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

1 以太网发展历史

  • Xerox创建第一个实验性的以太网(1972-1977)
  • DEC、Intel和Xerox将以太网标准化(1979-1983)
  • IEEE 802.3标准问世(1982年),10BASE-5出现
  • 10BASE-T结构化布线的历史(1986-1990)
  • 交换式和全双工式以太网的出现(1990-1994)
  • 快速以太网的出现(1992-1995)
  • 千兆网的出现(1996)
  • 万兆以太网

2 10Base以太网(标准以太网)

  • 10Base2网络
  • 10Base5网络
  • 10BaseT网络
  • 10BaseF网络

10代表传输速率,Base指基带传输,2为细同轴电缆,5为粗同轴电缆,T为双绞线,F为光纤。

10Base2以太网

  • 采用总线拓扑,使用RG58A/U型同轴电缆连接
  • 遵循5-4-3-2-1规则
    • 最多可有5个网段
    • 5个网络需要使用4个中继器
    • 只允许3个网段连接主机
    • 其中有2个网段不允许连接主机
    • 所有的主机都处于一个广播域中
  • 两端有端接器
  • 传输距离为185米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10Base5以太网

  • 分插头:插入电缆
  • 收发器:发送/接收,冲突检测,电气隔离,超长控制
  • AUI:连接件单元接口
  • 终接器

这里写图片描述

10BaseT以太网

  • 采用星型拓扑,使用双绞线连接
  • 网段的长度为100米(指从主机到HUB接口的长度)

这里写图片描述

集线器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转发器),数据从集线器的一个端口进入后,集线器会将这些数据从其他所有端口广播出去(扩充信号传输距离,将信号放大并整形后再转发,消除信号传输的失真和衰减)。

这里写图片描述

传统以太网中的一些问题

  • 传统以太网使用共享介质,虽然总线带宽为10Mbps,但网络节点增多时,网络的负荷加重,冲突和重发增加,网络效率下降、传输延时增加,造成总线带宽为30%~40%

解决方案

  • 升级到高速网络,如100BASE-T(快速以太网)、FDDI、1000BASE-T(千兆位以太网)、万兆以太网
  • 发挥现有网络技术,采用网络分段、优化服务器、增加路由器,提高子网的网络性能
  • 使用局域网交换机,将共享介质局域网改为交换式局域网

3 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

100Base X快速以太网

  • 采用星型拓扑
  • 网段的长度为100米
  • 可采用多种标准的线缆连接
    • 100BaseTX
    • 100BaseT4
    • 100Base FX
  • 100Base-T快速以太网,式标准以太网的100Mbps版本
  • 100Base-T的标准为802.3u,作为802.3的补充
  • 100Base-T MAC的速度相当于10倍的BASE-T的MAC
  • 与10Base-T相同,100Base-T要求有中央集线器的星型布线结构
  • Fast Ethernet的协议结构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100Base-TX

  • 支持2对五类非屏蔽双绞线(UTP)或2对五类屏蔽双绞线(STP),其中1对用于发送,另一对用于接收,因此100Base-TX可以全双工方式工作,每个结点可以同时以100Mbps的速率发送与接收数据。使用五类UTP的最大距离为100米

100Base-FX

  • 支持2芯的多模或单模光纤
  • 100Base-FX主要是用作高速主干网

100Base-T4

  • 支持4对三类非屏蔽双绞线UTP,其中有3对用于数据传输,1对用于冲突检测

100Base-T快速以太网的优缺点

优点:

  • 具有较高的性能,适合网络结点多或者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的应用环境
  • 基于以太网的技术,与现有10Base-T的兼容可以容易的移植到高速网络上
  • 最大的利用了已有的设备、电缆布线和网络管理技术
  • 众多的厂商支持

缺点:

  • 仍然是一种共享式以太网络,采用CSMA/CD作为介质存取方式,网络结点增加时,网络性能会下降
  • CSMA/CD方式使得网络延时变化较大,不适合实时性应用
  • 速率较高,中继器间距较小,100Base-T不适合做主干

4 交换式以太网

  • 交换式以太网是一种使用交换技术的以太网,其实质是采用交换机来实现多个端口之间的信息帧转发和交换
  • 实现了由共享方式到独占方式的转变
  • 工作原理
    • 交换机对数据的转发是以网络节点计算机的MAC地址为基础的
    • 交换机会监测发送到每个端口的数据帧,通过数据帧中的有关信息(源节点的MAC地址、目的节点的MAC地址),就会得到与每个端口所连接的节点MAC地址,并在交换机的内部建立一个“端口-MAC地址”映射表。建立映射表后,当某个端口接收到数据帧后,交换机会读取出该帧中的目的节点MAC地址,并通过“端口-MAC地址”的对照关系,迅速的将数据帧转发到相应的端口

共享方式与独占(交换)方式

共享方式

  • 采用了以共享集线器为中心的星型连接方式,但其实实际上是总线型的拓扑结构
  • 当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时,网络中的冲突就会大大增加,而数据经过多次重发后,延时也相当大,造成网络整体性能下降。在网络节点较多时,以太网的带宽使用效率只有30%~40%

这里写图片描述

独占(交换方式)

  • 采用交换机作为中央设备的以太网称为交换式以太网
  • 交换机提供了多个通道,允许多个用户之间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这里写图片描述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方式

直通方式

  • 以太网交换机内保存有一个MAC地址和交换机端口之间的对照表。交换机收到信息帧的帧头后,取出目的地址,查询地址-端口对照表,找出相应的输出接口,直接将该信息帧转发到相应的接口
  • 优点
    • 延时短
    • 转发速度快
  • 缺点
    • 可靠性差,因为帧还没接收完,就开始转发,无法对帧进行差错检测控制

存储转发方式

  • 以太网交换机接收到信息帧后,先将信息帧暂时保存在存储器中,然后再进行差错检测和取出目的地址,交换机只转发正确的信息帧
  • 优点
    • 可靠性高
  • 缺点
    • 延迟较大

混合(不分片转发)方式

  • 综合了上述两种交换方式的优点,当差错率小于某一门限值时,按直通方式工作;当差错率大于某一门限值时,按存储转发方式工作

交换式以太网拓扑结构

拓扑结构

  • 星型

应用场合

这里写图片描述

5 千兆以太网

使用线缆

  • 1000BaseCX
  • 1000BaseSX
  • 1000BaseLX
  • 1000BaseT

千兆位以太网产生的背景

  • 千兆位以太网同样保留着传统的100Base-T的所有特征
  • Gigabit Ethernet标准的工作是从1995年开始的,1995年11月 IEEE 802.3委员会成立了高速网研究组
  • 1996年8月成立了802.3z工作组,主要研究使用光纤与短距离屏蔽双绞线的Gigabit Ethernet物理层标准
  • 1997年初成立了802.3ab工作组,主要研究使用长距离光纤与非屏蔽双绞线的Gigabit Ethernet物理层标准

这里写图片描述

使用位置

  • 交换机到服务器的连接
  • 用于LAN互联的总体主干(建筑物之间和建筑物内部)
  • 园区网络间主干
  • 工厂自动化主干
  • 工作组或部门级LAN

1000Base-SX

  • 使用短波长激光作为信号源的网络介质技术,配置波长为770-
    860nm(一般为850nm)的激光传输器,只能支持多模光纤
  • 1000Base-SX所使用的光纤规格有两种:
    • 62.5微米多模光纤,使用62.5微米多模光纤在全双工方式下的最长传输距离为275米
    • 50微米多模光纤,使用50微米多模光纤,全双工方式下最长有效距离为550米

1000Base-LX

  • 1000Base-LX使用长波长激光作为信号源的网络介质技术,配置波长为1270-1355nm(一般为1300nm)的激光传输器,既可以驱动多模光纤,也可以驱动单模光纤
  • 1000Base-LX所使用的光纤规格为:62.5微米多模光纤、 50微米多模光纤、 9微米单模光纤
  • 使用多模光纤时,在全双工方式下,最长传输距离可以达到550米
  • 使用单模光纤时,全双工方式下的最长有效距离为5000米

1000Base-CX

  • 1000Base-CX是使用铜缆作为网络介质的两种千兆以太网技术之一
  • 1000Base-CX使用了一种特殊规格的高质量平衡屏蔽双绞线,最长有效距离为25米,使用9芯D型连接器连接电缆

1000Base-T

  • 1000BaseT使用5类UTP作为网络传输介质的千兆以太网技术,最长有效距离与100Base-TX一样可以达到100米
  • 采用这种技术可以在原有的快速以太网系统中实现从100Mbps到1000Mbps的平滑升级

修改记录


时间 动作
2017.6.27 首次上传

参考资料


深博 — 深博IT大讲堂 — 网络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