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打通混合云“最后一千米”?惟有容器混合云

IDC 的报告指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步入“深水区”。做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之一,云的应用也变得愈来愈普及。从最初为了上私有云仍是公有云而纠结,到现在愈来愈理性的企业用户认定了,混合云才是将来的方向。Gartner 乐观估计,到 2020 年末,90% 的企业将采用混合云战略。安全

混合云,最直白的解释是“私有云+公有云”。架构

而实际上,那些已经率先部署了混合云的企业,采用的不止一朵“云”,而是多朵“云”,即混合多云。运维

一方面,随着企业的业务规模愈来愈大,为了知足应用需求,混合云的体量也愈来愈庞大;分布式

另外一方面,众多不一样的工做负载须要更加精细化的部署,随之而来的挑战是基础设施异构环境的管理愈来愈复杂。工具

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将应用跨平台进行统一分发和运维管理?在混合云中部署应用,如何保证多区高可用?如何知足开发人员的要求,实现 DevOps 下的应用快速交付?如何在数据流动加速的状况下,保证混合云中数据与应用的安全?学习

混合云快速、简单、安全地落地,彷佛还有“最后一千米”须要打通!那把打通混合云落地各个重要环节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操作系统

鱼与熊掌可兼得的混合云

从公有云到私有云再到混合云,某种云模式的流行,与企业上云的实践路径密不可分。blog

一开始,互联网企业、创业企业、小微企业等率先接纳了公有云,公有云的灵活性、经济性等特点获得了普遍传播。接口

以后,更多传统行业客户借鉴互联网思惟,也开始积极尝试上云,可是或多或少有传统IT和应用系统的历史“包袱”,以及对数据安全性的担扰,让他们对公有云望而却步。生命周期

所以,传统行业客户转而选择了更加稳妥和可控的私有云。

替代文字

其实,在捅破了“上云”的那层窗户纸后,公有云仍是私有云之争反而显得没那么重要,上什么样的云,以及如何上,只与上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目标有关。

对于绝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企业用户来讲,他们的需求基本一致,那就是兼顾稳态与敏态业务,以一套统一的云平台或云架构支持多种不一样的工做负载,既能确保应用和数据的稳定、可靠和安全,又可以支持不断涌现的新应用,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与创新。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听多了,让人感受这彷佛成了一种魔咒,可是混合云干干脆脆地打破了这一魔咒,这也是愈来愈多上云企业爱上混合云的重要缘由。

公有云的弹性、灵活,与私有云的安全、可控,有点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混合云这里实现了完美统一。

“私有云+公有云”应该称之为狭义的混合云,而今天更广义上的混合云能够理解为是一种混合的环境或架构,它能够将物理的、虚拟化的、容器的、边缘的、云化的环境统一纳管起来,屏蔽各类不一样的底层技术之间链接、协做的复杂性,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友好的的资源池。

不一样的私有云、公有云因为采用了不一样的架构、技术,遵循不一样的标准和规范,它们之间的连通性、兼容性是具备至关大难度的,数据和应用在本地与云端,甚至云和云之间迁移、共享、协做,不得不跨越技术和厂商层面的壁垒,甚至能够说鸿沟。

直到容器的出现,它屏蔽了底层异构环境的复杂性,为上层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接口,为混合云真正释放所有能量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当“容器”遇到“混合云”,企业业务能够自由、快速、无障碍、低成本地在云端部署,企业上云也迈入了“深刻区”。

混合云瓶颈究竟在哪里?

容器、Kubernetes 就像是“普通话”,让原来操着各类“方言”的混合云内不一样的基础设施之间能够无障碍地沟通。

可是话又说回来,容器、Kubernetes 的出现仅仅是提供了让混合云平滑落地的可能,而实际上容器混合云的落地还要解决诸多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

从传统 IT 架构到云,企业客户最不肯意看到的就是被某个厂商绑定。

混合云环境中,有多个厂商和服务商,而且要在不一样的云之间部署和迁移应用,这对企业客户来讲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容器和 Kubernetes 的出现就像是在混合云演进的过程当中划出的一道分水岭。

在此以前,人们主要是从 IaaS 层面审视混合云,致力于将不一样的设备、异构的云环境,包括裸金属、虚拟机、CloudStack、OpenStack 等,经过一个云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在那以后,混合云的架构体系以 Kubernetes 做为标准和基础,并以应用为导向,对底层基础设施的各项能力进行抽象化和标准化,从而使得混合云中的不一样基础设施之间的交互能够更加顺畅。

替代文字

不过,Kubernetes 的应用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认知、学习的成本较高,如同阳春白雪,缺乏技术积累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企业不太容易本身上手。

因此才会有不少企业纷纷推出本身的商用发行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下降使用的门槛和成本,让拥有普通技能的技术人员也能轻松掌握和应用。

业务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决定了在混合云环境中,多个容器集群同时存在是一种常态。

好比,在云容灾的场景中,须要将同一套业务应用部署到多个集群中,经过集群的联邦能力对多个集群中的不一样服务进行调用。

再好比,异地多活的场景也与云容灾有类似之处,一样是多集群模式。在混合云环境中,运用联邦技术保证不一样集群中服务的高可用性是很是必要且重要的。

多集群的管理,从底层基础设施的角度看,就是要保证多个集群的灵活增减和调度;从服务上层应用的角度看,则是要方便实现应用的跨集群部署,以及面向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企业在上云的初期,一般比较关注如何搭建一个云平台,而如今随着云应用不断走向深刻,更加智能化的 Day 2 生产运维成了焦点。

容器混合云应该可以加速开发和交付流程,同时也能给运维人员创造更多便利。容器、Kubernetes 具备统一部署、敏捷开发、高效运维等优点,可让企业应用更轻松地云化。

在开发和运维人员看来,容器混合云最好是“透明的”,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把所有精力放在业务和创新上,而容器混合云能够对底层基础设施的那些事儿大包大揽。

总之,Kubernetes 集群的运维管理对企业的运维团队来讲一项考验,一个可以覆盖应用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管理平台是必需的。

随着新的应用需求和技术不断涌现,混合云也在持续演进之中。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成了混合云新的业务场景。

云原生应用的快速普及也加速了混合云的容器化,基于容器标准化封装,解除应用运行环境与混合云异构基础设施的耦合,使得企业更易于实现敏捷开发和持续交付。

容器混合云为用户提供容器集群和云原生应用的跨云管理能力,避免了厂商锁定,同时提高了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好地支持云原生业务的落地。

知足你所有想象的容器混合云

在这里要提早剧透一下,6 月 30 日,面向云原生应用的容器混合云——青云KubeSphere 3.0 将重磅发布。

从 2018 年的 KubeSphere 1.0 到 2019 的 KubeSphere 2.0,再到即将发布的 KubeSphere 3.0,做为一个管理云原生应用的分布式操做系统,KubeSphere 可谓一年上一个台阶。

替代文字

在 KubeSphere 3.0 身上,容器混合云、多集群管理、生态友好的标签十分鲜明。

在混合云的管理中,KubeSphere 3.0 如鱼得水,它从业务应用的角度出发,沿袭了客户的使用习惯,下降了学习成本,简化了 Kubernetes 的应用。

在多集群方面,从统一运维化管理的场景出发,KubeSphere 3.0 多集群支持 Solo 模式,也就是将不一样集群放到 KubeSphere 一个管理平面之下进行统一管理,集群间互不影响,从而消除了企业 IT 运维人员管理多个KubeSphere集群的困扰;

另外,KubeSphere 3.0 还支持联邦集群模式,可将多个 KubeSphere 集群统一池化,用户只须要专一应用自己,经过联邦的能力,让应用实现多集群间漂移,从而解决跨云应用部署、分发和调度等问题,轻松实现应用多区高可用,而且在私有云、公有云或其余基础设施上的部署都游刃有余。

迈入云原生应用时代,企业用户迫切须要一个趁手的、简便的、高效的工具,KubeSphere 3.0 知足了企业用户对容器混合云的几乎所有想象。

替代文字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