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是咱们组织程序,各个项目组件的一种机制。好的架构兼顾了易用性,灵活性,扩展性和复用性。现代Andorid架构已经不限于单体或者单Module了,逐渐在向着多Module和插件化动态化进行发展。markdown
这里主要围绕项目单体应用时的架构,单Module到多Module的演变,以及插件化的将来来讲。网络
单体应用架构是指咱们的项目在单Module时的架构,此时项目通常会划分一些层级,好比UI层,网络层,逻辑层。这些层级怎么进行组织呢?架构
最开始,你们刚接触Android开发,通通是MVC。MVC的问题是布局文件做为View层,没法承担任何业务逻辑;UI的逻辑和业务逻辑都写在Activity层,在项目体量不大的时候这样彻底没有问题。但是当每一个页面的业务逻辑变成以前的2倍的时候,代码量也会增加一倍,这大大下降了项目的扩展性和维护性。这个时候可能你会经过抽取重构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局面,但是随着业务增多,不久又会陷入这种局面。框架
慢慢的咱们发现,将Activity层的全部业务逻辑抽出去,只剩下UI相关逻辑。这样既清晰,又能解决上面的问题,因此MVP出现了。在MVP中,Activity充当UI层,Presenter充当业务逻辑;UI层和逻辑层交互,逻辑层和数据层交互。采用接口回调,或者EventBus的方式让UI层和逻辑层进行通讯。maven
客户端开发主要是和UI打交道,最好的必定是MVVM。使用databind,或者LiveData能够替代接口回调和EventBus。关于上面这些内容,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有更详细的说明:juejin.cn/post/684490…ide
MVVM架构下的单体应用项目,应该有这样几个层级:微服务
以下图示: 工具
这个演变很是像后台应用的单体架构到微服务架构的演变,适用于公司内部有多个产品须要同时迭代的场景。随着单体应用向多Module的演变,原先的各个组件都独立到不一样的Module中去了。布局
大概有两个阶段:post
第一个阶段很好理解,也是一个天然而然的演变。由于项目中不少公共的模块,好比日志模块,网络模块,数据模块。这些模块与逻辑无关,能够给任何项目使用,因此单独开一个Module或者传到maven库。若是要开发新的项目,那也只是将公共类库Module移植过去便可。
因此,第一阶段的项目Module结构大概是这样:
以抖音App为例:
上面的阶段能作到功能模块的重用,可是没有涉及到业务逻辑的重用。新项目也有登陆注册功能,难道要从新写一遍么?
你可能担忧两个项目的登陆注册逻辑能同样么,界面也不可能同样啊。界面确定是不同的,可是登陆注册逻辑大部分是同样的。这就说明咱们其实能够对一些公共业务划分Module,对于不同的地方,彻底能够动态化。可是公共业务不能划入类库Module中,由于通用性不够;还要注意业务Module的抽离本着只抽业务,不抽UI的原则。
当业务Module和类库Module抽离以后,不一样的项目咱们能够添加不一样的入口Module,入口Module更可能是完成入口功能,和UI定制化功能,以及完成一部分差别化的实在不能共用的业务逻辑。
因此,第二阶段的项目Module结构大概是这样:
客户端开发中,UI的变数最大,上面的Module划分尽可能将变化少的东西复用,将变化大的东西剥离出来。
他们之间的调用关系应该符合这样的规则:
以抖音App为例:
若是你发现业务Module须要调用App入口Module,或者其余状况,可能你的Module架构设计有问题。
其实上面的架构不存在Module之间的通讯,也不须要。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 在App1中的登陆界面,调用的Login模块的登陆逻辑,登陆完成后须要跳转用户信息界面。
上面的场景只需直接调用Login模块的逻辑便可,即使发生了不一样UI跳转,也不须要Module通讯,由于全部的UI都写在App1中了。
若是当初将登陆相关的UI也抽到Login模块中,看起来封装度更高,其实有不少不方便。在上面的场景中,须要从Login模块的UI调用其余模块的UI,这样调用流程变得复杂,并且必需要ARouter这样的通讯工具;问题是Login的UI在各个App中不太可能同样,若是同样,那么则能够抽进去。
不少大厂的App功能实在是太多,若是一开始就将全部功能都归入App中,体积下不来,问题是有一些功能不少人历来也不用。
因此从使用程度和重要性程度能够划分等级,对于那些次要的功能和模块进行动态化。一开始App只提供部分重要和必须的功能,而且提供一个class运行容器。当用户须要哪些功能是就进行下载,下载下来的无非是一些class和资源,经过定制的类加载器来加载,并作好生命周期管理和资源与Context的统一,这就是大部分插件化框架的原理。
插件化对于大部分中小公司是不须要的,能够根据须要采纳。
热修复是指将新功能或者Fixed Bug快速更新到用户的App中,而不用从新下载App。大体原理是先计算出含有新功能的Apk和旧Apk之间的差别,获得一个diff包,通常很小。而后用户直接下载diff包,App中预先内置了class动态替换的框架,将diff包加载进来就实现了动态热修复。目前热修复存在一些兼容性问题。
不管是插件化仍是热修复,不建议自研,大厂有过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可直接使用目前成熟的类库。
通常来讲,咱们开发的App,里面包含了各类dpi的资源,兼容各类CPU架构的so库,这大大增长了Apk的体积。可用户事实上只须要匹配他手机的一种dpi和一种so库就足够,其余的对于用户来讲都是冗余,上面讲的插件化解决了在功能方面的冗余问题。
能不能将全部的资源,so库等也按需下载安装呢?谷歌在AS3.2中提供的App Bundle功能就是干这个的。以前用户须要下载全部的资源,下载只会下载和本身设备匹配的资源,大大提升了产品的交付速度和交付质量,但是目前只支持Google Play。
App Bundle会将咱们Apk的全部东西打为压缩包上传到Google Play。而Google Play会在用户下载的时候,根据设备特性生成优化过的Apk给用户安装。
App Bundle也支持动态apk,支持将暂时不须要的功能配置为动态功能,在用户须要的时候下载,也就是上面的插件化的功能。
App Bundle应该是插件化和动态化的将来,从工程建设的角度帮开发者完成了产品的动态交付。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国内商店也会支持这种功能。
每种架构都用本身的优缺点,不能盲目采用多体的架构,也不能偷懒就永远不升级架构;最终采用什么样的架构要根据本身项目体量和发展来判断。
根据个人经验,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讲,多体架构的初级阶段就彻底够用了。对于同一个团队须要同时迭代多个项目的场景,可能须要发展到多体架构的第二阶段。对于海量功能的App,可能须要插件化。
这些只是我我的的看法和经验,但愿你们踊跃讨论,交流一下大家的宝贵经验,互相提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