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会使用硬盘的一部分作为SWAP分区,用来进行进程调度--进程是正在运行的程序--把当前不用的进程调成‘等待(standby)‘,甚至‘睡眠(sleep)’,一旦要用,再调成‘活动(active)’,睡眠的进程就躺到SWAP分区睡大觉,把内存空出来让给‘活动’的进程。
若是内存够大,应当告诉 linux 没必要太多的使用 SWAP 分区, 能够经过修改 swappiness 的数值。swappiness=0的时候表示最大限度使用物理内存,而后才是 swap空间,swappiness=100的时候表示积极的使用swap分区,而且把内存上的数据及时的搬运到swap空间里面。
在linux里面,默认设置swappiness这个值等于60。html
如今通常1个G的内存可修改成10, 2个G的可改成5, 甚至是0。具体这样作:
1.查看你的系统里面的swappiness
$ cat /proc/sys/vm/swappiness
不出意外的话,你应该看到是 60
2.修改swappiness值为10
$ sudo sysctl vm.swappiness=10
可是这只是临时性的修改,在你重启系统后会恢复默认的60,为长治久安,还要更进一步:
$ sudo gedit /etc/sysctl.conf
在这个文档的最后加上这样一行:
vm.swappiness=10
而后保存,重启。ok,你的设置就生效了。
node
通常来讲,Linux的虚拟内存会根据系统负载自动调整。内存页(page)swap到磁盘会显著的影响Kafka的性能,而且Kafka重度使用page cache,若是VM系统swap到磁盘,那说明没有足够的内存来分配page cache。linux
避免swap的一种方式是设置swap空间为0。可是,swap会在系统崩溃时提供安全机制,或者会在out of memory的状况下阻止操做系统 kill 掉进程。因为这个缘由,推荐 vm.swappiness参数设置为一个很是低的值:1 。这个参数表示 VM系统中的多少百分比用来做为swap空间。缓存
另一种方式是经过内核调节“脏页”(注:“脏页”会被刷到磁盘上)。Kafka依赖磁盘I/O性能来提升producer的响应时间。这也是为何一般优先把log segment功能放在能够快速响应的磁盘中(好比SSD)。这样使得flush进程把“脏数据”写入磁盘前,“脏页”数目就减小了,能够设置vm.dirty_background_ratio(表示占用系统内存的百分比)参数的值为10 如下。大部分应用场景下,vm.dirty_background_ratio设置为 5 就够用了,要注意了:这个参数值不能设置为 0 ,由于设置为 0 后会引发内核持续刷“脏页”,使得内核的buffer write功能无法施展。安全
“脏页”的总量能够经过vm.dirty_ratio 来改变,默认值是 20 (此处也是百分比),这个值的设置范围较大,通常建议设置 60 到 80 为合理的值。可是vm.dirty_ratio 参数也引来了不小的风险,会形成大量unflush的数据在硬刷到磁盘时产生较长的I/O停顿。若是vm.dirty_ratio 值设置的较大时,强烈建议Kafka开启备份功能,以备系统崩溃。服务器
在设置了这些参数后,须要监控Kafka集群运行时“脏页”的数量,当前“脏页”数量可由以下方式查看(/proc/vmstat文件):数据结构
#cat /proc/vmstat | egrep "dirty|writeback"oracle
nr_dirty 3875app
nr_writeback 29post
nr_writeback_temp 0
临时生效:sysctl -w vm.swappiness=0
永久生效:
echo "vm.swappiness = 0">> /etc/sysctl.conf (尽可能不使用交换分区,注意不是禁用)
刷新SWAP
能够执行命令刷新一次SWAP(将SWAP里的数据转储回内存,并清空SWAP里的数据)
swapoff -a && swapon -a
sysctl -p (执行这个使其生效,不用重启)
清理缓存命令
以前应该先
sync下
由于系统在操做的过程中,会把你的操做到的文件资料先保存到buffer中去,由于怕你在操做的过程当中由于断电等缘由遗失数据,因此在你操做过程当中会把文件资料先缓存。
因此咱们在清理缓存先要先把buffe中的数据先写入到硬盘中,sync命令
上面的echo 3 是清理全部缓存
echo 0 是不释放缓存
echo 1 是释放页缓存
ehco 2 是释放dentries和inodes缓存
echo 3 是释放 1 和 2 中说道的的全部缓存
1>. /proc是一个虚拟文件系统,咱们能够经过对它的读写操做做为与kernel实体间进行通讯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能够经过修改/proc中的文件,来对当前kernel的行为作出调整。也就是说咱们能够经过调整/proc/sys/vm/drop_caches来释放内存。
1 – 释放页缓存
2 – 释放dentries和inodes
3 – 释放全部缓存
To free pagecache, use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to free dentries and inodes, use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
to free pagecache, dentries and inodes, use echo 3 >/proc/sys/vm/drop_caches.
Because this is a non-destructive operation and dirty objects are not freeable, the user should run sync first.
目录项缓存(dcache)dentries
total:总物理内存
used:已使用内存
free:彻底未被使用的内存
shared:应用程序共享内存
buffers:缓存,主要用于目录方面,inode值等
cached:缓存,用于已打开的文件
-buffers/cache:应用程序使用的内存大小,used减去缓存值
+buffers/cache:全部可供应用程序使用的内存大小,free加上缓存值
total = used + free
-buffers/cache=used-buffers-cached,这个是应用程序真实使用的内存大小
+buffers/cache=free+buffers+cached,这个是 服务器 真实还可利用的内存大小
[oracle@cddserver1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2096 10379 21717 0 38 7942
-/+ buffers/cache: 2398 29698Swap: 34287 0 34287 这里面的第二行才是真正服务器的空闲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