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一个微服务都是六边形应用,都有本身的业务逻辑和适配器。服务之间经过API互相通讯,提供接口供客户端使用。每一个实例多是一个云VM或者是Docker容器。web
以前的web应用拆分红一系列简单的服务应用。拆分以后能够对不一样用户,不一样设备,不一样场景进行自行部署。数据库
微服务之间经过REST API或者MQ异步方式通讯,供外网使用的API,经过Gateway来传递信息。缓存
微服务的拆分,不像传统多个服务共享一个数据库,微服务架构每一个服务都有本身的数据库,每种服务均可以有本身适合的数据库类型。架构
微服务好处
- 分解了单体应用提供多个服务的复杂性问题,拆分以后每一个服务都有一个用RPC或是MQ或是API定义的边界。因为传统单体应用没有清晰的边界,存在开发,理解,维护,部署的复杂问题;
- 每一个服务均可以有单独的团队维护开发,开发者客户选择本身擅长和合适的技术;
- 每一个服务均可以独立部署,开发者不须要协调因其余服务调用,部署对本服务的影响。加快部署速度,更好的执行AB测试。持续部署变为可能。
- 每一个服务均可以独立扩展。
微服务不足
- 须要考虑和关心更多服务之间调用的问题。
- 须要考虑多个服务的编排和依赖关系,包括开发和部署。
- 多个服务的配置,部署,扩展,监控。
微服务的特征
- 每一个服务仅仅对单个业务负责,这个业务也是这个服务的完整容量;
- 每一个微服务均可以独立部署,不需依赖其余服务的相关资源,如数据库,内存缓存等;
- 轻量级的通讯协议,如REST,AMQP等;
- 服务具备可代替性,每一个服务原则上均可以被不一样的开发语言,开发框架进行技术实现,替换后不影响原有微服务对外提供的功能;
- 每一个服务拥有本身独立的数据存储;
- 每一个微服务由小的团队维护,服务以业务单元进行拆分;
- 服务之间可经过组成聚合服务对外提供较粗粒度的服务功能;
微服务名词
- Gateway:为客户端提供API管理功能,负责负载均衡,缓存,访问控制,API计费监控等任务,可经过Eureka或者NGINX实现;
- 服务注册于发现模块;
- 断路器;
微服务选型
- Dubbo,DubboX(再也不维护);
- Spring Cloud(集成框架);
- Motan(微博平台);
- Thrift,gRPC(算不上框架);
本次主要使用Spring Cloud;负载均衡
基础框架选择 Spring Cloud和Dubbo:框架
- Dubbo: 国内影响力较大,实现了服务治理的基础,可是完成一个完备的微服务架构,还须要在各环节去扩展和完善以保证集群健康,文档较稳定。
- Spring Cloud: 国外影响大,社区活跃度领先,将成熟框架融为一体,继承了Spring Boot的简单配置,快速开发,部署轻松特色,更新较快,文档有差别。
日志监控
由Docker经过Syslog日志驱动将日志写入Logstash,参照ELK解决方案。异步
Devops
使用Docker做为微服务交付标准组件。微服务
集成Docker
经过Consul集成Docker。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