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是一种信息技术(IT)模式,一般经过互联网对系统资源和高级别服务(好比业务服务)的共享池提供按需访问。数据库
...这么说吧,这里面其实有两方面概念,包含“云”和“计算”。“云”是提供资源服务的网络,“计算”是网络中的各类资源,包括操做系统、存储空间、运行平台、数据库里、应用软件等等,这些资源在“云”上以资源池的形式存在。缓存
:那这个资源池得多大?安全
做为“云”的用户,你能够认为这个资源池是无限大的,“云”中资源能够无限扩展,而且能够随时获取、按需弹性扩展和收缩、按量付费,也能够便捷地部署、更新和运维应用系统,这也是云计算的重要特性。网络
:像SaaS、PaaS、IaaS这样的概念,究竟怎么区分啊?架构
这三种是云计算的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都是云计算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各自针对不一样用户群体提供的服务类型有区别。负载均衡
:这些分类之间有层次依赖关系吗?运维
并无,好比SaaS能够基于PaaS建设,也能够直接部署于IaaS之上;PaaS能够构建与IaaS上,也能够直接构建于物理资源之上。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层次依赖关系。从云计算的发展历程看,其实最先出现的是SaaS。微服务
:还有别的分类方式吗?测试
别的分类方式的话,确实还有,就是按照部署模式分类。阿里云
为知足多变的客户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IT部门需快速迭代响应新功能需求。业务互联网化使得波峰波谷式的业务模式成为常态,给IT资源的弹性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传统IT架构和管理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1. 资源独占,利用率难以总体提高
目前以单个应用为单位的资源静态配置模式,资源以虚拟机或者物理机的形式被指定应用系统独占,资源难以没法实现跨应用的资源共享和动态调度,总体资源利用率很难进一步提升。
2. 资源需求难以预判,没法按需弹性供给
传统构架中,应用系统投产上线以前,每每难以较准确地预估将来运行所需资源量,通常经过对业务量进行估计来决定采起配置资源的规模,若是按照波峰需求建设将形成大量浪费,可能为应对短时间业务量高涨,需长期持有并维护过量资源。同时也可能由于估计不足,业务快速增加时,可能会因扩容不及时致使资源超负荷运行,业务响应缓慢甚至拥堵,带来诸多风险。
3.运行环境和应用部署周期长
资源申请和交付周期长,从测试环境到生产环境,都须要单独进行资源环境的安装配置和应用程序的集群化部署,从资源配置到应用部署,不管是新系统投产仍是存量系统扩容,通常都须要2周左右时间,甚至由于资源紧张周期不肯定。
4.应用没法快速迭代
现有应用系统多为单体结构集群化部署,任何代码改动都须要从新编译、发布整个应用,加之测试的自动化程度不高,新功能的加入或者对已有功能的修改,都须要评估对总体的影响,并进行总体测试才能确保不影响现有业务。随着应用功能的不断丰富,交付流程和反馈周期也会相应变长,升级压力也随之增大,成为了影响新业务上线速度的掣肘。
PaaS实现了云上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提供类型丰富和稳定可靠的公共服务,可提高应用研发、运维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为业务服务提供可靠和一致的运行环境,实现所测即所投和资源弹性供给,保障业务连续性和稳定性。PaaS提供下列核心技术能力和价值,可以很好地帮助咱们应对挑战。
1.资源按需快速供给
采用软件定义一切的理念,对计算、存储和网络等资源统一分配和管理,实现多个应用共享资源池,并保持相互隔离,切实作到按需提供资源,提升平台的总体资源利用率。
2.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
支持应用开发、测试、投产和运维全流程管理,知足CI/CD落地实施要求,支持应用构建、部署和测试过程流水线,为应用提供运行环境,保证应用运行环境的一致性,基于镜像分发模式,使得应用的部署和管理更加简单和智能。
3.丰富的公共服务
提供负载均衡、路由服务知足应用个性化接入需求,镜像仓库服务实现应用镜像的统1、集中管理,日志、监控服务知足业务多层次、细粒度的管控要求,逐步扩展缓存、微服务等公共服务组件简化应用开发,提高应用研发效率,知足业务高频、快速发布要求。
4.开发运维一体化
基于容器技术,保证开发、测试、生产环境下应用运行环境的一致性,减小环境配置的重复性工做,提高运维效率,实现Devops。提供应用健康检查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告警,实时扫描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漏洞,保证更实时的安全,实现主动运维。支持成熟的备份和恢复机制,保证平台的健壮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