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年过去了,如今跟别人提起,从毕业就一直在凹凸,挺多人都会很羡慕,“刚毕业起点就很高呀”。每一年的校招季,也都会收到来自师弟师妹的咨询,请教凹凸实验室的面经。前端
起点真的很高吗?对于彼时的我,可以进入京东,确实是意外的收获,这也致使我在初入职场的时候,表现得战战兢兢,没有自信。而对于彼时的凹凸(那会儿其实还不叫“凹凸”),尚未真正在行业内崭露头角。算法
2015 年初,初入凹凸实习,做为职场萌新,我甚至第一次提交代码都没有勇气,以为本身代码写得不够好,担忧给导师和同事留下很差的印象,尽管我已经来来回回优化了数十遍。小程序
入职不久后,当时的实习导师就找我面谈。咱们聊了不少,关于入职的感觉、职业选择的初衷、职业规划,甚至聊到了星座、感情生活等等,固然也聊到了个人顾虑。“咱们对毕业生零期待”,这句话卸下了我当时的心理负担,既然如此,那就肆意生长吧!后端
安心下来以后,就开始像海绵同样地吸取知识。当时团队的主要工做职责仍是页面重构,因而我又从新系统地学习了 HTML5 和 CSS3,认真研究了团队的代码规范,学习同事写的代码,常常向大佬请教,保持交流,慢慢地本身也能够输出符合团队规范的代码了。微信
做为“老”电商人,大促通宵什么的都是习觉得常了(其实也并无通宵过几回)。但本身工做以来的第一次通宵,是准备第一次晋升的 PPT。markdown
当时还不懂什么“STAR”、“5W1H”,把本身所作的事情、业务的数据都往上写,不懂得区分轻重、提炼要点。但当时给本身定的标准就是工做全面覆盖、数据不能出错。因而花了不少的时间去整理工做、收集数据、检查内容、美化排版。定稿的时候,也见证了深圳的天亮。工具
但没有什么是一路顺风的,第一次的晋升仍是失败了。还记得通知结果的那一天下午,都无法好好投入工做,同期入职的好几位小伙伴都晋升了,失落挫败是不免的,而且很长时间内,这个事情都成了内心的一道坎儿。oop
后来慢慢地在职场上成熟了,后续的晋升也一路绿灯,回过头再来总结,PPT 确实写得不够好,但晋升仍是会综合总体的能力及工做上的输出。第一年的本身,技术上确实还有不少不足,也不善于表现本身,是个职场“小透明”。但在准备晋升材料这件事情上的用心,仍是很是值得确定的。学习
2015 到 2016 年,是 H5 爆发的一年,各种炫酷的 H5 效果经常刷爆朋友圈。H5 也是当时咱们团队,乃至咱们所在的用户体验设计部一个核心的工做方向。测试
2016 年时,动效开发仍是刀耕火种的时代,不少时候须要对着设计师输出的动效 DEMO 进行模仿,甚至是由研发自行进行动效创意。当时我接到了“京东 2017 海外招聘”的需求,设计师对动效表现有许多本身的想法,而且花了不少精力反复调整,给每一个页面都作了丰富的动效,而我也但愿尽量去还原动效里的每个细节。
其中有部分效果难以实现,设计师配合输出了不少的 AE 物料进行调试;有些效果还原得不理想,设计师就搬着凳子坐在我旁边,跟我一点点儿的调试。为了让每个细节到位,我也跟这个需求也“死磕”上了,最终页面里用到了包括 CSS3 Animation、GSAP、序列帧等多种方案来实现不一样的动效。页面上线后,实现的效果也获得了一致的承认。
这是当时的做品(如今手机屏幕变高,适配有点儿问题了 ORZ),也是经过对这个 H5 效果的极致打磨,我在凹凸被贴上了“动画能力者”的标签,后来承接了不少有动效表现需求的页面,也输出了不少动效开发的经验文章,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能力辨识度。
16 年到 17 年,团队承接的业务愈来愈多,凹凸也慢慢在业界打响了名声。从一开始的大促活动,到后来的 TOPLIFE 整站,日后就是京东商城首页。工做的分工也是以小组合做为主,会有一名主要负责的同事来进行技术上的主导。在通过了移动端到 PC 端、zepto 到 Nerv 的各类项目历练,我慢慢地学习了项目规范、开发规范,代码能力也逐渐加强;与此同时,也掌握了一些软技能,如何进行正确的工时预估?如何与上下游顺畅对接?如何思考项目的价值?如何从技术角度出发为项目增值?
简而言之,当时感受本身没有什么作不了的需求,彻底能够“独当一面”了。然后,在 2017 年末,团队承接了京东商城首页的需求,我也有幸进入项目团队,核心负责数据大屏的子项目。
数据大屏包括「业务数据」和「前端数据」两大模板,这是一个由研发发起的项目,但也意味着,除了研发工做外,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等工做,都须要我来承担。整个项目分为三个阶段:
项目后期还去北京出差了半个月,期间也经历了第一次和 VP 汇报,虽然项目节奏很紧张,但最终都如期上线。项目上线后的第一个双 11,和小伙伴们一块儿守在大屏前看数据变化,都是很是宝贵的回忆。
18 年中,微信全面开放小游戏,微信是社交龙头,小游戏与小程序又有相近的生态,做为前端开发团队,过去咱们一直在重点关注小程序,关于小游戏,也是须要跟进的。但当时的团队,并无不少游戏相关的业务;而我对于游戏开发的经验,也仅停留在参阅了几回简单的互动玩法开发。
由于自身对强效果和强交互表现的开发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和 Leader 作了沟通,但愿承接小游戏相关业务。“想要作什么事情,不是说说而已,等机会上门。本身先花时间去研究,用成果来讲话。”因而,我花了 2 个星期的下班时间,实现了一款 3D 的闯关游戏。之因此选择 3D,是由于当时团队里尚未过 3D 开发的真正落地,因此但愿除了积累小游戏的经验外,还能够为团队带来 3D 开发的实战经验。
小游戏是基于 Laya 开发的,总体落地效果还不错,因此当时 Leader 也帮忙协调到了设计资源,很快,凹凸的第一个 3D 微信小游戏「填坑大做战」就上线了。
不久,当时合做的设计团队有一个长线游戏的需求,天然而然地找到了咱们,而研发负责人的机会,也天然而然地给到了我。因而,咱们 3 名前端、1 名后端组成的小团队,就开始了「创业」团队般地爆肝工做。
后来,凭着在游戏开发的沉淀,我也有机会在业界发声,参与撰写了掘金小册《微信小游戏开发入门》,并进行了行业内的技术分享。
这个事跟开发、技术彻底无关,但倒是一个很是特殊的经历。自从进入团队后,前后参与了不少次的团队建设工做,如:团建策划、活动主持、生日会、圣诞活动等,一直在感觉团队的有爱氛围,也但愿本身的参与能让凹凸曼感觉到温暖。
印象最深入的,是 2019 年末此次神秘的行动。时值跨年之际,但愿为在职和离职的同事准备一份新年礼物。从“设计-方案-打样-定稿-拍摄-包装”的制做全流程,每一个环节对于我来讲都很是新鲜,背后还有无数次的“成本控制”,与商家“在线沟(si)通(bi)”。
历时整整 3 个月,一度在工位堆积了 20+ 个快递包裹。但最终发放到了每一个人手上,看到你们惊喜的表情,感受全部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5 年来,凹凸从一个纯前端的团队,慢慢成长为一个全能型的研发团队。与此同时,咱们也推出了包括 Nerv、Taro、Atom 等诸多优秀的技术产品。
随着技术产品的发展壮大,产品运营也愈加重要;但技术产品运营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须要一名既懂「技术」,又懂「运营」的人来支持,「技术」的理解成本相对较高,要求运营的同窗有必定的技术背景,短期内很难找到匹配的人才。因而在 2019 年中,我就开始参与了 Taro 的运营工做,完成了 Taro 品牌升级、官网落地、月报输出等。与此同时,我也承担了 2020 年凹凸品牌的运营工做,探索运营新渠道,提高品牌影响力。
虽然总体的运营成果不是很突出,过程当中也经常产生失望和怀疑,但这些是除了写代码以外的全新领域,须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敢于自我挑战的精神。这些经验,不只点亮了个人技能树,也让我从另外的角度,对技术产品和技术品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新一年的工做立刻到来,我也即将从「开发工程师」转变为「技术产品经理」,这对于我来讲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因此咱们在招人,请把你的「技术产品经理」简历发到 aotu@jd.com。
关于技术成长,已经有太多优秀的经验文章,我这里不展开讲,只讲几点职场心得。
尤为在一个技术团队里,你们的相处仍是相对单纯的,没有复杂的勾心斗角,因此待人保持真诚便可,所谓的“套路”都是一些无谓的内耗;面对本身不懂的地方,向他人请教历来都不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情,再小的技术点,均可以有许多值得深挖的内容。
一个 70+ 人的团队里,如何快速让别人记住,核心就是:找到本身的闪光点并放大。对于技术团队来讲,能够找到本身感兴趣或擅长的技术点,并不断深耕,逐渐成为某一领域甚至多个领域的技术专家,如「动画一姐」、「自动化测试之母」;也能够经过优质的交付来体现本身的能力,如「凹凸快男」;若是在技术发展上比较均匀,能够尝试经过承担一些团队建设的工做来强化本身的标签,如「凹凸 CFO」。
作事靠谱,要求能作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事事可依,要求能作到不挑活,不以业务价值和技术难度来衡量工做价值。再小的工做,只要用心挖掘,都能创造发光点。让你们都感受到靠谱,慢慢地也会将一些更重要的工做交付给你。
在你们能力至关的状况下,将工做作到 60 分并不难。但若是仅仅知足于 60 分,是难以获得好的成长的。追求极致体如今工做里的方方面面,如:任何群发都作到 double check,对于 UI 的 100% 还原,对于本身代码输出的统一性要求,对于一个细节点的反复斟酌。在本身能力范围内,尽量把事情作到极致,才会使本身不断突破上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越大的团队,每一个人的价值越难被发现。所以须要善于把握自我展现的机会,在技术团队里,能够定时地进行技术分享、产出技术文章、开发一些实用的工具。慢慢地可让别人看到本身的技术价值和突出能力。同时,在完成业务工做的同时,也须要多思考业务的产出是否有值得沉淀的内容,是否有对团队、对他人有用的内容,这就是在业务工做中创造的非业务性的价值。
回顾了本身在凹凸的这 5 年以后,再纵观团队这 5 年的飞速发展,我挖掘了凹凸的几个特质,我想这也是做为一个优秀的技术团队所须要具有的特质。
「务实」应该是凹凸团队最大的魅力所在。做为一个技术部门,一直保持着对技术追求的纯粹;在业务支持上,不管大小,都坚持精品交付。在这样的工做环境下,凹凸曼们也很是的纯粹、简单,团队氛围一直十分融洽。
凹凸早期的大佬都是男性,彪形大汉的外表,让人很难想象他们的心里是多么地细腻。当面对工做上的问题时,会及时进行点对点沟通,正向引导。圣诞节、生日会等活动,一办就是 5 年从未间断,尤为是妇女节,做为「程序媛」更是能够到组织的关怀:节日礼物、自助大餐、半天假期、外出活动,每年都在用心准备。
这是第一年的三八节,收到了大佬们亲自试用采购的面膜和护手霜。
在《凹凸实验室的过去与将来》一文中,也详细展现了凹凸这 5 年的风雨历程。“从曾经专一前端的团队成长为现在涵盖先后端、全栈、算法、测试各种方向的全能型研发团队,工做模式也从传统的人力密集型研发转向创新型平台体系化研发,现在,凹凸的各种技术输出与沉淀在业界影响深远。”凭借着敏锐的行业嗅觉,凹凸一直在进行自我革命,作变化的朋友。
凹凸有许多优秀的人,他们或是「技术大佬」,或是「社区达人」,或是「精英骨干」,但团队的氛围历来不会让人感受到有级别的隔阂。每一个凹凸曼都有自我展现的渠道和机会,Leader 也会鼓励一些不善于表现的同事积极展示本身;与此同时,也会有按期的匿名反馈渠道,收集你们的建议和遇到的问题,对集中性发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
做为一名陪着凹凸一块儿成长的凹凸曼,一直备受凹凸精神的感召,也在必定程度上影响了凹凸的文化。传承,不只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团队文化的传承、团队精神的传承。过去一直跟着大佬们奔跑,也但愿慢慢地,有更多的凹凸曼能够成为先锋队,带领整个团队一块儿奔跑。
那么呆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想过出去看看?答案是确定的。在跟友商的朋友交流时,免不了羡慕别人家的好福利;在工做疲倦没有方向时,免不了想换个新的环境试试。但很快的,这些念头都会被消灭,由于凹凸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团队,而我也能获得很好的自我成长。但愿能与凹凸约定下一个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