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紧接上篇操做,主要讲使用parted分区工具进行分区和挂载以及光盘的挂载。前面咱们已经进行了硬盘的添加、分区、格式化和挂载,这一篇将介绍使用parted来对硬盘进行分区。在第一篇的时候已经详细介绍过fdisk分区和parted分区的区别,parted它使用的是GPT格式的分区表,它可以适用于2TB以上的硬盘分区,并且取消了分区数量的限制,能够说是可以进行无限制的分区。工具
在这篇中咱们将继续使用在第二篇中添加的sdb硬盘,借助parted进行分区操做,主要步骤以下:学习
一、取消原来已经挂载好的硬盘分区;spa
二、移除已经分好的分区;.net
三、将MBR格式转换成GPT格式(fdisk分区后的格式为MBR);blog
四、使用parted对硬盘进行分区;get
五、格式化分区;方法
六、进行挂载。im
(1)、取消原来挂载的硬盘分区,输入umount /dev/sdb1和umount /dev/sdb2;d3
(2)、输入parted /dev/sdb命令指定对sdb硬盘进行分区 -> 输入help能够查看分区命令的详细说明;db
输入p打印分区的信息(第二篇已分好的区) -> 输入rm 1移除分区1,rm 2 移除分区2中全部的分区 -> p打印分区信息,已经彻底被移除;
msdos表示的是MBR的分区表,此时须要将MBR的分区表转换成GPT分区表,输入mklabel gpt回车 -> 选择Yes回车 -> p查看分区信息,此时已经被成功转化成GPT的格式了;
(1)、转换成功以后,咱们要作的工做固然就是分区啦。首先建立咱们的第一个分区(主分区),输入 -> mkpart primary 1 1025回车(表示建立一个主分区,从1开始到1025结束,分区大小为1024MB(也就是1GB)) -> 选择Ignore(Cancel就会取消分区),此时分区成功 -> 输入p就查看分区信息,显示第一个分区已经建立成功;
(2)、建立第二个分区,分区类型为逻辑分区 -> 输入mkpart logical 1025 2049建立一个逻辑分区 -> Ignore ->p查看分区信息,分区成功。再以一样的方法建立第三个分区,因为步骤同样再也不重复赘述。分区成功后,输入q保存分区信息并退出(此处与fdisk不一样,fdisk保存并退出是输入w,q是直接退出不保存);
与第二篇同样建立分区成功后,就须要对建立好的分区进行格式化,格式化成本身想要的文件类型;
格式化分区为ext4类型的文件系统:mkfs.ext4 /dev/sdb1
格式化分区为FAT32类型的文件系统:mkfs.vfat -F 32 /dev/sdb2
格式化分区为swap类型的文件系统 :mkswap /dev/sdb3
(1)、建立挂载目录
因为第二篇已经建立过挂载目录了,这里再也不重复建立
(2)、挂载并激活交换分区
将dev目录下的sdb1分区,挂载到mnt目录下的ext4目录:mount /dev/sdb1 /mnt/ext4/。
将dev目录下的sdb2分区,挂载到mnt目录下的fat32目录 :mount /dev/sdb2 /mnt/fat32/。
激活交换分区不须要建立挂载目录: swapon /dev/sdb3。
光盘是一种只读类型的存储设备,通常在路径/dev/cdrom下,当有界面时会自动挂载至media下,无界面时须要手动挂载。光盘也可使用fdisk -l 查看分区状况,使用mount进行挂载,挂载须要设置挂载目录。
挂载步骤:
建立挂载目录:mkdir /mnt/cdrom
进行挂载:mount /dev/cdrom /mnt/cdrom
硬盘的分区和挂载、光盘的挂载整个流程就完了。
我但愿可以尽本身的绵薄之力将我在学习和工做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分享出来,可以对你们的学习工做有点借鉴意义,使你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少走一些弯路。同时,可能会由于本身的认知有限或者一时疏忽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地方。若是发现其中有错误的地方,欢迎你们批评指正。最后,我但愿能与更多爱学习的人一块儿交流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