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ng,是Java中除了基本数据类型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型了。不少人会认为他比较简单。可是和String有关的面试题有不少,下面我随便找两道面试题,看看你能不能都答对:html
Q1:String s = new String("hollis");
定义了几个对象。java
Q2:如何理解String
的intern
方法面试
上面这两个是面试题和String相关的比较常考的,不少人通常都知道答案。oracle
A1:若常量池中已经存在"hollis",则直接引用,也就是此时只会建立一个对象,若是常量池中不存在"hollis",则先建立后引用,也就是有两个。app
A2:当一个String实例str调用intern()方法时,Java查找常量池中是否有相同Unicode的字符串常量,若是有,则返回其的引用,若是没有,则在常量池中增长一个Unicode等于str的字符串并返回它的引用;dom
两个答案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可是,仔细想一想好像哪里不对呀。按照上面的两个面试题的回答,就是说new String
也会检查常量池,若是有的话就直接引用,若是不存在就要在常量池建立一个,那么还要intern干啥?难道如下代码是没有意义的吗?性能
String s = new String("Hollis").intern();
若是,每当咱们使用new建立字符串的时候,都会到字符串池检查,而后返回。那么如下代码也应该输出结果都是true
?优化
String s1 = "Hollis"; String s2 = new String("Hollis"); String s3 = new String("Hollis").intern(); System.out.println(s1 == s2); System.out.println(s1 == s3);
可是,以上代码输出结果为(base jdk1.8.0_73):ui
false true
不知道,聪明的读者看完这段代码以后,是否是有点被搞蒙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儿?spa
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JVM为了提升性能和减小内存开销,在实例化字符串常量的时候进行了一些优化。为了减小在JVM中建立的字符串的数量,字符串类维护了一个字符串常量池。
在JVM运行时区域的方法区中,有一块区域是运行时常量池,主要用来存储编译期生成的各类字面量和符号引用。
了解Class文件结构或者作过Java代码的反编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java代码被javac
编译以后,文件结构中是包含一部分Constant pool
的。好比如下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 = "Hollis"; }
通过编译后,常量池内容以下:
Constant pool: #1 = Methodref #4.#20 // java/lang/Object."<init>":()V #2 = String #21 // Hollis #3 = Class #22 // StringDemo #4 = Class #23 // java/lang/Object ... #16 = Utf8 s .. #21 = Utf8 Hollis #22 = Utf8 StringDemo #23 = Utf8 java/lang/Object
上面的Class文件中的常量池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内容:
#16 = Utf8 s #21 = Utf8 Hollis #22 = Utf8 StringDemo
上面几个常量中,s
就是前面提到的符号引用,而Hollis
就是前面提到的字面量。而Class文件中的常量池部分的内容,会在运行期被运行时常量池加载进去。关于字面量,详情参考Java SE Specifications
下面,咱们能够来分析下String s = new String("Hollis");
建立对象状况了。
这段代码中,咱们能够知道的是,在编译期,符号引用s
和字面量Hollis
会被加入到Class文件的常量池中,而后在类加载阶段(具体时间段参考Java 中new String("字面量") 中 "字面量" 是什么时候进入字符串常量池的?),这两个常量会进入常量池。
可是,这个“进入”阶段,并不会直接把全部类中定义的常量所有都加载进来,而是会作个比较,若是须要加到字符串常量池中的字符串已经存在,那么就不须要再把字符串字面量加载进来了。
因此,当咱们说<若常量池中已经存在"hollis",则直接引用,也就是此时只会建立一个对象>说的就是这个字符串字面量在字符串池中被建立的过程。
说完了编译期的事儿了,该到运行期了,在运行期,new String("Hollis");
执行到的时候,是要在Java堆中建立一个字符串对象的,而这个对象所对应的字符串字面量是保存在字符串常量池中的。可是,String s = new String("Hollis");
,对象的符号引用s
是保存在Java虚拟机栈上的,他保存的是堆中刚刚建立出来的的字符串对象的引用。
因此,你也就知道如下代码输出结果为false的缘由了。
String s1 = new String("Hollis"); String s2 = new String("Hollis"); System.out.println(s1 == s2);
由于,==
比较的是s1
和s2
在堆中建立的对象的地址,固然不一样了。可是若是使用equals
,那么比较的就是字面量的内容了,那就会获得true
。
<img src="https://user-gold-cdn.xitu.io...;h=337&f=png&s=57202" alt="string" width="897" height="337" class="aligncenter size-full wp-image-2540" />
在不一样版本的JDK中,Java堆和字符串常量池之间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这里为了方便表述,就画成两个独立的物理区域了。具体状况请参考Java虚拟机规范。
因此,String s = new String("Hollis");
建立几个对象的答案你也就清楚了。
常量池中的“对象”是在编译期就肯定好了的,在类被加载的时候建立的,若是类加载时,该字符串常量在常量池中已经有了,那这一步就省略了。堆中的对象是在运行期才肯定的,在代码执行到new的时候建立的。
编译期生成的各类字面量和符号引用是运行时常量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来源,可是并非所有。那么还有一种状况,能够在运行期像运行时常量池中增长常量。那就是String
的intern
方法。
当一个String
实例调用intern()
方法时,Java查找常量池中是否有相同Unicode的字符串常量,若是有,则返回其的引用,若是没有,则在常量池中增长一个Unicode等于str的字符串并返回它的引用;
intern()有两个做用,第一个是将字符串字面量放入常量池(若是池没有的话),第二个是返回这个常量的引用。
咱们再来看下开头的那个让人产生疑惑的例子:
String s1 = "Hollis"; String s2 = new String("Hollis"); String s3 = new String("Hollis").intern(); System.out.println(s1 == s2); System.out.println(s1 == s3);
你能够简单的理解为String s1 = "Hollis";
和String s3 = new String("Hollis").intern();
作的事情是同样的(但实际有些区别,这里暂不展开)。都是定义一个字符串对象,而后将其字符串字面量保存在常量池中,并把这个字面量的引用返回给定义好的对象引用。
<img src="https://user-gold-cdn.xitu.io...;h=460&f=png&s=79145" alt="intern" width="1024" height="460" class="aligncenter size-full wp-image-2541" />
对于String s3 = new String("Hollis").intern();
,在未调用intern
时候,s3指向的是JVM在堆中建立的那个对象的引用的(如图中的s2)。可是当执行了intern
方法后,s3将指向字符串常量池中的那个字符串常量。
因为s1和s3都是字符串常量池中的字面量的引用,因此s1==s3。可是,s2的引用是堆中的对象,因此s2!=s1。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String s3 = new String("Hollis").intern();
中,其实intern
是多余的?
由于就算不用intern
,Hollis做为一个字面量也会被加载到Class文件的常量池,进而加入到运行时常量池中,为啥还要画蛇添足呢?到底什么场景下才须要使用intern
呢?
在解释这个以前,咱们先来看下如下代码:
String s1 = "Hollis"; String s2 = "Chuang"; String s3 = s1 + s2; String s4 = "Hollis" + "Chuang";
在通过反编译后,获得代码以下:
String s1 = "Hollis"; String s2 = "Chuang"; String s3 = (new StringBuilder()).append(s1).append(s2).toString(); String s4 = "HollisChuang";
能够发现,一样是字符串拼接,s3和s4在通过编译器编译后的实现方式并不同。s3被转化成StringBuilder
及append
,而s4被直接拼接成新的字符串。
若是你感兴趣,你还能发现,String s3 = s1 + s2;
通过编译以后,常量池中是有两个字符串常量的分别是 Hollis
、Chuang
(其实Hollis
和Chuang
是String s1 = "Hollis";
和String s2 = "Chuang";
定义出来的),拼接结果HollisChuang
并不在常量池中。
若是代码只有String s4 = "Hollis" + "Chuang";
,那么常量池中将只有HollisChuang
而没有"Hollis" 和 "Chuang"。
究其缘由,是由于常量池要保存的是已肯定的字面量值。也就是说,对于字符串的拼接,纯字面量和字面量的拼接,会把拼接结果做为常量保存到字符串。
若是在字符串拼接中,有一个参数是非字面量,而是一个变量的话,整个拼接操做会被编译成StringBuilder.append
,这种状况编译器是没法知道其肯定值的。只有在运行期才能肯定。
那么,有了这个特性了,intern
就有用武之地了。那就是不少时候,咱们在程序中获得的字符串是只有在运行期才能肯定的,在编译期是没法肯定的,那么也就没办法在编译期被加入到常量池中。
这时候,对于那种可能常用的字符串,使用intern
进行定义,每次JVM运行到这段代码的时候,就会直接把常量池中该字面值的引用返回,这样就能够减小大量字符串对象的建立了。
如一深刻解析String#intern文中举的一个例子:
static final int MAX = 1000 * 10000; static final String[] arr = new String[MAX];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Integer[] DB_DATA = new Integer[10];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10 * 10000); for (int i = 0; i < DB_DATA.length; i++) { DB_DATA[i] = random.nextInt(); } long 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0; i < MAX; i++) { arr[i] = new String(String.valueOf(DB_DATA[i % DB_DATA.length])).intern(); } System.out.println((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 + "ms"); System.gc(); }
在以上代码中,咱们明确的知道,会有不少重复的相同的字符串产生,可是这些字符串的值都是只有在运行期才能肯定的。因此,只能咱们经过intern
显示的将其加入常量池,这样能够减小不少字符串的重复建立。
咱们再回到文章开头那个疑惑:按照上面的两个面试题的回答,就是说new String
也会检查常量池,若是有的话就直接引用,若是不存在就要在常量池建立一个,那么还要intern
干啥?难道如下代码是没有意义的吗?
String s = new String("Hollis").intern();
而intern中说的“若是有的话就直接返回其引用”,指的是会把字面量对象的引用直接返回给定义的对象。这个过程是不会在Java堆中再建立一个String对象的。
的确,以上代码的写法实际上是使用intern是没什么意义的。由于字面量Hollis会做为编译期常量被加载到运行时常量池。
之因此能有以上的疑惑,实际上是对字符串常量池、字面量等概念没有真正理解致使的。有些问题其实就是这样,单个问题,本身都知道答案,可是多个问题综合到一块儿就蒙了。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点上,没有串成面。
本文中的内容欢迎你们讨论,若有偏颇欢迎指正,文中例子是为了方面讲解特地举的,若有不当之处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