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惟》大概是全部音频节目里作的最好的,在清醒的10分钟干货满满,后面的时间睡得很香甜。每隔20秒从罗胖嘴里说出来的“人类社会”,"人格道德"这样的大词,都会让瞌睡虫进一步占领大脑,治好了很多人多年的失眠症。学习
网上有篇文章《罗振宇的骗局》火了一把,文章内容按下不表。罗振宇为此专门开了一次内部讨论会,来“反驳”这篇内容,对外则宣称“不值得讨论”。他是个辩论的高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可是做为辩论的通常套路,他没有跟那些论点正面对抗。罗振宇们倒也不是骗子,各位知识生产者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信息,总结文章,可谓干货满满,这是毋庸置疑的。微博
既然确定了卖家的辛苦与贡献,但是他们的商品给用户创造怎样的价值呢?咱们对比两个场景:效率
一样的信息,落实成文字可能都是相同的短短几句话,可区别为何这么大呢?音频
有人说这是音频媒介自己的问题。相比于读书,它是被动而非主动的。读书可随时停下,思考记笔记,但是谁会反复重放一段音频呢?思路一直是被声音追着跑的。经验
有人说这是碎片化学习的锅。其实也否则。对大神来讲,碎片仍是系统学习都不是事儿,连睡觉时都能想通难题;对普通人如我者,连巅峰的学生时代听课都走神,更不用说当前油腻中年,五分钟掏一次手机刷个微博,还学个屁啊。总结
再讲个故事,我司CEO在听汇报时,基本不会只安静地听,由于这样思路容易被带跑偏,而是先提问再听解答。听说这种问题驱动的模式,效率会高不少。时间
那究竟是为何呢?这多是长久以来大脑进化的结果:大脑更愿意接受它以为有用的信息:越是从困难和实际问题中获得的知识,大脑就越重视;反之,越易得越没有共鸣的,它就越抗拒越疲惫。思考
没错,知识是能够被他人转述,进而看起来更好懂一些;也能够被无限制的被提炼,每个大部头都能总结成一句话,但是这样有什么意义呢?没有设身处地的环境和上下文,那些本应产生共鸣的精彩细节,都被大师们的精辟总结过滤掉了。行业
更况且,人和人价值的巨大分水岭,早已不是那些让你一听就懂的知识,由于你知道的别人也知道。真正的价值产生于对细节的把控,缜密和深度思考习惯,经过权衡复杂因素,并提出专业解决方案的能力。从业多年,才知道要对任何一个行业的深度充满敬畏,想凭读本书就想得到别人努力十来年的经验和知识,凭什么啊?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知识付费最多适合当成蘸饺子的那碟醋,听听历史八卦名人故事,图个乐子就够了,千万别把它当饭吃。学习和工做是不该该被割裂的,终身工做就是终身学习,那些从实际问题出发的,通过千难万险得到的答案才对自身价值巨大。大脑不是仓库而是火炉,须要被点燃而不是被填充。
千万不要像某些人同样,平时工做学习都不认真,到了碎片时间再去听那些付费节目,那真没什么卵用,巨大的漏洞靠这些小恩小惠是补不起来的。 当时听得越开心,后来忘得越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