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计算机:手工计算器➡️机械计算器➡️计算机原型编程
现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服务器
功能:标记计算过程,记录计算结果,辅助数字计算工具
缺点:没法记录计算法则,没法设定计算步骤云计算
帕斯卡加法器:一种齿轮装置,能作6位加法和减法操作系统
莱布尼兹:提出二进制,其加法器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到1ip
巴贝奇:制做出差分机,机器分位堆栈,运算器,控制器原型
Hollerith制表机,电子穿孔卡片汇总it
电气元件的计算机原型:Z一、Z二、Z3 Zuse发明的io
缺点:不是存储程序式的计算机,编程经过手工插接线进行dva
John von Neumann发明世界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是现代全部计算机的原型和范本
早期目标:如何实现自动的计算
当前目标:如何下降计算的成本
使用真空管存储数据,响应比机械快,体积大、耗能高、易烧坏
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存储数据,体积小,成本和功耗低
产生了不可移植的操做系统,产生了Fortran、Cobol
德州仪器发明集成电路,操做系统可移植,产生了C语言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更快更小更便宜
芯片密度每18个月增长一倍,CPU性价比大约18个月翻一番
微型计算机(Workstation、PC)
服务器(小型机,中型机)
大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
遇到的障碍:散热、晶体管大小限制、电泄漏
全新的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模式: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
量子计算的提出: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提出利用量子体系实现通用计算的想法
模拟量子物理世界所需的计算能力远远超过了经典计算机所能达到的能力
经典计算:一个比特某一时刻只能保持一种状态(0或1),例:n个比特某一时刻只能存储2^n个数之一,计算过程是接受一个输入数据,完成一次运算,输出一个结果
量子计算:一个量子比特能够同时保持多种状态,例:n个量子比特某一时刻可存储所有2n个数,计算过程是同时接受2n个输入数据,同时完成运算,输出2^n个结果
实现难点:与外界环境隔离才能保持良好的相干性⬅️矛盾➡️与外界环境良好耦合才能控制演化并读出结果
1965 大型机的出现 1980 计算机的普及 1995 互联网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