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p() 是 Python 中最好用的内置类型之一,它能够接收多个可迭代对象参数,再返回一个迭代器,能够把不一样可迭代对象的元素组合起来。python
我以前写迭代器系列的时候,在《Python进阶:设计模式之迭代器模式》中简单地介绍过它,前几天翻译了 Python 3.10 采纳的 PEP-618 ,介绍了它将会迎来的变动。设计模式
可是,还有很多同窗并不知道 zip(),或者不能熟练掌握它的用法,所以本文打算来作一个更为详细的梳理。app
内容主要分三部分:spa
基本用法:像拉链同样,将多个可迭代对象组合起来,而后能够用 for 循环依次取出,或者一次性将结果存入列表、元组或者字典之类的容器中。翻译
它的结果是一个迭代器,迭代器生成的元素是元组,第 i 个元组的元素分别来自可迭代对象参数的第 i 个元素,如上图所示。设计
另外,for 循环还能够把元组内的元素依次取出,这样会很方便:code
它的参数并不要求是同一类的可迭代对象,所以能够有很是多的组合方式,例如:对象
可是,若是把字典做为 zip() 的参数,会是什么结果呢?字典是 key-value 键值对形式,跟列表之类的单一元素结构不一样。ip
实验一下,能够看出,zip() 默认只会遍历字典的 key 值:rem
若是想要取出字典的 value 值,或者取出 key-value 键值对,那么可使用字典自带的遍历方法 values() 和 items():
使用 zip(),还能够比较方便地对二维列表实现行列转换:
上例中的星号(*)操做符能够解包(unpacking),即将 my_list 的元素(也是列表)解成多个参数给 zip(),从而将 3 个列表从新组合。
解包操做符对于 zip 对象一样适用,由于 zip() 自己是一次行列转换的操做,若将它解包后做为参数给 zip(),等于再作一次行列转换,也就是回到了原点(除了最后的结果是元组):
最后再介绍一种用法:建立 n*n 的方阵,每行的数字相同。
官方文档中给出了 zip() 的 Python 伪代码(并不是是 Python 解释器内置的实现,只为了展现基本的代码逻辑):
def zip(*iterables): # zip('ABCD', 'xy') --> Ax By sentinel = object() iterators = [iter(it) for it in iterables] while iterators: result = [] for it in iterators: elem = next(it, sentinel) if elem is sentinel: return result.append(elem) yield tuple(result)
在这段简短的代码中,能够分析出几点关键的信息:
zip() 最明显的问题是它会舍弃掉未耗尽的迭代器:
这是一种木桶效应,最终的结果由最短的木板来决定。
有一种解决思路是取长板,同时补足短板(用 None 值填充),这就是 itertools 中的 zip_longest 方法:
它填充了冗余数据,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完整性。
可是,若是咱们不但愿有冗余数据,只但愿获得按最长方式对齐的数据呢?
Python 官方最近采纳了 PEP-618,它就是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当出现迭代器长度不一致时,它既不向短板妥协,也不向长板妥协,而是抛出 ValueError。它认为入参值错误,也就是严格要求入参的数据完整性。
该 PEP 会被合入到一年后的 Python 3.10 版本,关于更多的内容细节,可查阅这篇PEP-618 译文 。
公众号:Python猫
头条号:Python猫
知乎:豌豆花下猫
掘金:豌豆花下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