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参与8月更文挑战的第12天,活动详情查看:8月更文挑战java
零拷贝(Zero-Copy)是一种 I/O
操做优化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将数据从文件系统移动到网络接口,而不须要将其从内核空间复制到用户空间。其在 FTP
或者 HTTP
等协议中能够显著地提高性能。可是须要注意的是,并非全部的操做系统都支持这一特性,目前只有在使用 NIO
和 Epoll
传输时才可以使用该特性。markdown
须要注意,它不能用于实现了数据加密或者压缩的文件系统上,只有传输文件的原始内容。这类原始内容也包括加密了的文件内容。网络
若是服务端要提供文件传输的功能,咱们能想到的最简单的方式是:将磁盘上的文件读取出来,而后经过网络协议发送给客户端。并发
传统 I/O 的工做方式是,数据读取和写入是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来回复制,而内核空间的数据是经过操做系统层面的 I/O 接口从磁盘读取或写入。socket
代码一般以下,通常会须要两个系统调用:高并发
read(file, tmp_buf, len);
write(socket, tmp_buf, len);
复制代码
代码很简单,虽然就两行代码,可是这里面发生了很多的事情。post
首先,期间共发生了 4 次用户态与内核态的上下文切换,由于发生了两次系统调用,一次是 read()
,一次是 write()
,每次系统调用都得先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等内核完成任务后,再从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性能
上下文切换到成本并不小,一次切换须要耗时几十纳秒到几微秒,虽然时间看上去很短,可是在高并发的场景下,这类时间容易被累积和放大,从而影响系统的性能。优化
其次,还发生了 4 次数据拷贝,其中两次是 DMA 的拷贝,另外两次则是经过 CPU 拷贝的,下面说一下这个过程:加密
第一次拷贝
,把磁盘上的数据拷贝到操做系统内核的缓冲区里,这个拷贝的过程是经过 DMA 搬运的。第二次拷贝
,把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用户的缓冲区里,因而咱们应用程序就可使用这部分数据了,这个拷贝到过程是由 CPU 完成的。第三次拷贝
,把刚才拷贝到用户的缓冲区里的数据,再拷贝到内核的 socket 的缓冲区里,这个过程依然仍是由 CPU 搬运的。第四次拷贝
,把内核的 socket 缓冲区里的数据,拷贝到网卡的缓冲区里,这个过程又是由 DMA 搬运的。这种简单又传统的文件传输方式,存在冗余的上文切换和数据拷贝,在高并发系统里是很是糟糕的,多了不少没必要要的开销,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
因此,要想提升文件传输的性能,就须要减小「用户态与内核态的上下文切换」和「内存拷贝」的次数。
零拷贝主要是用来解决操做系统在处理 I/O 操做时,频繁复制数据的问题。关于零拷贝主要技术有 mmap+write
、sendfile
和splice
等几种方式。
在了解零拷贝技术以前,先了解虚拟内存的概念。
全部现代操做系统都使用虚拟内存,使用虚拟地址取代物理地址,主要有如下几点好处:
利用上述的第一条特性能够优化,能够把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的虚拟地址映射到同一个物理地址,这样在 I/O 操做时就不须要来回复制了。
以下图展现了虚拟内存的原理。
使用mmap/write
方式替换原来的传统I/O方式,就是利用了虚拟内存的特性。下图展现了mmap/write
原理:
整个流程的核心区别就是,把数据读取到内核缓冲区后,应用程序进行写入操做时,直接把内核的Read Buffer
的数据复制到Socket Buffer
以便写入,此次内核之间的复制也是须要CPU的参与的。
上述流程就是少了一个 CPU COPY,提高了 I/O 的速度。不过发现上下文的切换仍是4次并无减小,这是由于仍是要应用程序发起write
操做。
那能不能减小上下文切换呢?这就须要
sendfile
方式来进一步优化了。
从 Linux 2.1 版本开始,Linux 引入了 sendfile
来简化操做。sendfile
方式能够替换上面的mmap/write
方式来进一步优化。
sendfile
将如下操做:
mmap();
write();
复制代码
替换为:
sendfile();
复制代码
这样就减小了上下文切换,由于少了一个应用程序发起write
操做,直接发起sendfile
操做。
下图展现了sendfile
原理:
sendfile
方式只有三次数据复制(其中只有一次 CPU COPY)以及2次上下文切换。
那能不能把 CPU COPY 减小到没有呢?这样须要带有
scatter/gather
的sendfile
方式了。
Linux 2.4 内核进行了优化,提供了带有 scatter/gather
的 sendfile 操做,这个操做能够把最后一次 CPU COPY
去除。其原理就是在内核空间 Read BUffer 和 Socket Buffer 不作数据复制,而是将 Read Buffer 的内存地址、偏移量记录到相应的 Socket Buffer 中,这样就不须要复制。其本质和虚拟内存的解决方法思路一致,就是内存地址的记录。
下图展现了scatter/gather 的 sendfile 的原理:
scatter/gather 的 sendfile 只有两次数据复制(都是 DMA COPY)及 2 次上下文切换。CUP COPY 已经彻底没有。不过这一种收集复制功能是须要硬件及驱动程序支持的。
splice
调用和sendfile
很是类似,用户应用程序必须拥有两个已经打开的文件描述符,一个表示输入设备,一个表示输出设备。与sendfile
不一样的是,splice
容许任意两个文件互相链接,而并不仅是文件与socket
进行数据传输。对于从一个文件描述符发送数据到socket
这种特例来讲,一直都是使用sendfile
系统调用,而splice
一直以来就只是一种机制,它并不只限于sendfile
的功能。也就是说 sendfile 是 splice 的一个子集。
在 Linux 2.6.17 版本引入了 splice,而在 Linux 2.6.23 版本中, sendfile 机制的实现已经没有了,可是其 API 及相应的功能还在,只不过 API 及相应的功能是利用了 splice 机制来实现的。
和 sendfile 不一样的是,splice 不须要硬件支持。
不管是传统的 I/O 方式,仍是引入了零拷贝以后,2 次 DMA copy
是都少不了的。由于两次 DMA 都是依赖硬件完成的。因此,所谓的零拷贝,都是为了减小 CPU copy 及减小了上下文的切换。
下图展现了各类零拷贝技术的对比图:
CPU拷贝 | DMA拷贝 | 系统调用 | 上下文切换 | |
---|---|---|---|---|
传统方法 | 2 | 2 | read/write | 4 |
内存映射 | 1 | 2 | mmap/write | 4 |
sendfile | 1 | 2 | sendfile | 2 |
scatter/gather copy | 0 | 2 | sendfile | 2 |
splice | 0 | 2 | splice | 0 |
我是一个正在被打击还在努力前进的码农。若是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关注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