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node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 第一章 概述服务器
-------------------------------------------------------------网络
1.1app
1.2 因特网概述less
1.2.1 网络的网络ide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性能
1.2.3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做学习
RFCui
1.3 因特网的组成操作系统
从因特网的工做方式,能够将其划分为两大块:
1.3.1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进程)之间的通讯方式一般能够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
从本质上看依然是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链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也是服务器。
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路由器(一种专用计算机)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电话的典型交换方式。通过“创建链接-->通话-->释放链接”三个步骤。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要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报文,发送报文以前将较长的报文划分红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部首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或称包,部首也叫包头。
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先暂时存储下来,再检查其首部,查找转发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借口转发出去,把分组交给下一个路由器。
1.4 计算机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一些互相链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合集[TANE03]。
1.5.2 几种不一样类别的网络
总线型、树形、星型、环型、网状型。
还有特殊的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又称本地接入网或者居民接入网。起到用户与因特网链接的桥梁做用。它既不属于因特网的边缘部分,也不属于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 / 信道带宽(b/s)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 / 电磁波在信道上传播速率(m/s)
100MB的数据块中M指2的20次方,而1Mb/s中M指10的6次方。
D = D0 / (1-U)
其中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时延,U表示网络的利用率。能够看出信道的利用率太高会产生很是大的时延。
1.6.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造成
颇有意思的ISO提出的OSI参考模型的失败历史。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计算机要在网络中作到有条不紊的数据交换,就必须遵照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这里的同步有时序的意思。
而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创建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就称为网络协议。简称协议。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ARPANET的研制实验代表,对于很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结构应该是层次式的。
层次式结构的好处:
层次式结构各层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合集,就称做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换种说法,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能完成的功能的精肯定义[GREE82]。
1.7.3 具备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OSI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复杂不适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四层体系结构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网络接口层-->网际层IP-->运输层(TCP或UDP)-->应用层(TELNET,FTP,SMTP等)
学习一种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1.7.4 实体、协议、服务和数据访问点
实体(entity),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李娜改革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讯的规则的合集。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的实体的通讯使得本层可以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须要使用下面一层 所提供的服务。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没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一般称为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SAP是一个逻辑接口。层与层交换的数据单元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1.7.5 TCP/IP的体系结构
Everything over IP , IP over 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