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惟

互联网思惟“独孤九剑”

我给互联网思惟下了个定义: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从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安全

“独孤九剑”是华山派剑宗风清扬的武林绝学,强调“无招胜有招”,重在剑意,与互联网思惟有殊途同归之妙。也意味着互联网思惟将像“独孤九剑”破解天下各派武功同样,去重塑及颠覆各种传统行业。微信

我讲一下我所理解的互联网思惟体系。网络

一、用户思惟架构

“独孤九剑”第一招是总诀式,第一招学不会,后面的招数就很难领悟。互联网思惟也同样。互联网思惟,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惟。用户思惟,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大数据

做为厂商,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创建起“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只有深度理解用户才能生存。没有认同,就没有合同。优化

这里面有几个法则:网站

法则1:得“屌丝”者得天下。云计算

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多抓住了“屌丝群体”、“草根一族”的需求。这是一我的人自称“屌丝”而骨子里认为本身是“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时代。当你的产品不 能让用户成为产品的一部分,不能和他们链接在一块儿,你的产品必然是失败的。QQ、百度、淘宝、微信、YY、小米,无一不是携“屌丝”以成霸业。设计

法则2:兜售参与感。3d

一种状况是按需定制,厂商提供知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便可,如海尔的定制化冰箱;另外一种状况是在用户的参与中去优化产品,如淘品牌“七格格”,每次的 新品上市,都会把设计的款式放到其管理的粉丝群组里,让粉丝投票,这些粉丝决定了最终的潮流趋势,天然也会为这些产品买单。

让用户参与品牌传播,即是粉丝经济。咱们的品牌须要的是粉丝,而不仅是用户,由于用户远没有粉丝那么忠诚。粉丝是最优质的目标消费者,一旦注入感情因素,有缺陷的产品也会被接受。将来,没有粉丝的品牌都会消亡。

电影《小时代》豆瓣评分不到5分,但这个电影观影人群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这些粉丝正是郭敬明的富矿。正由于有大量的粉丝“**”,《小时代1》《小时代2》才创造出累计超过7亿的票房神话。

法则3:体验至上

好的用户体验应该从细节开始,并贯穿于每个细节,可以让用户有所感知,而且这种感知要超出用户预期,给用户带来惊喜,贯穿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整个链条,说白了,就是让消费者一直爽。微信新版本对公众帐号的折叠处理,就是很典型的“用户体验至上”的选择。

用户思惟体系涵盖了最经典的品牌营销的Who-What-How模型,Who,目标消费者——“屌丝”;What,消费者需求——兜售参与感;How,怎样实现——全程用户体验至上。

二、简约思惟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用户的耐心愈来愈不足,因此,必须在短期内抓住他!

法则4:专一,少便是多

苹果就是典型的例子,1997年苹果接近破产,乔帮主回归,砍掉了70%产品线,重点开发4款产品,使得苹果扭亏为盈,起死回生。即便到了5S,iPhone也只有5款。

品牌定位也要专一,给消费者一个选择你的理由,一个就足够。

最近很火的一个网络鲜花品牌RoseOnly,它的品牌定位是高端人群,买花者须要与收花者身份证号绑定,且每人只能绑定一次,意味着“一辈子只爱一人”。2013年2月上线,8月份作到了月销售额近1000万元。

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传播,越难作。专一才有力量,才能作到极致。尤为在创业时期,作不到专一,就没有可能生存下去。

法则5:简约便是美

在产品设计方面,要作减法。外观要简洁,内在的操做流程要简化。Google首页永远都是清爽的界面,苹果的外观、特斯拉汽车的外观,都是这样的设计。

三、极致思惟

极致思惟,就是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作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什么叫极致?极致就是把命都搭上。

法则6: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用极限思惟打造极致的产品。方法论有三条:第一,“需求要抓得准”(痛点,痒点或兴奋点);第二,“本身要逼得狠”(作到本身能力的极限);第三,“管理要盯得紧”(得产品经理得天下)。一切产业皆媒体,在这个社会化媒体时代,好产品天然会造成口碑传播。

尖叫,意味着必须把产品作到极致;极致,就是超越用户想象!

法则7:服务即营销

阿芙精油是知名的淘宝品牌,有两个小细节能够看出其对服务体验的极致追求:1)客服24小时轮流上班,使用Thinkpad小红帽笔记本工做,由于使用这种电脑切换窗口更加便捷,可让消费者少等几秒钟;2)设有“CSO”,即首席惊喜官,天天在用户留言中寻找潜在的推销员或专家,找到以后会给对方寄出包裹,为这个可能的“意见领袖”制造惊喜。

海底捞的服务理念受到不少人推崇,可是在互联网思惟席卷整个传统行业的浪潮之下,若是海底捞不能用互联网思惟重构企业的话,学不会的,多是海底捞了。

四、迭代思惟

“敏捷开发”是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典型方法论,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按部就班的开发方法,容许有所不足,不断试错,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

这里面有两个点,一个“微”,一个“快”。

法则8:小处着眼,微创新

“微”,要从细微的用户需求入手,贴近用户心理,在用户参与和反馈中逐步改进。“可能你以为是一个不起眼的点,可是用户可能以为很重要”。360安全卫士当年只是一个安全防御产品,后来也成了新兴的互联网巨头。

法则9:精益创业,快速迭代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只有快速地对消费者需求作出反应,产品才更容易贴近消费者。Zynga游戏公司每周对游戏进行数次更新,小米MIUI系统坚持每周迭代,就连雕爷牛腩的菜单也是每个月更新。

这里的迭代思惟,对传统企业而言,更侧重在迭代的意识,意味着咱们必需要及时乃至实时关注消费者需求,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五、流量思惟

流量意味着体量,体量意味着份量。“目光汇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流量即金钱,流量即入口,流量的价值没必要多言。

法则10: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

互联网产品大多用免费策略极力争取用户、锁定用户。当年的360安全卫士,用免费杀毒入侵杀毒市场,一时间搅的天翻地覆,回头再看看,卡巴斯基、瑞星等杀毒软件,估计没有几台电脑还会装着了。

“免费是最昂贵的”,不是全部的企业都能选择免费策略,因产品、资源、时机而定。

法则11: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

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只要用户活跃数量达到必定程度,就会开始产生质变,从而带来商机或价值。QQ若没有当年的坚持,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企业帝国。注意力经济时代,先把流量作上去,才有机会思考后面的问题,不然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

六、社会化思惟

社会化商业的核心是网,公司面对的客户以网的形式存在,这将改变企业生产、销售、营销等整个形态。

法则12:利用好社会化媒体

有一个作智能手表的品牌,经过10条微信,近100个微信群讨论,3千多人转发,11小时预订售出18698只T-Watch智能手表,订单金额900多万元。

这就是微信朋友圈社会化营销的魅力。有一点要记住,口碑营销不是自说自话,必定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以用户的方式和用户沟通。

法则13:众包协做

众包是以“蜂群思惟”和层级架构为核心的互联网协做模式,维基百科就是典型的众包产品。传统企业要思考如何利用外脑,不用招募,即可“天下贤才入吾彀中”。

InnoCentive网站创立于2001年,已经成为化学和生物领域的重要研发供求网络平台。该公司引入“创新中心”的模式,把公司外部的创新比例从原来的15%提升到50%,研发能力提升了60%。

小米手机在研发中让用户深度参与,实际上也是一种众包模式。

七、大数据思惟

大数据思惟,是指对大数据的认识,对企业资产、关键竞争要素的理解。

法则14:小企业也要有大数据

用户在网络上通常会产生信息、行为、关系三个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沉淀,有助于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一切皆可被数据化,企业必须构建本身的大数据平台,小企业,也要有大数据。

法则15:你的用户是每一个人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营销策略应该针对个性化用户作精准营销。

银泰网上线后,打通了线下实体店和线上的会员帐号,在百货和购物中心铺设免费wifi。当一位已注册帐号的客人进入实体店,他的手机链接上wifi,他 与银泰的全部互动记录会一一在后台呈现,银泰就能据此判别消费者的购物喜爱。这样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商品和库存的可视化,并达到与用户之间的沟通。

八、平台思惟

互联网的平台思惟就是开放、共享、双赢的思惟。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产业巨头。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里,有60家企业的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包括苹果、谷歌等。

法则16:打造多方双赢的生态圈

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双赢互利的生态圈。

未来的平台之争,必定是生态圈之间的竞争。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围绕搜索、电商、社交各自构筑了强大的产业生态,因此后来者如360实际上是很难撼动的。

法则17:善用现有平台

当你不具有构建生态型平台实力的时候,那就要思考怎样利用现有的平台。

马云说:“假设我是90后从新创业,前面有个阿里巴巴,有个腾讯,我不会跟它挑战,心不能太大。”

法则18:让企业成为员工的平台

互联网巨头的组织变革,都是围绕着如何打造内部“平台型组织”。

包括阿里巴巴25个事业部的分拆、腾讯6大事业群的调整,都旨在发挥内部组织的平台化做用。海尔将8万多人分为2000个自主经营体,让员工成为真正的“创业者”,让每一个人成为本身的CEO。

内部平台化就是要变成自组织而不是他组织。他组织永远听命于别人,自组织是本身来创新。

九、跨界思惟

(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不少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无孔不入,(如)零售、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等。

法则19:携“用户”以令诸侯

这些互联网企业,为何可以参与乃至赢得跨界竞争?答案就是:用户!

他们掌握着一方面掌握用户数据,另外一方面又具有用户思惟,天然可以携“用户”以令诸侯。阿里巴巴、腾讯相继申办银行,小米作手机、作电视,都是这样的道理。

将来十年,是中国商业领域大规模打劫的时代,一旦用户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来不及变革的企业,一定遭遇劫数!

因此,最后一个法则:用互联网思惟,大胆颠覆式创新。

一个真正牛逼的人必定是一个跨界的人,可以同时在科技和人文的交汇点上找到本身的坐标。一个真正厉害的企业,必定是手握用户和数据资源,勇于跨界创新的组织。

李彦宏指出:“互联网产业最大的机会在于发挥自身的网络优点、技术优点、管理优点等,去提高、改造线下的传统产业,改变原有的产业发展节奏、创建起新的游戏规则。

以上即是我总结的互联网思惟“独孤九剑”。

今天看一个产业有没有潜力,就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可以真正用互联网思惟重构的企业,才可能真正赢得将来。

美图秀秀蔡文胜说:将来属于那些传统产业里懂互联网的人,而不是那些懂互联网但不懂传统产业的人。

金山网络傅盛说:产业机会属于勇于用互联网向传统行业发起进攻的互联网人。

咱们认为,将来必定是属于既能深入理解传统商业的本质,也具备互联网思惟的人。无论你是来自传统行业仍是互联网领域。将来必定属于这种O2O“两栖人才”。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