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董事长刘积仁:善用开放式创新

   盲目创新会加速你的死亡
  谈到创新,咱们常常会先想到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这个概念好像离中国企业稍微有点远。总结过去30年,咱们会发现,创新带来的浪费和风险,要比带给咱们的成功更多。这使得不少企业领导者一听到创新,就会不自觉地怀疑:投资可否获得收获?
  即使这样,全部人都不会认为创新不重要,由于不创新企业就会死亡。可是,也有一些企业由于盲目创新而过早死亡。如何创新,用什么方式创新,是咱们一直在苦苦探索的问题。
  我对于创新的最深入体会是:全部的创新方法都是对成功者的总结。也就是说,创新的成功者已经活下来了,而后,咱们再描述出它的创新方法的正确性。事实上,许多企业用一样的方法却牺牲了。由于没人总结这种方法的失败因素。
  这让咱们意识到一个问题:成功是很难被拷贝的。我特别赞同樊纲教授的说法,成功不是一个国家概念或者通用概念,成功是企业本身的概念,若是不能基于本身的资源、能力和今天的状态,而进行盲目创新,那还不如作一些不创新的事情,由于这会加速你的死亡。
   从新认识什么是创新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这种格局使得中国更加紧密地融入国际社会。改革开放30年里,咱们强调更多的是自主创新,咱们把自主创新做为一种追求。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在过去不开放和封闭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恐惧感,使咱们对自主这两个字的认识很是深入。
  而今天,咱们看到这些跨国公司,它们在全世界进行开放式的创新和协做式的创新,它们在全世界使用资源,使用人才。我认为这是第一个趋势,“开放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咱们要从新来审视自主这两个字,自主不是本身,自主意味着你要拥有本身的能力,而开放会使你的创新效率更快地提升。”
  事实上,今天的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它们都不多须要作一个技术的所有过程,包括商业模式。咱们都说Apple公司创造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但它只是一个组织者,并非所有资源的拥有者。汽车、手机也是如此,没有哪一个产品的技术彻底须要本身来作。
  这也指向另一个问题,若是中国的企业愿意走开放创新的道路,那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没有执着就不可能在开放的过程当中得到你本身的地位,开放是一种交换,只有本身有了东西,才能加入到开放的俱乐部里。因此,当你本身一无全部的时候,开放的世界不会欢迎一个不可以产生价值的非贡献者。可是,当你拥有了有限的资源,拥有了一个好的技术的时候,你可能会得到更大的空间。”
   东软的开放创新实践
  东软是一家软件企业,咱们一直梦想作本身的产品,可是,咱们面对微软这些强大的竞争对手,咱们奋斗一辈子可能也不会有机会。因此,咱们特别想走一条捷径,好比,可否把咱们的软件产品放在一个硬件设备里。因此咱们选择了大型医疗设备这个领域。
  事实上,咱们选择这个领域,就是在选择咱们的竞争对手。好比说医院用的CT,全世界能作这种产品的大概只有五六家公司,这意味着咱们从进入的那天开始,咱们就但愿成为这个俱乐部里的成员,咱们但愿用咱们的软件去换来整个产品。
  咱们作的第一步是提高软件技术水平,虽然不能说彻底超越竞争对手,但至少要和它们的水平至关。咱们也不制造全部的部件,而是在全世界寻找供应商,使咱们的水平跟竞争者同样。咱们大量的软件工程师则汇集在专利上。因此,咱们用最短的时间作出了CT。
  东软的第二个步骤是看到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过去十年里,大型医疗设备都依赖进口,今天,中国有3000家医院使用东软的设备,并且咱们的产品卖到全球46个国家。接下来还给咱们带来了惊喜,咱们的合资伙伴飞利浦愿意和东软共同制造一个全球性的产品,而这个产品在品牌上也有创新性的突破。
   创新就是天天的行动
  创新要超越本身的资源,若是不学会合做,跳出本身,就会很困难。这点是中国企业的弱势。而在这方面,应该看到全世界的合做文化比过去更加有价值了。有时候,养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奋斗五年,最后却以失败了结。若是咱们花一样的钱,彻底可能雇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工程师、设计师,让他们用半年时间来完成,并且效果要好不少。
  创新并不意味着创造一个×××的、让人感受十分吃惊的东西,只要在细节上作得比别人好,你就有了创新。
  咱们的创新不能脱离本身具体的环境和情况,不能太急功近利。我认为,咱们要用开放的信念走向全世界,经过资源组合,把创新当作业务的一部分,当成每一天的行动。
  * 本文是刘积仁在“2008年中国CEO年会”上的演讲,由陈振烨整理。刘积仁是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