三个瞬间,咱们能够发现中国IT史充斥着冒险、坚持、披荆斩棘这样的字眼。操作系统
有三个瞬间,可让咱们见证这场逆流行舟的艰辛。插件
大型机问世:解决从无到有blog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是计算机开始做为战略资源进入国家视野的时候。当时在美苏争霸阶段,电子计算机做为军事工业重的利器,价值开始在国际地缘博弈中突显。但在当时的中国,计算机发展严重缺少工业基础。与美苏相比,中国当时的计算机支撑体系,不管是半导体工业仍是通信技术、操做系统工程,都处在一片空白的阶段。游戏
好在计算机技术自己的价值,当时已经受到了中国的关注。1959年,做为给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工程之一,中国的第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104机诞生。其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做用。进程
来到七八十年代,当世界计算机开始向往家用电脑的时候,中国才刚刚开始了IT产业的第一个探索:军用大型机。
1975年8月,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到1983年11月经过国家鉴定。其小规模集成电路由上海冶金所研制,中科院109厂生产,有1300多个插件,2万多个逻辑元件,分布在一个楼房里的上下层,要用800平米的空间来安放。这个能够载入史册的瞬间,标志着中国IT产业自主化的开始,但同时这也是军用大型计算机的绝唱。
无论怎么说,自主大型机的诞生能够看作中国IT产业的第一个瞬间:中国开始拥有IT制造基础。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以后,下一步就是无限的放大。
爱恨皆微机:与世界平行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IT产业开始呈现一个关键的转折:计算机能够走进平常生活,走进商品经济,走进千家万户。
当时的中国,一度对要发展什么样的IT设备产生过迷茫,曾经在选择效仿哪一个国家的计算机产业模式前徘徊不定。甚至微机这个90年代家喻户晓的词,在当时也只是众多选择的一种。
1983年,微型计算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人物。微型计算机开始被视做真正具备颠覆意义的产品,彷佛只有蒸汽机和发电机能够相提并论。这场狂欢开始以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中国人固然也看到了其价值。因而一个当时挺土、后来显耀的地名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关村。
在热闹的中关村演义中,柳传志、联想等名字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而在产业化进程里,逐渐掌握IT产业的时代命脉:PC机的自主制造能力,能够看作这个大时代的主旋律。
1983年,长城0520问世,这是我国研制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随后,中国IT产业开始逐渐缩小与世界的差距。1987年的286微机,比世界上同类晚了5年;386微机晚了2年;1991年首批486微机晚了6个月;93年奔腾一代仅晚了3个月。
没有自主制造能力、没有合格的IT市场、没有中文系统,这是一场困难不少、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狂欢十年。中关村的爱恨沉浮,联想的传奇故事,欧美科技企业进入中国时的强龙与地头蛇之战,太多故事萦绕在微机这个已经做古的名词身边。
到1994年,中国人买了210万台微机,这能够看作中国IT产业的第二个瞬间,一个解决了IT与大众关系的瞬间。
至此,计算机不是遥远的代号和国家项目,而是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结束了漫长的IT落后时代,开始与世界平行发展。
拥抱云计算:将来在手中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要解决的再也不是有没有IT的问题,而是如何让IT产业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互联网经济服务,甚至制定将来世界科技游戏规则的问题。
在这以前,世界互联网经济的聚焦点,已经来到了在Web 2.0时代,运算与存储如何跟上几何级的流量增加的问题上。随着世界互联网化,以及电子商务、移动社交的崛起,人们上网再也不是一个特地流程,而是随时随地呼唤网络出现。这就让运算孤岛问题逐渐开始浮现。
1984年,SunMicrosystems提出了著名的“网络就是电脑”。随后这个概念开始了蓬勃发展。2000年,SaaS概念开始兴起。2005年,亚马逊公布了AWS,并在第二年推出了弹性云计算服务。
然而,在世界大势开始向云计算进发的时候。中国相关产业仍是一片空白,半导体产业的代际落差,致使云计算所需的核心设备中国难以自主生产。基础科研和人才的缺口,也让云计算很难在中国落地。与之同时,没法忽视的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相比欧美,面临着更大的流量压力,对云计算的渴求也更增强烈。
时间回到2009年。当时世界科技巨头只有亚马逊开始探索云计算应用,用云的方式来解决电商体系支撑问题,并开始对外服务。而在中国,当时的云计算彻底是陌生概念,国内对云彻底是“云里雾里”。
当时,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是BAT,三者平分秋色,腾讯重社交、百度重搜索、阿里重电商。但谁也没想到,把握中国IT产业方向的云计算厂商会从这三家中诞生。
这个瞬间里,在内外充满不解和反对的声音下,阿里巴巴成立了阿里云。2009年2月,阿里云北京办公室中,写下了一行代码,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飞天”操做系统。
做为由阿里云自主研发,目标服务全球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做系统,飞天现在已是由百万级服务器构成的超级计算机,为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计算能力。
2010年,当时尚且稚嫩的飞天系统,已经被做为阿里金融的支撑系统,随后开始全面承担阿里底层业务体系支撑。而国人最熟悉的,应该是飞天为12306提供算力基础以后,上网买车票这件事终于再也不是磨难。
至此开始,昭告着中国IT产业将开始云计算的自主可控之路,同时也预告了中国互联网经济将飞速发展的十年,并无依赖海外云服务平台。把数据、算力和安全,都留在了国门之内,给将来大几率爆发的中美科技争锋攒足了砝码。
毫无疑问,阿里云切中了这个云计算瞬间,有至关充足的理由。马云据理力争,笃定云计算是“不作会死”的技术,让阿里在云计算上啖到了头汤,为阿里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优点。而对自主可控的坚持,对技术研发的大规模投入,勇敢尝试应用的策略,也让阿里云可以在中国这块云计算沃土上快速成长。
现在阿里云已是世界第三大云服务品牌,并颇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二。但整个过程并不容易,从在不看好的简陋条件下坚持云计算的自主自研,到从阿里本身的业务开始试水,勇敢尝试“吃本身的狗粮”。最终让今天云上企业、云上办公、云上政务成为了通识,真正让一个IT技术有了“中国”的基因;大流量应用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特点;AI、IoT等前沿技术有了能够发展的平台。
在此次云栖大会上,以往的“尝试”开始变得更加成熟,并逐渐汇集起来,造成了各自的路径。像是阿里发布的飞天2.0云计算操做系统,旨在兼容更多的物联网设备,赋能地球上的万户互联。而达尔文计划的天空物联网飞艇,则经过括平台、芯片和微基站的组合让物联网之于企业更加自主可控。至于车路协同计划,更是把物联网的联通之力赋能给出行场景,让物联网可知、可感,更“可行”。在丰富场景背后,还有达摩院在研发层面给予支持。勾勒之下,咱们彷佛可以发现以往的“电商阿里”正在走向“科技阿里”,去适应将来商业世界更残酷的竞争。
回首这三个瞬间,每一个瞬间都是中国人经过本身的努力,打破技术封锁,走出了一条中国特点的自主研发道路。其中折射的真理,或许在于重技术,重研发,用于探索新领域,是IT大道上的不变法则。
悬崖绝壁上才有未被采摘的果实,人人都光顾的果园,只会留下挑剩的残羹冷炙。
今天,自主可控已经成为了中国IT的名片之一,但基础研发困境,新技术探索的艰难,IT技术与传统企业的结合,依旧让中国IT的将来充满艰辛。
好在IT崛起的种子已经种下,下个十年又会发生什么,咱们拭目以待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