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刻理解Java虚拟机》一书中遇到了以下代码:java
public int method() { int i; try { i = 1; return i; } catch (Exception e) { i = 2; return i; } finally { i = 3; } }
因为曾经搜了一下return和finally的问题后,只是简单的看到了finally会执行,从而致使本身误觉得只是简单地把finally的执行顺序放到return语句以前,所以判断这段代码的执行结果应该是3,可实际运行结果是1。研究后发现本身当初真是太糊涂,因而便记录下来。工具
咱们都知道,class文件中的内容就是可供JVM理解的字节码,JVM也是根据class的字节码来执行程序代码,因此class文件中就包含着程序代码最终的执行顺序。code
咱们能够经过官方提供的javap -c 再加上class文件的路径来获得各个方法对应的指令码。get
例如:javap -c Test.class
虚拟机
因为是打算使用JVM的指令码来解决这个问题,刚开始先以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讲明一下。对于以下方法:io
public int method1() { int i = 1; return i; }
该方法对应的指令码为:table
public int method1(); Code: 0: iconst_1 1: istore_1 2: iload_1 3: ireturn
每一个指令对应着一个操做,上面的指令码意思是:ast
由此能够看出,经过指令码,咱们能够直观地看到程序代码的执行顺序,这对于解决任何执行顺序的问题是一个利器。class
若是仍是感受有些不明因此,那咱们能够再看看i++
和++i
的问题。对于以下代码:变量
// return 1 public int method2() { int i = 1; return i++; } // return 2 public int method3() { int i = 1; return ++i; }
它们的指令码分别是:
public int method2(); Code: 0: iconst_1 1: istore_1 2: iload_1 3: iinc 1, 1 6: ireturn public int method3(); Code: 0: iconst_1 1: istore_1 2: iinc 1, 1 5: iload_1 6: ireturn
显然,这两段指令码最大的区别就是iinc 1,1
指令的位置不一样,并且若是把这条指令删除,那么与method1
的指令码彻底一致,对应源代码来看,这条指令就是++
这个符号的影响了。
而这个关键的iinc 1,1
指令的做用哪怕彻底不懂也能猜出来,就是将第二个空间的int数据+1后再放回第二个空间。
将这个含义放到指令码中再从新捋一遍,以method2
为例:
须要注意的是,第三步是将1而不是整个空间推送至栈顶,因此第四步对第二个空间中的数据1加1后并无改变栈顶的值,所以返回值为1。相对的,method2
则是:
因此,返回的是2。
如今咱们能够看最初的method
方法了,在这里再复制一遍代码:
public int method() { int i; try { i = 1; return i; } catch (Exception e) { i = 2; return i; } finally { i = 3; } }
对应的指令码:
public int method(); Code: 0: iconst_1 1: istore_1 2: iload_1 3: istore 4 5: iconst_3 6: istore_1 7: iload 4 9: ireturn 10: astore_2 11: iconst_2 12: istore_1 13: iload_1 14: istore 4 16: iconst_3 17: istore_1 18: iload 4 20: ireturn 21: astore_3 22: iconst_3 23: istore_1 24: aload_3 25: athrow Exception table: from to target type 0 5 10 Class java/lang/Exception 0 5 21 any 10 16 21 any
这段指令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最后有一个异常表,咱们先不用管它,先看到第一个ireturn
指令的指令码,即代码中的第9行为止的指令码:
0: iconst_1 1: istore_1 2: iload_1 3: istore 4 5: iconst_3 6: istore_1 7: iload 4 9: ireturn
这段指令码就是当没有异常时,程序执行的指令码,finally语句块的指令码已经包含在里面了:
由此能够看出,方法返回的是第五个空间的1而不是第二个空间的3,和运行结果一致。
其中,关键的地方就是第四步以及第七步。因而可知,Java程序在执行时遇到return语句时,会先将方法的返回值保存起来,若是还有finally语句块,那么就先执行finally语句块,最后再将返回值取出后返回。
另外,若是return后跟的是表达式或者方法,那么会先计算出最终的返回值后再执行finally语句块,可自行验证。
固然,若是保存的返回值是一个引用类型的变量,那么在finally代码块中修改则会改变这个变量自己的属性,于是改变返回值的属性,毕竟finally的代码是的的确确执行过了。
例如,返回一个List,在finally中又对List进行了增长或删除,那么返回的List的内容天然也变了。
关于指令码其他的部分,涉及到更多知识,在这里根据个人理解简单说一下。
这段指令码最后有一个异常表,它的含义能够简单解释为:在[from,to)的区间内,若是发生type类型的异常,那么就跳到target执行。
正由于有了异常表的存在,在出现异常时,程序能够根据产生的异常来跳到正确的位置执行接下来的代码。
[10,20]即为catch代码块对应的指令码,不过其中会把捕捉到的异常存储下来,也就是源代码中的Exception e
。[21,25]则是会把try语句块中抛出的catch没有捕捉的异常保存下来,而后执行finally的代码,最后抛出该异常结束方法。
这三片指令码都包含了finally的指令码,也就保证了源代码中finally的代码确定会执行。
Java程序在执行时遇到return语句时,会先将方法的返回值保存起来,若是还有finally语句块,那么就先执行finally语句块,最后再将返回值取出后返回。另外,若是return后跟的是表达式或者方法,那么会先计算出最终的返回值后再执行finally语句块。
笔记内容只是本人思考而写,若是有什么问题,还请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