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8年艾瑞发布的报告《2008年中国网购用户购买决策影响力》显示,用户评价在影响用户购买上起很大的做用(4.2分,满分5分)。从某个角度上理 解,口碑的力量大于广告的效应,特别是网购这样的没法看到实物的购买行为,用户更加倾向于在购买以前先看看你们是如何评价的。
评价包括评分和评价。从目前来看,网购的评价主要分为开放式评价和封闭式评价两种:开放式评价,主要在导购类网站出现,这类评价大多还会包含一个专家评价做为另一个参数;封闭式评价,主要在C2C、B2C等网站,必须登陆以后才能够评价。
从诱因上看,引起用户参与评价的源动力主要在于两点:利益与精神点的驱动。利益受损、得益、与某些评价共鸣、参与感及获得的心理知足。
我选取了2组4个网站的产品评价系统作一下比较:淘宝VS有啊;中关村商城VS京东商城。
淘宝:在宝贝详情页面,一共给出了2个入口显示用户对该产品的评价状况。1)销售状况部分,30天售出:2件 (查看评价) ;2)以tab标签的形式列出一个“评价详情”
有啊:在宝贝详情页面,一共给出了2个入口和一个详细模块3个部分显示用户对该产品的评价状况。1)销售状况部分,售出 6 件(查看5条评价);2)以tab页签的形式列出一个“商品评价(5)” 3)单独列出一个模块“商品评价”
总结,有啊的入口给的更直接更明显,可让用户在购买以前可以更加清晰的找到其余用户对该产品的评价,提高转化率。其次,在用户体验上,这种直接标出有多少条评价的作法更加出色。
中关村商城:2个入口,分别是显示打分状况和显示具体评价状况。中关村商城的前身是一个导购网站,所以它保留了一个“专业评分”
京东商城:2个入口,分别显示打分状况和具体的评价。京东商城的评价系统把评价和讨论结合在了一块儿,能够对评价进行回复和跟帖,且显示前5名评价用户 。
比较上看,中关村商城与京东商城有颇多类似之处:
1)从评论表单的设计上看也是同样的(表单一、表单2):先打总分、写标题、写优势、写缺点、最后来个总评。(呃,连表单项目的顺序都是同样的,如此雷同的作法不知道是心有灵犀仍是谁直接借鉴了谁呢?)
2)同时采起了对评价再评价的作法,用户能够对已经发布的评价详情进行投票(有用、没有用)。中关村商城对此的作法是容许匿名评价,而京东商城必需要求注 册用户方可再评价。
PS:京东商城貌似没有后退按钮?未登陆状态下对评价投票的时候会引导到登陆按钮,可是没法返回,这个体验超级差!
3)对评价的显示都是按照时间倒序显示,最新的评价显示在最前面。不过这里中关村商城炒做了一个概念,他们把这个叫作“最有价值评价”,实际上这些仍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操做....
几点思考与想法:
1)对网购的产品是否容许未登陆评价?(未登陆评价与匿名评价是两个概念)目前来看,除了中关村商城容许匿名对评价进行投票外都不容许未登陆评价,中关村商城的作法是否会引发5毛横行最终使得评价有失偏颇?
2)评价该如何排序呢?是按照时间仍是按照用户投票呢?这里有一个须要考虑的因素是评价是针对的产品仍是信用?若是是针对产品的话用户会在意这个评价的时间新旧呢仍是在意这个评价对他了解这个产品的性能更有价值呢?
3)如何引导用户积极的参与评价?这个问题让我联想到亚马逊上关于“三狼与月T恤”的评价案例 ,另外当当和卓越也搞起了评价系统,并且流氓亚马逊依旧会不时的给你发送邮件让你去评价你买过的图书.....
4)对于评分的设计,有人问过我为何是5分制?记得在《可用性工程》这本书上曾经介绍过,并且这种5分制的作法已经基本成为了一个标准的原则。不过有啊的评价设计就没有按照这个走,他们设定为20度、40度、60度、80度、90度、100度这样6个等级了。我以为有啊的这种10分制的作法还能够再进一步改良:当用户打出8分以上的分数时系统应该给出善意的提醒,“这个分数表示您对卖家极大的赞可和推荐”,并且打出八、九、10档分数的必须明确写出具体的评价内容。
5)评价系统是不是每一个泛购物网站所必须的要素呢?记得以前更×××探讨过一次这个问题。
严重PS:呃,由于加了不少外链,致使个人文章被提示含有敏感词(这个作法太有才了!)。
http://www.ikent.me/blog/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