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方式是同样的,只是做用域不一样。若是它们未初始化或初始化为0则会存储在BSS段,若是初始化为非0值则会存储在DATA段,见进程的地址空间分配一文。 静态变量的做用域是当前源文件,全局变量的做用域是整个可执行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python
若是在头文件定义全局变量,在预编译期间 #include
的头文件会被拷贝进源文件中,编译器是不知道头文件的。ios
虽然全局变量是全局做用域,但须要 extern
关键字来声明以经过编译。由于C++是强类型语言,编译时须要根据变量声明作类型检查。bash
C++源文件中引用外部定义的全局变量和引用外部函数是同样的语法,经过extern
来声明:函数
// file: a.cpp #include<iostream> extern int a; //声明 int main() { std::cout<<a<<std::endl; return 0; } // file: b.cpp #include<iostream> int a = 2; //定义
而后分别编译这两个文件,连接生成 a.out
并执行它:spa
$ g++ a.cpp b.cpp $ ./a.out 2
extern
只是在当前文件中声明有这样一个外部变量而已,并不指定它来自哪一个外部文件。因此即便 extern
变量名错误当前源文件也能经过编译,但连接会出错。设计
由于头文件可能会被屡次引用,在预编译时被引用的头文件会被直接拷贝到源文件中再进行编译。一个常见的错误即是把变量定义放在头文件中,例以下面的变量 int a
:code
// file: a.c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b.h" int main() { std::cout<<a<<std::endl; return 0; } // file: b.cpp #include<iostream> #include"b.h" void f(){} // file: b.h int a = 2;
头文件 b.h
中定义了 int a
,它被 a.cpp
和 b.cpp
同时引入。咱们将a.cpp
和 b.cpp
分别编译是没有问题的,而后连接时会抛出错误:orm
duplicate symbol _a in: /tmp/ccqpfU5e.o /tmp/ccCRi9nO.o ld: 1 duplicate symbol for architecture x86_64 collect2: error: ld returned 1 exit status
两个 .o
文件中的 _a
名称发生了冗余,这是变量重定义错误。进程
由于声明操做是幂等的,而屡次定义会引起重定义错误。因此 头文件中不该包含任何形式的定义,只应该包含声明 , 正确的办法是变量定义老是在源文件中进行,而声明放在头文件中:内存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b.h" int main() { std::cout<<a<<std::endl; return 0; } // file: b.cpp #include<iostream> #include"b.h" int a = 2; //定义 // file: b.h extern int a; //声明 extern
而后编译连接执行都会经过,输出 2
:
$ g++ a.cpp b.cpp $ ./a.out 2
编译器看到 g++ a.cpp b.cpp
时会自动去查找 b.h
并进行预编译操做,所以不须要显式指定 b.h
。
非静态全局变量是 外部可连接的 (external linkage),目标文件中会为它生产一个名称供连接器使用; 而静态全局变量是 内部可连接的 (internal linkage),目标文件中没有为连接器提供名称。所以没法连接到其余文件中,所以静态变量的做用域在当前源文件(目标文件)。 虽然静态和非静态全局变量可能存储在同一内存块,但它们的做用域是不一样的。 来看例子:
// file: a.cpp #include <iostream> extern int a; int main() { std::cout<<a<<std::endl; return 0; } // file: b.cpp static int a = 2;
而后 g++ a.cpp b.cpp
时发生连接错:
Undefined symbols for architecture x86_64: "_a", referenced from: _main in ccPLYjyx.o ld: symbol(s) not found for architecture x86_64 collect2: error: ld returned 1 exit status
连接时未找到名称 _a
,所以静态变量在编译获得的目标文件中没有为连接器提供名称。因此其余目标文件没法访问该变量,静态全局变量的做用域是当前源文件(或目标文件)。
全局变量比较特殊,初始化有两种方式:
静态初始化(static initialization):对于定义时给出初始化参数的全局变量,其初始化在程序加载时完成。根据是否被初始化、是否被初始化为0会把它存储在BSS或者DATA段中,参见进程的地址空间分配。
动态初始化(dynamic initialization):定义变量时能够不给出初始化参数,而是在某个函数中进行全局变量初始化。
对于静态初始化,看这个例子:
class C { public: C() { std::cout<<"init "; } }; C c; int main() { std::cout<<"main"; return 0; }
在 main()
进入以前,程序加载时动态初始化,程序输出为一行 init main
。
关于 全局变量的初始化顺序 ,同一源文件中的全局变量初始化顺序按照定义顺序,不一样源文件(编译单元)的全局变量初始化顺序并未规定。 所以软件设计时不要依赖于其余编译单元的静态变量,能够经过单例模式来避免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