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mysql
主要内容:sql
1、cmd命令行的经常使用命令数据库
2、数据定义语言(DDL)bash
3、数据操纵语言(DML)ide
4、数据查询语言(DRL)函数
5、事务控制语言(TCL)测试
1、cmd命令行的经常使用命令:atom
当咱们使用MySQL 5.5 Command Line Client这个客户端登录时,只能登录root用户。若是从此建立了别的用户,就很麻烦了,因此咱们不用MySQL 5.5 Command Line Client这个客户端,而是直接使用cmd。spa
登陆MySQL数据库:命令行
由于在这以前安装MySQL的时候,已经将环境变量配置好了,因此能够直接在cmd中输入以下命令进行登录:
mysql -u root -p
紧接着输入密码就好了。
上方代码中,-u表示username,即用户名。-p表示password,即密码。
查看数据库:
show databases;
使用数据库:(此命令后面能够不加分号)
use 数据库名;
查看当前数据库表:
show tables;
注:命令后面的分号表示结束。
注:上图中,先输入show databases;显示出了四个库,前三个表示系统的库,第四个test是系统自带的测试库。而后咱们使用test这个数据库,显示:Database changed,表示当前的数据库处于激活状态。紧接着能够对其进行其余相关的命令了。这里咱们输入show tables,能够看到test这个数据库的表里面是空的。
因此要开始建表了,因而就涉及到了SQL语句。
SQL全称是: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既然是语言,就涉及到了语法。下面来看一下常见的语法。
2、数据定义语言(DDL)
数据定义语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如CREATE, DROP,ALTER等语句。须要注意的是,数据库中的命令不区分大小写。
建立数据库(CREATE DATABASE语句):
【举例】新建数据库,命名为mydb:
CREATE DATABASE mydb;
注:如若要删除数据库,将“create”改成“drop”便可。
建立表(CREATE TABLE语句):
【举例】建立一个名为teacher的表:
CREATE TABLE teacher(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20), gender char(1), age int(2), birth date, description varchar(100) );
上面全部的代码实际上是同一行。
定义字段的格式:字段的名字+字段的类型+属性
注:每一个字段定义完后,要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字段没有逗号。
通常状况下,每一个表都要有一个主键。
命令运行的效果以下:
查看表结构:
desc teacher;
效果以下:
须要注意的是:主键是用来惟一表明一条记录的字段(主键值必须是惟一)
删除表(DROP TABLE语句):
DROP TABLE teacher;
注:drop table 语句会删除该的全部记录及表结构
修改表结构(ALTER TABLE语句):(假设表名为test)
alter table test add column job varchar(10); --添加表列
alter table test rename test1; --修改表名
alter table test drop column name; --删除表列
alter table test modify address char(10) --修改表列类型(改类型)
alter table test change address address1 char(40) --修改表列类型(更名字和类型,和下面的一行效果同样)
alter table test change column address address1 varchar(30)--修改表列名(更名字和类型)
举例:将主键修改成自动增加:alter table tab_teacher change id id int auto_increment;
3、数据操纵语言(DML):
数据操纵语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如:INSERT(增), UPDATE(改), DELETE(删)语句
添加数据(INSERT INTO…语句):(即添加表的记录)
INSERT INTO 表名(字段1,字段2,字段3) values(值,值,值);
举例:
insert into tab_teacher(name,gender,age,createDate) values('smyh','b',22,now());
注:上方的now()函数能够调出当前系统的时间。
而后经过以下命令进行查询表的全部记录: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其中,通配符“*”表示全部字段,即从tab_teacher这个表中查全部字段的记录。
显示效果以下:
修改数据(UPDATE … SET语句):
UPDATE 表名 SET 字段1名=值,字段2名=值,字段3名=值 where 字段名=值;
注:where后面的部分表示修改的条件。修改时,按照字段一、字段二、字段3的前后顺序修改。
删除数据:(DELETE FROM…语句)
删除全部记录:
DELETE FROM 表名;
删除ID为1的记录:
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id=1;
4、数据查询语言(DRL):
数据查询语言(Data Retrieval Language --DRL):SELECT语句。
在实际开发中,数据查询语言用的是最多的。咱们如今如下面的这张表格为例:
注:实际开发中,要避免使用通配符"*"(通配符表明全部字段),由于系统要先解析出全部的字段名,将其还原为真实的名字,而后再进行操做。若是记录数据库内容特别多,会影响效率。
查询全部老师的信息: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或者:(推荐)
select id,name,gender,age,job,createDate from tab_teacher;
在没有表被引用的状况下,容许指定DUAL做为一个假的表名:
DUAL是虚拟表。也就是说,表中没有这个数据,可是要执意使用sql语句,系统就会用这个虚拟表来知足你。举例效果以下:
查询ID为2的老师信息: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id=2;
查询职业为空的老师信息: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job is null;
注意,上方代码中,字段为空用“job is null”来表示,而不是“job=null”。
查询ID为2的老师的姓名和性别:
select name,gender from tab_teacher where id=2;
查询性别为女和指定日期的老师信息: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gender='w' and ceateDate='2014-10-14';
注:而且用“and”,或用“or”。
查询性别为男或者ID小于2的老师: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gender='m' or id<2;
查询姓名的最后一个字符为“e”的老师:(关键字:like '%+指定字符')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name like '%e';
查询姓名以指定字符开头的老师: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name like 's%';
查询姓名中包含“m”的老师: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where name like '%m%';
查询全部老师信息,并按日期降序或者升序排列:(ORDER BY 字段,+默认为升序:ASC/降序:DESC)
升序: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order by createDate;
注:最后一个单词ASC可写可不写,由于默认为升序。
降序:
select * from tab_teacher order by createDate desc;
多个排序条件:(当第一个条件相同时,按照第二个条件排序)
例如:上面图片的排序中,是按照日期降序排序的,可是id为2和id为3的日期相同,这两条记录按照默认顺序排序。
举例:如今排序的第一条件为:日期降序,第二条件为:年龄降序。多个排序条件用逗号隔开。命令为:
tab_teacher createDate ,age ;
按性别分组查询男女老师的人数(GROUP BY ):
gender,(gender) tab_teacher gender;
上面的命令表示,查找gender这个字段;并计算gender有多少个(count(gender));而后按照gender里的内容将个数进行分组(group by gender)。
问题:我以为应该是先分组,再查询性别,再数性别的个数。
注:这里面用到了count()这个内置的函数。关于count()这个聚合函数,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讲到。
正确的效果和错误的效果以下:
按性别分组,查询出女老师人数的总数:
gender,(gender) tab_teacher gender gender;
这里在上一个命令的基础上,增长了一个关键字:having。having关键字专门用来在分组以后添加的条件。意思是:先求总数,而后进行分组,而后再从分组里找到字段等于“m”的个数。注:不能用where做为关键字,由于where是加在分组以前的条件。
显示效果以下:
注:这种写法操做繁琐,效率较低,having语句尽可能少用,能够用其余语句代替,例如:
gender,(gender) tab_teacher gender;
效果是同样的。
查询表的总记录数:
方式一:(不推荐)
() tab_teacher;
方式二:(使用主键的方式查询)
(id) tab_teacher;
方式一将空记录也包含进来了。因此采用方式二,由于主键惟一,且不能为空,此时id总数则表明总记录数。
别名的用法:
使用别名查询表的总记录数:
select count(id) as counts from tab_teacher;
不用别名和用别名的效果对好比下:(命令中的"as"能够省略)
使用别名来代替表的名字:
举例:将表的名字起为t。
t.name,t.age tab_teacher t;
当表名比较长,或者同时有多个表存在时,用别名就显得很是方便了。
查询老师记录的前三条(从0位置开始找出3条):(很是有用)
tab_teacher limit ,;
命令解释:limit后面有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起始位置,第二个参数是偏移量。声明:第一条记录的id无论为多少,索引位置都是0。
注:这种分页查询方式很是有用,例如使用百度搜索时,告诉你总记录数,可是会分页显示。
5、事务控制语言(TCL):
事务控制语言:Transaction Control Language--TCL。如COMMIT,ROLLBACK语句。
一、事务:
事务(Transaction)的概念:事务(Transaction)是访问并可能更新数据库中各类数据项的一个程序执行单元(unit)。在关系数据库中,一个事务能够是一条SQL语句,一组SQL语句或整个程序。
事务的属性: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持续性(durability)。这四个属性一般称为ACID特性。
事务的特色:事务就是对数据库的多步操做,要么一块儿成功,要么一块儿失败。
总结:事务就是能够把多步操做当作一个总体,这个总体要么一块儿成功,要么一块儿失败。
二、事务的提交和回滚命令:
设置默认事务提交方式:(默认为true)
设置事务提交方式为“手动提交”:
autocommit false;
设置事务提交方式为“自动提交”:
autocommit true;
手动提交事务:
;
回滚事务:
rollback;
注:只要还没手动commit提交,一旦回滚,以前的修改操做都将清零。
注:commit命令和rollback命令只有在提交方式为“手动提交”时,才能够用。
三、保存还原点的命令:
当数据未commit以前,增删改查的操做都是暂时保存在内存之中的,当咱们修改操做进行到某一步时,能够给这一步设置一个还原点,方便之后回滚到此还原点(相似于PS当中的快照)。
保存还原点:
savepoint name_point;
回滚到指定还原点:
rollback to name_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