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会留下印记,越坚实,越清晰。git
近日,Apache 软件基金会(ASF)官方 Blog 宣布全球新增 40 位 Apache Member,张乎兴有幸成为其中一位。github
目前,全球共有771位 ASF Member,中国仅13位。本文将分享做者从0基础的开源小白,一路走来的感触,但愿把期间的经历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世界开源舞台的中国力量。只要有持续的付出,总会有所收获。网络
2014年,我加入阿里巴巴中间件团队,开始接手集团应用容器的维护工做。当时集团的应用容器绝大部分都是基于 JBoss,老旧且无人维护,另外有一小部分跑在 Jetty 和 Tomcat 之上,当时中间件团队维护了 Tomcat 的一个私有分支,最大的目标就是要统一全部集团的应用容器为 Tomcat。而在那以前,我从未接触过 Tomcat 的开发和运维,对我来讲,挑战很大。然而,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团队大 leader 提出的,在当时看来几乎是没法实现的目标:成为 Apache Tomcat 的 committer。架构
要知道,做为 Apache 的核心项目之一,Tomcat 自1999年发布初版以来,一直是开源届和 Apache 基金会的明星项目,至今仍然在应用容器领域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历经20年发展,依旧热度不减。Tomcat 历经这么多年的发展,却从未出现过一位来自中国的 committer。而咱们小团队只有4我的,根本没有任何开源的经验,也彻底不知道从何作起。团队 leader 问咱们,谁愿意挑战一下的时候,我也没有多想,就承担了下来。并发
就这样,我开始了本身的 Apache 开源之旅。框架
说实话,一开始,本身并无太多的思路,因而开始反复浏览 Tomcat 官网,但愿可以查询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全部的 Apache 项目几乎都会有新用户指南,介绍如何参与到此开源项目当中,Tomcat也不例外。很快,我从修复 bug 开始,第一个 patch 是修复一个Websocket 测试用例失败的问题,修复该问题涉及到了对代码的一些重构。运维
还记得当时提交以前我很是谨慎,和 leader 一块儿反复讨论了不少次,终于造成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方案。提交给 Tomcat 社区以后,很快,社区便有了响应,并合并了我提交的补丁。第一次提交便得到了承认,内心很开心,紧张的情绪也缓解了。看到 Tomcat 的 release note 里面出现了本身的名字,真的很是开心。socket
2015年10月,我有幸在北京参加了 Apache Roadshow China 的活动,算是第一次和Apache 基金会有了亲密接触。在大会上,亲眼目击了时任 Apache 基金会主席的 Brett Porter、Apache 基金会副总裁 Niclas Hedhman 等大牛们的演讲,以及在 Panel Disussion 里面,和他们,以及几位来自中国的 Apache 成员,一块儿探讨社区领导的开发流程等。分布式
当时以为本身离他们彷佛很是遥远。微服务
2015年的时候,国内参与 Apache 社区的几乎全是在外企工做的华人。而现在来看,国内公司参与开源的程度已经有了显著提高。此次参与中国路演,有幸和 Niclas heldman 作了些交流,我问了他一个问题:
“我正在参与 Tomcat 社区,如何才能成为 committer?”
他给了我一些至今对我影响依然很是深远的建议:参与社区讨论,从简单的新手任务入手,修复 bug,以及参与 release vote。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建议依旧适用。
尝到了贡献的甜头后,团队的目标也有所调整。内部版本的 Tomcat 和开源版本的结构要保持彻底一致:
使得合并开源 Apache Tomcat 变得很是容易;
内部作的加强也更加方便合并到社区。
后续向社区的贡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阿里内使用 Tomcat,在大规模、高并发场景下遇到的问题修复。
比较典型的是当时无线网关应用采用的是 Tomcat NIO+AsyncServlet 的架构,做为一个入口应用,曾经由于Tomcat 在高并发下的异常出现过一个比较大的故障,后来排查这个问题花了很是多的精力,最终完全修复了这个问题。详细的排查过程记录在《逆流而上-阿里巴巴技术成长之路》一书中的《山洪暴发,高流量触发 Tomcat bug 引发集群崩溃》。修复方案也一块儿提交给了 Tomcat 社区,虽然改动量不大,但凝聚了团队至关多的心血。
第二,Tomcat 大面积在阿里铺开时遇到的问题修复。
例如,发现了一些不符合 Servlet 规范的行为等,包括应对双十一时所作的一些优化、并行类加载等等。
第三,主动参与开源社区,针对一些一直存在的问题的修复。
通过一年多的持续投入贡献,2016年8月23日,在一个日常工做日的上午,我打开邮箱,看到一封来自 Tomcat 社区核心开发、Java EE 规范专家组成员、时任 Apache 基金会董事会成员 Mark Thomas 的来信,邀请我成为 Tomcat Committer。打开邮件的那一刻,感受本身的心都在颤抖,激动之情有点不能自已。当时的确出乎了本身的意料,没有想到梦想的那一天真的会到来。
成为 Committer 以后,有了代码的直接提交权限,其实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那一年,Tomcat 已经成为了阿里内部应用容器的标准,集群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而我也并无中止参与社区的贡献,直到2017年,ApacheCon 北美大会即将在5月美国迈阿密召开,收到了 Call for participation 邮件的时候,我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为何不把阿里巴巴在大规模高并发下遇到的挑战,在 ApacheCon 大会上分享呢?
每一年的 ApacheCon,基本都会为 Tomcat 开设专场「TomcatCon」。以前历来没有在国外大会上分享的经验,也不知道可否被大会接受,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提交了提案,也没有抱太大的信心。直到那年3月,我收到一封邮件,通知个人提案被 ApacheCon 大会接受了,那种被承认的感受真的很棒。
在5月份的大会上,我有幸见到了常常在社区里面交流却素未见面的一群开发者,好比来自英国的 Mark Thomas、来自美国的 Christopher Schultz、来自法国的 Jean-Frederic Clere等等,他们都是 Tomcat 社区的顶尖专家,有的甚至10余年来一直参与 Tomcat 社区的贡献。
和以前邮件讨论起问题来很是的直率、甚至是严厉的印象不一样,他们都很是的亲切,演讲当天也在场下默默地支持我,演讲很成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中国企业在贡献 Tomcat 社区所做出的努力,我以为挺骄傲的。
演讲次日的晚宴上,气氛很轻松,台上正在进行着闪电演讲,Mark 拿着啤酒走过来和我说,想邀请我成为 Tomcat PMC Member。天啊,我彻底没有想到可以和面前这群大神们站在一样的位置上,因而很开心地接受了。
2017年,阿里重启了 Dubbo 的开源维护工做,而团队正好承担了这一重要使命。
Dubbo 在停更后,社区的不少用户只能选择 fork 分支,自行维护。重启维护以后,须要思考的问题是,社区会不会有相似的担忧。所以,团队决定把 Dubbo 捐献给 Apache 软件基金会,但愿可以经过“社区大于代码“、“公开透明“、“共识决策“等Apache 之道,来打消开发者们的顾虑。
已经有过几年 Apache 社区参与经验的我,天然地承担起帮助 Dubbo 进入 Apache 基金会孵化的工做,从联系导师到修改提案,终于,Dubbo 经过了 Apache 孵化器的社区投票,正式开始孵化。那天是2017年的大年三十,我坐在家里的电脑前,发送出正式投票结果邮件的那一刻,我在想,这注定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在 Apache 孵化器中孵化,就像一个浪子在江湖上横冲直撞了不少年后,忽然想静下心来开始求学,天然要循序不少规则,也会有不少文化和意识心态上的冲突。我开始思考如何可以帮助 Dubbo 更好地践行 Apache 之道,这里面有不少东西须要作。
Dubbo 和其余项目不一样的一点是,Dubbo 在加入 Apache 以前,已是一个巨无霸级别的项目了,上万的star、庞大的社区、国内大规模被采用,社区一天的活动量所发送的邮件就会让导师以为无所适从,简直没有办法看了。
如何能让这个巨无霸遵循 Apache 之道来发展,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有一个很鲜活的例子,当时社区在关注:“问题的讨论是应该在邮件列表上进行仍是在Github issue上进行?”
Dubbo 的用户早已经习惯了在 Github issue 上讨论,可是导师之一的 Mark 却指出,邮件列表仍然是这个星球上最为普适的通信工具。由于世界上仍然有一些国家,在某些环境下,上网的网速可能只有几十k/s,甚至只能拨号上网。
若是在 Github 上讨论,对于这些网络环境不佳,却想参与社区的人就是灾难性的。或许咱们能够放弃那部分用户,但这并非 Apache 的价值观。相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我有点遗憾没有及时把他们都记录下来,会尝试在另一篇文章中分享。
第一次的 release,是孵化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在我看来,release 的意义远大于代码层面的工做,还包括了准确的 License 和版权声明、符合规范的代码及依赖、准确一致的签名等。Dubbo 花了不少的时间去准备,也把整个过程彻底的文档化,孵化过程当中,由7位不一样的 Release Manger 轮流负责,确保不一样的人均可以完成发布。
孵化的过程当中,知识产权清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Apache 对于商标和 License,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每次 release 的时候都会仔细检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github.com/dubbo 这个 group。在咱们看来很正常,可是在 Apache 基金会的视角来看,因为 Dubbo 这个商标已经被转移给 Apache,任何第三方的使用都会构成侵权,所以也是不被容许的。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把这个 group 下的全部项目清空,一部分迁移到 Apache,另外一部分迁移回其余 group。
其余还有不少问题,例如,发展社区 PMC member/Committer、举办一场符合规范的Meetup 等等,有机会在单独的文章中分享。
在 Dubbo 即将毕业的前夕,忽然有一天,我按惯例打开邮箱,忽然发现躺了一封 Invitation to join The 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 Membership。我心中一阵惊喜,点开以后,发现是邀请我成为 Apache Member 的邮件,这让我很是的出乎意料。
说实话,也曾梦想过将来有一天能成为Apache Member,但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成为 Apache Member 意味着是 Apache 的771成员之一,从法律上成为了 Apache 基金会的股东。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贡献的终止。就像打怪升级,当你经过了当前这一关,你会遇到更大的 boss。
做为 Apache Member,更多的是从一个个独立的项目中抽离出来,关注基金会层面横向的事务。但我以为成为 Member 最大的意义是在于本身在开源这条路上并不孤独,尤为是还有这么多来自中国的 Member,更加坚决了中国的开源项目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表现的更好。
成为 Member 以后,咱们会经过 Apache 基金会,帮助更多中国的开源软件及开发者,和全世界创建更普遍深刻的链接。一方面是走进来,帮助扩大 Apache 基金会在中国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开发者参与到世界顶级的优秀开源项目中来;另外一方面是走出去,帮助中国开源项目进入到 Apache 基金会孵化,提高中国开源软件的国际影响力。其实国内有不少很是优秀的开源项目,只是缺乏一个向世界展现的窗口,但愿 Apache 基金会可以做为这样的一座桥梁。
本文做者:
张乎兴,社区昵称 ralf0131,花名望陶,Apache Member,Apache Dubbo PPMC Member,Apache Tomcat PMCMember,阿里巴巴技术专家,关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RPC框架和微服务领域。
本文为云栖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容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