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一家新公司后,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快速了解公司的业务和项目架构。前端
由于文档不多,没有文档,或者是文档严重落伍, 根本无法看;若是你碰到一个特别热心的老员工,事无巨细地给你讲,随时在你身边答疑解惑, 那简直是天大的好运气, 现实是你们都很忙,没人给你讲解。java
很快就要深刻项目作开发了,怎么办呢?git
我在加入新公司后,就遇到了悲催的状况。可是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我靠本身的力量熟悉了大概十个项目,总结了一些方法,分享给你们。sql
这里强调一点,个人策略是大致了解整个业务线上的全部项目,大概摸清楚每一个项目都是干吗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以便之后具体项目时不至于找不到方向,具体到细节的业务,固然还须要花时间,但相比对总体上的一头雾水,仍是简单许多的。shell
一. 必要条件数据库
这里说的必要条件不是“项目面对的客户是谁”,“项目用的框架是什么”这种,而是真真正正的必要条件,就比如用几条数学公理能推出整个数学体系同样。这里我总结的真正的必要条件只有这两点:后端
源码位置(gitlab或svn)api
部署环境(dev/test/online)安全
所谓项目,其实就是一堆代码放在了一堆机器上而已,因此这些就足够了。固然,为了更加节约时间,也要得到wiki、jenkins、页面访问路径、数据库地址等相关信息。服务器
我之因此说那两个必要条件,是想说其实项目本质上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事,你千万不要想的太复杂。
它的业务能够无限复杂,但它的本质却逃不出这些,你千万不能够糊涂。当你无从下手或者什么都不清楚的时候,那么就主要把源码和环境弄清楚吧,其它的都是附属品。
二. 从页面到数据库
有了上面的必要条件后,咱们就开始了解项目了。因为不仅是一个项目,因此千万不能深刻具体代码,不然你就愈来愈烦,怀疑人生,很快放弃。
对某个具体项目的了解,必定要创建在对总体了解的基础上。这时咱们首先为各个项目画出一条线,并标明每个节点的信息,就像下面的样子:
页面访问路径--前端项目--后台服务--数据库地址
这里的一个前端项目可能对应多个后台服务,因此最终的图应该差很少是这样:
这个整理的过程,主要是让本身梳理清楚,一共有哪些项目,哪些是前端可视的,哪些是后台提供服务的。
了解前端项目分别调用了哪些后台服务,经过后台服务和数据库的名称,咱们能从本质上了解到这条业务线提供了什么功能,从前端项目和页面路径,咱们能了解到咱们须要给用户展现什么。
注意,这个阶段咱们只是见名知意,即便点开页面,链接上数据库看看,也千万别花过多的时间,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仅仅知道,这条业务线提的总体内容。
在此基础之上,这个图能够不断细化,好比项目部署的机器,咱们能够标注在项目旁边,或者保存在xshell里。此外全部非业务相关的,能查到的尽可能都记录下来,这个真的为之后找各类东西方便太多了,不然别看你如今节约了时间,把之后查找相关东西的时间加起来,将会是天文数字了。
这里关于整理项目部署的机器还有个小插曲,跟你们分享一下。因为这部分的信息没人会一个一个地告诉你,就算有也不可能说的特别全。因此我是借助jenkins来整理的。项目部署都须要用到jenkins,只要查看jenkins配置的命令,就能够把部署环境一一整理出来,这个我认为是最全并且最新的。
不要和我说查wiki,若是公司wiki都写的这么全,我估计就没这篇文章什么事了。当时个人jenkins权限特别少,只能看一部分项目,后来费了很大的劲,想了不少办法才看到项目的配置,整理出了部署的机器。
三. 了解项目间的关系
这部分若是有老员工愿意和你说说,那最好仍是了解一下。若是没有也不要紧,先跳过这段,之后慢慢了解也是能够的。
四. 整理数据库表
咱们上面都是整理项目的大致框架,尚未涉及到具体的项目细节。这一部分,仍然不去涉及。
若是说站在整个业务的本质上看,业务无非就是一堆代码运行在一堆机器上。那么站在单个项目来看,一个项目无非就是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做而已,或者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一个项目就是输入一些参数获得一些返回结果。
因此接下来咱们要作两件事,一个是整理数据库表,一个是整理Controller层的全部接口。
这里首先要选择一个核心项目去看,众多项目中必定有一个是核心项目,先从这个开始看起。
若是数据库的表比较少,那咱们拿工具导出来表结构,一个个看就好了,这个不难。但若是数据库表特别多,咱们首先要将表名所有导出,筛选出那些核心的表。
这里导出表名、筛选表以及后面的分析表字段,不妨给本身作个工具,我在遇到一些很麻烦的或者感受之后还能够通用的事情时,就会作成一个小工具,放在一个我给本身起名为javamate的程序中,这些小工具逐渐积累起来你会发现从此有意想不到的方便。
话说回来,如何判断哪些是核心表呢,不要着急,咱们首先排除掉一些没用的。拿我在公司分析的系统来讲,一共150多个表,其中有好多copy结尾的是备份,flow结尾的是流水,rel结尾的是中间关联表,statistics结尾的是数据统计表,log结尾的是日志表,config结尾的是配置表。等等。
排除掉这些对核心业务理解无影响的表以后,所剩的也就20来张表,再根据他们的名字,能够看出好多表是属于一类的,好比order表就有各类order,按类别再分出来也就四五类,再分析起来就不难了。固然若是是更大的体系结构,那就要再不断作拆解。
再具体分析这些核心表字段以前,还要作一件事就是找出表中间的关系。若是表b中有个字段叫好比a.id,那么b和a就是一对多的关系,若是两个表有rel中间表,那两者就是多对多的关系,起码从逻辑上讲是这样的。这个分析过程我也是作了个小工具,经过程序来判断的。
到此,你就对总体的数据库结构有所了解了。根据表名也能对表的大体内容有所了解,接下来就是针对具体的表,看里面具体的字段和前人给出的备注,这个过程就没有技巧了,要耐心,要慢慢熬。
五. 深刻代码层
当你对数据库表作了以上到了解后,你基本上对这个系统能提供什么服务了解到差很少了。这个不论你的代码长什么样子,数据库摆在那里,其实能提供的服务就已经差很少出来了,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代码的业务逻辑也大体能猜到个八九分。
我认为一个业务相关的项目代码只分三个部分:
1. 经过交互对自身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操做
2. 经过定时任务或服务器脚本对自身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操做
3. 调用或通知其余服务作一些事情
若是只是单一项目,无非就是经过各类途径去玩本身的数据库而已,前两点足够了。而若是是微服务部署,那么加一个第三点足矣。咱们将代码逻辑分红这三个部分看,快速了解一个项目就不成问题,甚至在你没有看过某一项目而忽然有一个bug要你解决时,你也能够按照这种方式去快速定问问题。
经过交互对自身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操做
这个无非是最简单的一部分,即便复杂也是代码较长,表较多而已。所谓的交互,或许是Controller暴露给前端用户的接口,或许是开一个rpc端口暴露给其余微服务的接口,总之是第三方去触发的。
这里我也给本身作了个小工具,扫描出全部的暴露服务的接口,展现出方法名,路径名,参数列表和返回值等。
和数据库同样,若是接口不多那么一个个看,若是特别多,仍是先找出比较核心的几个方法研究。这里我用的是postman,把要研究的接口访问保存起来,而且添加访问成功和失败的Example。
这里我推荐本身开发的时候也把postman用起来,越详细越好,postman不仅是能够简简单单访问你的接口,还能作批量测试,还能够生成api文档用于和前端交互。这样你不但测试了本身的接口,还省的写文档了。并且postman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够给本身的接口mock一个服务,这样即便你的接口挂了,或者你的接口根本就没写好,你可让前端人员先访问你的mock,彻底不影响前端边测试边开发,这才是真正的先后端分离嘛。
整理出全部接口后,确定大部分是很简单的,一看就懂,一层一层点进去直到数据库层的sql语句,该接口最本质的东西就出来了。
若是是复杂的,那就一步一步debug,花时间老是能够分析的。若是再复杂的,你能够画流程图(这里我比较推荐用processon)。甚至几个接口围绕一个功能的,你能够画状态流转图。好比我以前看咱们公司处理订单业务这块,逻辑确实比较复杂,我就画了相似以下的图:
状态流转图:横轴表明order_status字段的状态,纵轴表明当order_status是以上状态时,触发该接口操做会使该字段发生什么变化)
接口对表的影响图:这里你能够把全部涉及到的表以及表中的关键字段列举出来,而后看分别调用接口后对各个表字段的影响,变化的就用红色标出
有了这两种维度的视角,我相信再复杂的业务都能很理清楚,也能发现某些bug最本质的问题。
我正是经过这样的方式,把一个原本不属于个人项目短期内了解清楚,快速准确地修复了好多顽固的bug。
虽然项目很烂,业务逻辑十分混乱,但正是这样一段时间锻炼了我深刻代码理清逻辑的能力,也有了本身独特的一套方法。
定时任务或服务器脚本
这个和第一种类型同样,只不过换了个入口。好比定时任务,或者启动的时候就开启的一些线程。
寻找这些入口的确不是特别容易,比较头疼,但也只是入口比较隐蔽而已。找到他,记下来,具体分析过程仍是按照上述方法去分析,就能够了。
调用或通知其余服务作一些事情
代码中可能有经过mq给其余服务发消息,或者直接调用其余服务的接口,或者调用相似云推送的接口让它去帮忙像mq发消息。
这部分代码可能更加隐蔽,但数量少,逻辑也简单,你须要作的仍然只是找到它们。这部分也是为了解项目之间的关系打下伏笔。
这三种类型的代码研究清楚后,对于一个业务型的项目来讲,已经基本足够了。
对于一些基础服务和中间件类型的服务,仍是得慢慢积累技术深度才行。因为本篇文章是快速了解一个业务型的项目,因此就不展开叙述了。
六. 从新理清项目间的关系
好了,这时候每一个项目你已经大体了解,最起码调用的效果,数据库所能提供的服务,甚至某些关键部分的本质逻辑,你是清楚的。这个时候,要从新整理下项目之间的关系。
1. 根据以前的接口名称,详细了解下项目间的调用关系。理不清的部分去问老员工,这时候你带着本身的了解问,他们也能给出更多的信息。
2. 看看每一个项目中用到的中间件,主要是mq服务,看看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以此来了解关系
3. 这时你应该已经开了好几轮的周会了,接下来的周会你应该能听懂部份内容。根据每一个人的描述和最新的几组需求,逐渐摸清楚如今项目面临的问题,以及哪一个项目是核心,哪一个项目是辅助,哪一个项目是以稳定安全为主的
到此为止,整条业务线你就有了大体的了解,接下来就要结合你具体负责的内容,领导安排你作的方向,去看具体的业务代码了。深刻其中,事无巨细地了解。
但此时,你经过前面的努力,你已经能够站在必定的高度看每个项目了,虽然你细节上仍是不了解,但这是彻底不一样的。
在研究具体业务代码的同时,不断地跳出来看整条业务线的框架,修正以前因为不了解具体业务而理解错误的架构。久而久之,你必定会在某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让你们认识到你的全局视野,这也是走出总是写增删改查代码怪圈的一个途径。
慢慢会有人意识到,你对项目的理解总能站在全局的视野,不少须要跨项目去作的业务,也会天然而然想到你,慢慢地,你会接触到更为核心的东西,成为架构师,或者去转向产品,转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