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苹果与三星各自的创新路径

Google、苹果与三星各自的创新路径

做者:JohnTian


一想到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时,人们经常会想到那些推出新颖和使人惊叹的技术型公司,如Google 推出的无人驾驶汽车和将来眼镜Google Glass就是比推出一款迷你版iPad更有吸引力的创新。

不过在咨询公司 Booz & Co.发布的《全球创新1000》及其做者Barry Jaruzelski看来,相似于Google这种打破技术边界只是三种不一样创新模式之一。另外的两种创新模式是相似于苹果和三星所采起的路径。每种创新模式在执行过程当中都会遇到本身的困难,都须要一个R&D过程,可是都会产生巨大的潜力。
Google、苹果与三星各自的创新路径

Booz & Co将这三种创新路径分别称为:

Need Seekers (需求捕获型,以苹果为表明)

这些公司深深理解构建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它们比采起另外两种策略的公司更依赖于消费者,而对纯粹的研究开发的依赖会较小。所以其创新策略围绕着比用户更了解本身而展开,在发现还没有开发的需求后,成为首家推出这类知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的公司。这种创新依赖于直接对用户的观察,而不是市场研究。是用户在告诉你他们想要什么,观察用户,看看他们如何与本身的产品或者与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互动,并观察他们遭遇问题过程当中隐藏的机遇。

苹果并不是触摸屏的发明者,但苹果从中赚到的钱比其它任何公司都多,由于它专一于人们如何使用触摸屏这一体验,并为他们提供比其余产品更好的用户体验。

Market Readers(市场观测型,以三星为表明)

这样的公司面临着一个不太同样的战略挑战,它们的目标是找到那些能在其商业里得到成功的想法,并迅速向市场推出更好的产品,它们倾向于更深刻的关注其竞争对手推出的产品。

所以一个市场观测者是典型的快速追随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忽视本身的用户,而是对首先在市场推出产品的竞争对手和其余公司极其敏感,观察哪些产品正得到青睐,随后快速推出本身的创新产品。你能够认为这些公司创建了一个巨大的螺旋弹簧,它能够快速弹出并复制一个想法,而且不必定要在工程技术领域取得逆转,而是观察创新之处,而且迅速推出本身的版本并获取本身的市场份额。这植根于情报竞争,是对前沿市场活动研究进行的典型创新。

固然,仅凭糟糕地复制iPhone,三星不可能在三年内从全球最具创新公司排行榜中上升五位。三星打造了极有吸引力的产品,并在合适的时间推出,这也是一种创新,而且本身要把这种战略作好也很是困难。

比起上一种需求捕获型策略,这种策略对消费者网络的依赖会小不少,它们专一于那些付诸实践的团体以及能产生各类想法的的创新网络,但比起下面这种技术驱动型策略,它对消费者的依赖又要大许多。

Technology Drivers(技术驱动型,以Google为表明)

第三类就是咱们所说的技术驱动型,也是传统的技术推进模式。采用这种策略的公司每每更依赖本身,从内部寻找方法,经过最新的科技为基础来设计产品。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理解什么东西是可能的,以及知道如何直接利用本身的研发。用这种方法进军市场也包括按期获取外部的想法和技术侦探,但更多的依赖于内部机制。

虽然它没有彻底脱离用户和市场,但它更倾向于以技术为基础,看看能创造出什么技术,以及这些技术能应用于何处。这种模式是咱们对传统的创新所作的定义,但最先向市场推出产品和可否从它赚得最多的钱彻底是两回事。

技术驱动的风险在于它们的想法和产品,也就是它可能反映了这种技术势在必行的高度趋势性,可是市场和用户可能对它并不感冒。可是相对于其余两种模式,技术驱动模式的优点则在于它对外在世界:客户、渠道伙伴、供应商的依赖要小不少。

转自: 36氪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