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4fef40100fy6y.htmlhtml
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倒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做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惟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类似的。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能够说完全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做为主流认识论惟物主义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朱清时院士后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学勤教授说,人类已习惯于用一种思惟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可能让我用多科思他途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还说,其实从二十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了一时切关认识,今天朱清时先生让这一问题摇到了哲学的高度。 框架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法工委《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教授也十分赞扬朱清时院士到讲演,他结合的国际经济学界“重回马克思”现状,谈到了金融海啸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范畴,它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跨学科的问题。
李学勤、韩玉涛和参加今天松竹书院讲坛活动后学者均十分赞扬,认为这种跨学科对话既新颖又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并但愿从此能按期举行。spa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htm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 朱清时院士对象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天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镭射、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所以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当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致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据北京晨报报道,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很多,你们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还没有结束,已有人提早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此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天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你们听得懂的语言,大体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许的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咱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他写道:“将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惟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惟一真正的实在)不只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并且即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经常处于支配地位。可是另外一方面,偏偏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是说,一方面以“惟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外一方面“物质”到底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何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测,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做为普通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备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原本是对做总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成功。对于全部这些可以具备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天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当作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做用有关。牛顿之因此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由于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当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固然地当作是物质自己所绝对固有的,被当作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表明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惟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到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实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一样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一样的值。
想像一个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愈来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愈来愈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而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不管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长愈来愈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无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如今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能够转化成能量。blog
既然质量再也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能够相互转化的,能量并不是“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做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刻发展。在二十世纪30年代之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之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做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不是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只如此,迄今人民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余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每每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例如,经过弱相互做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体为2.6×10-8秒,即π±介子通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余粒子。经过电磁相互做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经过强相互做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粒子、∑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没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体是10-28秒。
为何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咱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创建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咱们对物质的见解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一应俱全的数学框架下描写天然界全部力的理论。他渴望之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现的天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由于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天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之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愈来愈完整的有关天然界的理论。现在,至关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总体—— 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能够用来描述引力和全部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天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的弦的不一样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咱们把弦论中的弦称做宇宙弦,以避免与普通的弦混淆)能够做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一样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一样的质量和能量。全部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一样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若是把宇宙看做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咱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实际上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彻底基于物质基础(咱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由于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咱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能够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自己并非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不管宇宙弦多小,不管人们可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所以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许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类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同样。
在弦论以前,物质的实在性体如今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看成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于是能够把物质世界看做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如今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类“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 ”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咱们根据二十世纪天然科学的进展,能够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辞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咱们仍是用例子来解说。
咱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这是“第一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咱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咱们还须要具有一些其余条件,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凝物,等等。咱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 “看见红光”这个果,于是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获得一颗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可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好比把种子放在仓库里,不管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因此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必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而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因此“因”必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很差的(“恶”)缘。所以即便是一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好比,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因而可知,一样的因遇到不一样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因为缘是由不少条件配合而成的,因此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做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即可能再也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若是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因此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表明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什么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缘由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发的海上波涛,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今后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海)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做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不是相异,但是当它们造成为万物以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做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做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一样了;但是波浪的根本,仍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讲,万类的分齐差异(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今后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讲,七种识的分别做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因而原本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继承
净心居士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yixin1983事件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谈佛学ge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4fef40100drst.html博客
国学大师叶曼的学佛心路历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4fef40100dq8r.html
一个学物理的人对佛教的认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4fef40100dwdh.html
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4fef401000au7.html
佛法与科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4fef40100bqr0.html
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4fef40100bml5.html
我以科学论佛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4fef4010009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