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四篇文章中,咱们从数据持久化层来聊了一些架构设计方案,来处理数据量大读写缓慢的问题。可是架构设计并非只有这一方面的设计思路,本篇开始咱们来从缓存层面来一块儿看看如何设计。redis
在一个电商系统中,存放了50000多条商品数据,每次用户浏览商品详情页时,须要先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再进行数据拼装和计算,耗费的时间有时长达1秒。数据库
这就致使每次点击商品详情页时,页面打开速度慢,此时该如何减小数据库读操做的压力呢?缓存
在项目时间紧张,赶进度的时候,没更多的精力关注此类问题。可是当系统流量起来以后,这种问题就不能不考虑了。服务器
此时采起的方案也比较通用,把全部的商品数据缓存起来就行。数据结构
关于缓存的问题,最简单的实现方法是使用本地缓存。在Google Guava中有一个cache内存缓存模块,它把全部商品的ID与商品详细信息一对一缓存至JVM内存中,用户获取商品详情数据时,系统会自动根据商品ID直接从缓存中读取数据,大大提高了用户页面访问速度。架构
不过,经过简单换算后,咱们发现这个方法明显不合理,先来举个例子:并发
1条商品数据中,每每包含品牌、分类、参数、规格、服务、描述等字段,光存储这些商品数据就得占用500K左右内存,再将这些数据缓存到本地的话,差很少还须要占用500K*50000=25G内存。此时,假设商品服务有30个服务器节点,光缓存商品数据就须要额外准备750G内存空间,这种方法显然不可取。负载均衡
为此,咱们想到了另一个解å决办法——分布式存储,先将全部缓存数据集中存储在同一个地方,而并不是保存到各个服务器节点中,而后全部的服务器节点从这个地方读取数据。分布式
那么这个统一存储缓存的地方须要使用什么技术呢?这就涉及接下来咱们要聊的缓存中间件的技术选型问题。ide
咱们先将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缓存中间件(Memcached、MongoDB、Redis)进行简单对比,这样你们就不用深刻进行选型调研了。
Memcached | MongoDB | Redis | |
---|---|---|---|
数据结构 | 简单key-value | 很是全面,文档型数据库 | String、List、Set、Hash、Bitmap等 |
持久化 | 不支持 | 支持 | 支持 |
集群 | 客户端本身控制 | 支持 | 支持 |
性能 | 强 | 中等 | 强 |
据我了解,以上三种技术中,目前市面上通用的缓存中间件技术是Redis,使用MongoDB的公司最少,由于他只是一个数据库,因为他的读写速度与其余数据库相比较快,因此人们才把它当作相似缓存的存储。
在这里,咱们总结一下Redis之因此比memcached流行的三种缘由:
举个例子,在使用 Memcached 保存 List 缓存对象的过程当中,若是咱们往 List 增长一条数据,首先须要读取整个 List ,再反序列化塞入数据,接着再序列化存储回 Memcached。而对于 Redis 而言,它仅仅是一个 Redis 请求,会直接帮咱们塞入数据并存储,简单快捷。
对于 Memcached 来讲,一旦系统宕机数据就会丢失。经过 Memcached 的官方文档得知,1.5.18 之后 Memcached 支持 restartable cache,其实现原理是重启时 CLI 先发信号给守护进程,而后守护进程将内存持久化至一个文件中,系统重启时再从那个文件恢复数据。不过,这个设计仅在正常重启状况下使用,意外状况仍是不处理。
Memcached 的集群设计很是简单,客户端根据 Hash 值直接判断存取的 Memcached 节点。而 Redis 的集群因在高可用、主从、冗余、failover 等方面都有所考虑,因此集群设计相对复杂些,属于较常规的分布式高可用架构。
所以,通过一番“慎重”的思考,咱们最终决定使用Redis做为缓存的中间件。
技术选型完,咱们开始考虑缓存的一些具体问题,先从缓存什么时候存储数据入手。
使用缓存的逻辑是这样的:
一、先尝试从缓存中读取数据;
二、缓存中没有数据或者数据过时,再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保存到缓存中;
三、最终把缓存数据返回给调用方。
这种逻辑惟一麻烦的地方:当用户发来大量并发请求,且全部请求同时挤在上面第2步,此时若是这些请求所有从数据库读取数据,会直接挤爆数据库。
上面所说的挤爆能够分为三种状况,咱们单独展开说一下:
一、单一数据过时或者不存在,这种状况称为缓存击穿。
此时解决方案:第一个线程若是发现key不存在,先给key加锁,再从数据库读取数据保存到缓存中,最后释放锁。若是其余线程正在读取同一个key值,它必须等到锁释放后才行。(关于锁的问题在第一篇文章中已经聊过了,就再也不说了)
二、数据大面积过时或者Redis宕机,这种状况称之为缓存雪崩。
此时,咱们设置缓存缓存过时时间随机分布或永不过时便可。
三、一个恶意请求获取的key不在数据库中,这种状况称之为缓存穿透。
这种状况若是不作处理,恶意请求每次都会查询数据库,无疑给数据库增长了压力。
这里分享2种解决办法:①在业务逻辑上直接校验,在数据库不被访问的前提下过滤掉不存在的key;②将恶意请求的key存放一个空值在缓存中,防止恶意请求骚扰数据库。
最后,说明一下关于缓存预热:在深夜无人或访问量小的时候,咱们能够考虑将预热的热数据保存到缓存中,这样流量大的时候,用户查询无须再从数据库读取数据,大大减小了数据读压力。
关于缓存什么时候存数据的问题咱们就讨论完了,接下来开始讨论更新缓存的问题,这部份内容涉及双写(缓存+数据库)。
更新缓存的步骤特别简单,总共就两步:更新数据库和更新缓存。但就这么简单的两步,咱们须要考虑好几个问题。
一、先更新数据库仍是先更新缓存?更新缓存时先删除仍是直接更新?
二、假设第一步成功了,第二步失败了怎么办?
三、假设2个线程同时更新一个数据,A线程先完成第一步,B线程先完成第二步,此时该怎么办?
其中,第一个问题就存在4种组合问题,咱们先针对第 1 种组合问题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以上几个问题由于紧密关联,无法单独考虑,下面咱们就一块儿说明。)
对于这个组合,会遇到这种状况:假设第 2 步数据库更新失败了,要求回滚缓存的更新,这时该怎么办呢?咱们知道 Redis 不支持事务回滚,除非咱们采用手工回滚的方式,先保存原有数据,而后再将缓存更新回原来的数据,这种解决方案就有点尴尬了。
这里简单举个例子,好比:
一、原来缓存中的值是 a,两个线程同时更新库存;
二、线程 A 将缓存中的值更新成 b,且保存了原来的值 a,而后更新数据库;
三、线程 B 将缓存中的值更新成 c,且保存了原来的值 b,而后更新数据库;
四、线程 A 更新数据库时失败了,它必须回滚了,那如今缓存中的值更新回什么呢?
要不这样吧,咱们在A线程更新缓存与数据库整个过程当中,先把缓存及数据库都锁上,确保别人不能更新,这样的方法可不可行呢?固然是可行的,可是别人能不能读呢?
假设A更新数据库失败回滚缓存时,线程C也来参一腿,它须要先读取缓存中的值,这时又返回什么值呢?
看到这个场景,你是否是有点印象了?不错,这就是典型的事务隔离级别场景。咱们只是使用一下缓存而已,你让我本身实现事务隔离级别,这个要求会不会有点高?咱们仍是考虑别的吧。
使用这种方案,就算咱们更新数据库失败了也不须要回滚缓存。这种作法虽然巧妙规避了失败回滚的问题,却引来了两个更大的问题。
一、假设A线程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在A线程完成更新数据库库以前,后执行的B线程反而超前完成了操做,读取key发现没数据后,将数据库中的旧值放到了缓存中。A线程在B线程都完成后再更新数据库,这样就会出现缓存(旧值)与数据库的值(新值)不一致的问题。
二、为了解决一致性的问题,咱们可让A线程给key加锁,由于写操做特别耗时,这种处理方法会致使大量的读请求卡在锁中。
以上描述的典型的高可用和一致性难以两全的问题,要再加上分区容错就是CAP了,这里咱们就不展开讨论了。
对于组合三,咱们一样须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假设第一步成功,第二步失败了怎么办?由于缓存不是主流程,数据库才是,因此咱们不会由于更新缓存失败而回滚第一步对数据库的更新。此时,咱们通常采用的作法是作重试机制,但重试机制若是存在延时仍是会出现数据库与缓存不一致的状况,很是很差处理啊。
二、假设2个线程同时更新同一个数据,A线程先完成了第一步,B线程先完成了第二步怎么办?
假设2个线程同时更新同一个数据,A线程先完成了第一步,B线程先完成了第二步怎么办?咱们接着来推演整个过程:A线程把值更新a,B线程把值更新成b,此时数据库中的最新值是b,由于A线程先完成了第一步,后完成第二步,因此缓存中的最新值是a,数据库与缓存的值仍是不一致,仍是很差处理啊。
所以,咱们不建议采用以上这个方案。
针对组合四,咱们看看到底会存在哪些问题。
一、假设第一步成功了,第二步失败了怎么办?这种状况的出现几率与上个组合相比明显少很多,由于删除比更新容易多了。此时虽然它不完美,但出现一致性的问题几率少。
二、假设2个线程同时更新同一个数据,A线程先完成第一步,B线程先完成第二步怎么办?
这里咱们接着推演整个过程:A线程把值更新成a,B线程把值更新成b,此时数据库中的最新值是b,由于A线程先完成了第一步,至于第二步谁先完成已经无所谓了,反正是直接删除缓存数据。
看到这里,咱们发现组合四完美解决了以上难题,因此建议更新缓存时,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
不过,这个解决方案也会引起另外3个问题。
前面咱们花了大篇幅讨论更新缓存的逻辑,接下来咱们来讨论缓存的高可用设计。
关于缓存高可用设计问题,在设计高可用方案时,咱们须要考虑5个要点:
一、负载均衡:是否能够经过加节点的方式水平分担读请求压力。
二、分片:是否能够经过划分到不一样的节点的方式水平分担写压力。
三、数据冗余:一个节点的数据若是挂掉了,其余节点是否能够直接备份挂掉节点的职责。
四、Fail-over:任何节点挂掉后,集群的职责是否能够从新分配,以此保障集群正常工做。
五、一致性保证:在数据冗余、failover、分片机制的数据转移过程当中,若是某个地方出幺蛾子,可否保证全部的节点数据或节点与数据库之间数据的一致性。(依靠redis自己是不行的)
若是对缓存高可用有需求咱们能够用使用Redis的cluster模式,关于前面提到的点它都有涉及。至于cluster怎么配置,能够参考Redis官方文档或网上教程,这里就不展开了。
缓存上线后,咱们还须要定时查看缓存的使用状况,再判断业务逻辑是否须要优化,也是就是所谓的缓存的监控。
在查看缓存使用状况时,通常咱们会监控缓存命中率、内存使用率、慢日志、延迟、客户端链接数等数据。固然,随着问题的深刻咱们还须要增长其余指标,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至于最终使用哪一种监控工具,须要根据实际状况而定。这里推荐几款开源监控工具,好比RedisLive、Redis-monitor等。
以上方案能够顺利解决读数据请求压垮数据库的问题,目前互联网架构也基本是采起这里方案。可是这个方案还存在一个不足,没法解决写数据请求量大的问题,也就是说写请求多时,数据库仍是会扛不住。针对这个问题,后面的文章中咱们接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