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2)

chapter4 扩大的收入决定理论函数

本章主要讲IS-LM模型。本章依然研究收入水平的决定及其变更,只不过由前一章的产品市场范围扩大到了货币市场范围,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结合起来,分析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spa

4.1 货币3d

货币出现后,经济变量能够分为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用产品表示的变量为实际变量,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为名义变量。货币的职能:流通、支付、储藏。货币供给量(存量),能够划分为:blog

(1)M0:流通中的现金;资源

(2)M1(狭义货币)=M0+活期存款;产品

(3)M2(广义货币)=M1+按期存款。io

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所以在一个模型中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外生变量,央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手段有:(1)法定存款准备金;(2)再贴现利率;(3)公开市场操做(经常使用手段)。效率

货币乘数(将基础货币放大的倍数)基础

因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独立于利率,所以MS为竖直一条线(横轴M,纵轴r)。变量

货币数量论是从长期看流通中所需货币的理论:MV=PY, Y是产出(多少产品),PY表示用来交易的所有产出。长期来看,货币就是为了知足交易须要。

流通中的实际货币需求为M/P;名义货币需求为 M。

通常名义的除以价格就获得了实际的:好比你每个月收入5000元(名义值),用牛肉来衡量你的实际收入,牛肉价格为50每斤,那你的实际收入就是100斤牛肉。

MV=PY,若V,Y是常数,获得一切物价现象都是货币现象!不少人认为改变货币供给量,不改变实际变量,只会带来价格的上升,即改变名义变量。

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视角:鲍莫尔-托宾平方根。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他根据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出发,三个动机:交易L一、预防、投机L2。

(1)交易性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L1=k*Y

(2)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L2= -h*r,前提假设如今投机的产品只有债券,根据低买高卖原则,r大,债券便宜,你们都去买债券,对货币需求小(不想持有钱,想持有债券);r小,债券贵,不肯意买债券(债券收益率也很低),仍是持有钱比较好。

利率不能无限小,当降低到r1,此时人们投机的货币需求很大。流动性陷阱,利率很低不能再低了,多大的流动性都会被人们吸取。

货币需求方程L=L1+L2=ky-hr 。均衡利率:货币需求L=货币供给M

     

将货币需求曲线简化为直线,看看需求,供给变化带来的均衡利率的变化。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MS-->利率-->消费投资-->支出AE-->收入水平Y

货币政策反衰退是无效的:经济衰退的特色是实际利率很低,上述L平坦的那段,根据流动性陷阱,央行增长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吸取,压根不会改变利率!

4.2 LM模型

L为货币需求,M为货币供给。推导以下,  以后考虑价格因素,令M=M/P。

     

从货币市场上看,收入与利率正方向变化!利率很低,流动性陷阱大,投机需求大,用于交易的货币需求小,而交易货币需求与收入是正相关的,利率高,交易需求增长,收入增长。

LM曲线推导:上述均衡y的公式能够获得以下LM曲线,水平区间与流动性陷阱有关。

     

LM的斜率为 k/h, 利率很高时,投机需求小,交易需求大。

LM分为三个区间:凯恩斯、中间范围、古典区间。

存在流动性陷阱时,投机需求无穷大,h无穷大, 斜率k/h趋于0;利率很高时,投机需求很小,h很小,斜率很大。

利率变化是在曲线上点的变化,LM曲线移动是利率之外的因素引发的,根据y的表达式,货币供给M,价格P都会改变曲线。M增长,P下降,LM右移。除此以外,货币的流通速度上升,也是M增长,LM右移。

4.3 IS模型(产品市场均衡下利率与收入的关系)

产品市场的均衡:收入=支出。

收入Y=C+S, 支出AE=C+I。 在产品市场,市场均衡有C+S=C+I, 获得S=I。

获得y表达式, 即IS方程

IS方程的含义:当产品市场均衡时,均衡收入y如利率呈反方向变化。

解释: 产品市场中,利率高,投资需求小(企业借不起钱),消费支出小,总支出小,支出决定收入,则收入小。

IS曲线的斜率 -(1-b)/e。 改变IS曲线的因素:家庭自主性消费Ca, 自主性投资Ia增长,曲线右移。

4.4 宏观经济均衡和IS-LM模型

产品市场的均衡必需要有货币市场的均衡为前提,产品市场均衡有

须要知道表达式中的每一个变量,其中利率r 是货币市场决定的。

货币市场的均衡必需要有产品市场的均衡为前提,货币市场均衡中

其中y是在产品市场中决定的。链接两个市场的纽带是利率。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能够求出解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IS-LM模型中均衡收入的改变(经济波动)--外生变量变化。

产品市场,IS改变--财政政策,财政扩张,IS右移 ;

货币市场,LM改变--货币政策,货币扩张,LM右移。

4.5 IS-LM模型的应用--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果

1.财政政策:税收,购买支出G,转移支付Tr,政府补贴。

(1)经济在凯恩斯区间运行, IS曲线很陡峭,由于利率很低,投资对利率彻底不敏感,货币政策使得LM移动,没有任何用;若是扩张财政政策,IS右移,收入增长的幅度与财政支出的增长同样,利率不会提升。因此扩张的财政政策彻底有效。

(2)古典区间,IS很平坦,由于利率很高,投资会利率很敏感,扩张的财政政策,IS上升,Y几乎不变,没用,这是由于政府的支出有挤出效应,利率很高,不肯意持有用来投机的货币,其余的货币已经所有拿去买债券了,手上只有知足交易的货币,没有投机的货币,所有以债券形式持有,如今增长政府购买支出,须要发行债券来筹钱啊,我要买政府的债券就必须放弃我原来持有的私人债券,政府把私人挤走了。

(3)中间区间,IS右移,Y增长,虽然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利率是增长,说明财政政策部分有效。

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 联系IS,LM方程(变一下AE=C+I+G,消去r),对G求导获得:

财政政策必定要考虑政府的挤出效应:政府购买增长--总需求增长--价格上升--货币供给减小--利率上升--私人投资被挤掉。

2.货币政策

仍是看LM的三个区间,分状况讨论

(1)凯恩斯区间:LM右移不改变Y,反衰退无效。

(2)古典区间:LM右移使得利率降低,Y增长,扩张的货币政策彻底有效。

(3)中间区间:LM右移,利率降低,Y增长,可是幅度不大,货币政策部分有效。

 货币政策乘数: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短时间性,时滞、货币流通速度。

本章总结: (1)利率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做用是相反的;(2)收入来自生产,必定要发展实体经济,同时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意义重大;(3)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不一样经济条件下效果不同。

chapter5 通常的收入决定模型

本章仍然研究收入水平的决定及其波动,前面两章已经有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本章将范围扩大到了要素市场,简单的用劳动市场来代替要素市场,研究当这三个市场下的均衡收入。

5.1 总需求AD

总需求AD的构成 AD=C+I+G+NX(外国的需求)。总需求曲线是AD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Q:纵轴是价格,横轴是收入Y,不是叫总需求AE,如何理解?

不一样的价格水平下,对收入的需求有多大?当价格高,对收入的需求低(收入相对低了);价格低,对收入的需求高(难理解!)。这个理解与r与投机需求L2相似,r大,喜欢债券,对货币需求小,r小,喜欢钱,对货币需求大。这里相似,价格高,我喜欢商品,对收入需求小;价格低,我讨厌商品,喜欢收入。

另外一种解释,每个价格水平决定的需求水平,对应一个收入水平。

Q:如何推导AD曲线?

在LM函数中引入价格,y=m/(k*p)+h/k*r,可见y与p的关系相反。

Q:AD曲线向下倾斜,如何解释?

价格变化的三种效应

(1)利率效应:价格降低,实际货币供给M/P增长,在货币需求不变下,利率r 降低,消费投资增长,AD增长。

(2)价格的实际余额效应:货币的名义余额M,实际余额M/P,购买力与价格相关,价格降低,实际余额上升,消费增长,AD增长。

(3)价格的税收效应:税收是针对名义收入的,价格越高,工资也上升了,税多了,实际收入可能不变。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由非价格因素引发,看AD的表达式,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改变。除了公式中反应的,还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好比减税,可支配收入增长,AD右移;货币供给增长,r降低,投资增长,消费增长,AD增长。

5.2 总供给AS

AS反应了在一个价格水平下,经济体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AS的推导以下

N表示劳动力,K表示资本,z表示技术水平,假设K、z是常数,那么Y只与N有关,N与w/p(实际工资)有关,w是名义工资,能够是弹性的,也能够是刚性的。在w不变下,获得

上述推导就把价格P与供给Y联系一块儿了。

经济学家对总需求AD没有什么分歧,可是对总供给AS有不一样的理论,有如下三种:

(1)古典AS:也叫做长期总供给LAS,潜在总供给,充分就业总供给等。

假设劳动市场是竞争的,工资是弹性的,工资会随着劳动的供求关系进行调整。

不管价格p怎么变,名义工资w会随之调整,劳动市场提供的劳动力N是不变的,Y=F(N),产出Y也是不变的。

注意:劳动力N的平衡:纵轴为实际工资w/p,横轴为劳动力N, 供给NS(来自家庭)向上倾斜,需求ND(来自企业)向下倾斜。若是P变化,W随之变化,永远在平衡点。

LAS是竖直一条,影响LAS移动的因素:技术提升,资本K增长,可用天然资源增长,LAS右移。

(2)通常凯恩斯AS

前提条件:工资刚性(粘性)、人们的货币幻觉(人们会阻止名义工资的降低,可是没办法应对实际工资的降低)。

AS的推导,w是给定的(工资刚性),p降低,实际工资提升,厂商对劳动的需求ND降低,Y减少。p 与Y正方向变更。AS曲线向上倾斜,这是短时间总供给去曲线,SAS。

(3)极端凯恩斯 

 

5.3 AD-AS模型

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AS=AD

这个均衡点是三条曲线的交点,长短时间都是同样的,为啥?

若是三条线不交于一个点,会怎么样?短时间没有达到潜在产出Y,或者经济过热。

1. 均衡变化--总需求的冲击

*价格弹性

价格刚性:价格不随着供需而变化。价格刚性的缘由:(1)垄断;(2)工资刚性(要素刚,商品价格也高);(3)信息不对称;(4)政府价格管制;(5)菜单成本(改变价格,餐厅要变菜单,成本高,商家就不改菜单了)。

(1)总需求降低

    

 *价格弹性---左图中, AD1降低变到AD2(出口减小、消费需求挫败等),Y1是充分就业的,产出减小到Y2,失业率高,工资变低,企业成本低,供给AS增长,变到AS2,又调整到了Y1充分就业状态。(古典学派)

 *价格刚性--右图中,AD1降到AD2,价格没有随之调整,那么产出仍为Y1,可是需求只有Y2,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失业率上升。如何解决?政府增长购买支出,将AD2回到AD1。

(2)总需求上升

价格弹性下,AD1变到AD2(政府增长支出),Y1变到Y2,此时超过了充分就业产出,失业率低,工厂工资成本高,那么产出小SAS1左移大SAS2,调整回Y1水平。最终Y没变,物价却涨了不少,说明财政政策在短时间有效,可是最终这个效应消失,只剩下了物价上涨(通胀)。

 2.均衡变化--总供给的冲击

    

(1)总供给降低

税收增长,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等因素,供给减小AS1左移到AS2,产出降低,就业少,物价涨了,滞涨现象。如何解决?若是左移AD,价格控制住了,失业率更加严重,右移AD,产出达到了,可是物价更高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AS2 调整回到AS1(技术进步)。

(2)总供给上升

技术进步,工资降低,减税,大丰收等因素,AS1右移到AS2,收入降低,产出增长。

chapter6 失业与通胀

失业反应了劳动市场紧张程度,更反应了经济体资源的利用程度。通胀衡量价格水平。菲利普斯曲线反应通胀与失业率的关系。

6.1 失业

1. 失业的定义

 Un表示天然失业率。离职率表示就业人口中失去工做的占比,就任率表示失业人口中获得工做的占比。E表示就业人口,U表示失业人口。N=E+U。我国当前的天然失业率在4%左右。

  

2. 失业的缘由

(1)周期性:因为总需求不足引发的失业;

(2)结构性:因为劳动市场不彻底,工资刚性引发的失业;

 

若是实际的刚性工资大于均衡工资,那么劳动供给增长,可是劳动需求减小,出现失业。

工资粘性的缘由:垄断-工会;合同工资;效率工资;最低工资法;局内人-局外人理论。

效率工资指的是公司支付高于均衡的工资。缘由在于工资影响健康,有钱了工人吃的好。同时能够增长激励以提升工人努力程度,减小了工人流动,减小工人的逆向选择。

最低工资每每高于市场的均衡工资,使得失业率增长。

局内人-局外人:已经在公司工做的--尚未工做的,局内人的工做效率更高,而局外人都没有经验,局外人要进入企业就要支付更低的工资水平,等你熟练了再付高工资,企业盘算着局外人可以得到局内人的培训,可是局内人每每拒绝传授,还鼓动局外人提升工资,这样就把局外人排斥再外了,失业率增长。

(3)摩擦性:工人寻求工做须要时间。

摩擦性失业的缘由:企业与工人的不匹配;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部门转移(需求在不一样行业、部门、地区之间的变化),好比有些落后部门被淘汰,新的部门须要更多劳动力进入;企业对工人的不认同。

3. 失业的影响

(1)对家庭:下降家庭收入;下降家庭资本存量,由于失业影响健康;增长沮丧感。

(2)对经济:损失产出,有效劳动投入降低;增长经济运行的成本(失业救济增长),增长财政负担(转移支付增长);影响社会信心,加剧不景气。

(3)对社会:失业影响社会稳定。

6.2 通胀

1. 定义:在必定时期内,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或者货币价值持续降低。

注意:不是某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而是总体的。可是不少物品的价格上升会传递,好比大米。

通胀是持续的过程,不是短时间或者间断的一个物价上升现象。我国通常用CPI来衡量通胀程度。

2. 通胀的缘由

(1)需求拉动型:AD右移引发均衡点的P上升,好比扩张的财政政策;

(2)成本推进型 : AS左移,均衡点的P上升,好比工资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石油),农做物欠收。

(3)结构性差别:针对同一个产品,不一样企业的生产效率不一样,可是工资的工资是相似的。好比一个行业中有三个等份额的企业,产出率分别为5%,0%,10%,那么社会总产出率为5%,可是工资都是像10%的企业看齐的,所以社会的工资水平增长为10%,可是产出只有5%,致使通胀5%。

(4)输入性通胀:外国的通胀传递到本国,“一价定律”,经济开放下同一个物品在不一样国家价格应该同样,p1=p2*r, r是汇率,若是r不变,外国p2的变化就会引起本国p1的变化。

3. 通胀的影响

(1)未预期通胀的影响

对政府与私人的影响不一样,若是政府有赤字,赤字是靠印钞来弥补的,人们持有的钱购买力降低,M/P降低,对政府是有利的,对百姓不利。对富人和穷人的影响也不一样,对穷人不利,穷人通常只有现金,没有什么实物资产(房子、金银等),现金就会贬值。对债权人不利,有利于债务人。

未预期的通胀是AD曲线的右移,虽然价格上升了,可是产出也增长了,有必定的产出增长效应。

(2)预期通胀的影响

人们知道总需求增长后产品价格会上升,会要求提升工资收入,从而企业家的成本上升,SAS左移,致使价格更高了,预期的通胀没有产出效应,还推动了通胀

预期通胀的成本:(1)鞋底成本,人们不想持有成本,会屡次跑银行;(2)菜单成本,改变价目表,有成本(3)税收扭曲,税率会提升,下降人们的收入,可是税收是滞后的,致使以后的实际税收也贬值了,赤字依旧会持续,税率又加码,恶性循环。

6.3 菲利普斯曲线

不一样经济学派对失业与通胀的关系 有很大分歧。

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始形式

u是失业率,若是失业率增长,工资就降低。失业率低,劳动市场紧张,工资就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形式,将w变为w/p=pi, pi+1表示下一期的通胀率。

若是你预期了明天通胀,那么今天你们就要去购买,就会产生通胀,你们的预期会变成现实。

1. 没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曲线

失业率小于天然失业率,有通胀会上升;失业率大于天然失业率,通胀会降低,为负(通胀紧缩)。

通胀与失业在短时间存在替代关系。

2. 有静态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3. 有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能够根据预期调整本身的行为。

经济最初在天然失业率Un运行,若是政府搞财政货币扩张,失业率降低到u1,那么有通胀pi1。

人们认为通胀pi1将会持续,那么要求涨工资,企业为了降成本会裁人,在pi1下又到了原来的失业率Un,获得了新的菲利普斯曲线,政府以为很郁闷,失业率又回来了,又要搞扩张政策,失业降到了u2,通胀变为pi2, 人们调整预期pi2会持续,又要涨工资。。这个循环一直下去,恶化的菲利普斯曲线。

上述三种都是短时间菲利普斯曲线。

 

图形

政策含义:失业率与通胀的替代关系,若是如今通胀很高,能够提升失业率来抑制通胀;若是如今失业率很高,能够以通胀为代价下降失业率。假设政府的失业率、通胀目标是(u0,pi0),那么上述蓝色段都是符合条件的,不须要调控,若是到了红色下面一段,政府要扩大总需求,下降失业率。政府在短时间能够经过总需求来调控失业率与通胀。

二者的牺牲率:1/b。

4.  有理性预期(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竖线

 

不管发生什么通胀都在预料之中,预期的通胀就是实际的通胀,那么u=un,失业率始终等于天然失业率,政府若是这时候再调控总需求,失业率不会改变,只会改变通胀率,扩展的政策只会致使价格上升,对失业率没有影响,政策无效。

这与以前的总供求模型相似,短时间扩大总需求对增长产出Y是有用的,可是长期是没用的。其实菲利普斯曲线与它们关系密切,先看短时间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时间总供给曲线。

开始在Yf,P0位置,此时为充分就业,对应了天然失业率un, 政府认为天然失业率过高,AD右移AD1,价格上升到P1,对应了下降的失业率u1和通胀水平pi1, 继续下去,造成了菲利普斯曲线,能够看到短时间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点就是SAS上的点。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也相似,LAS是竖线,推算过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仍是竖线。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