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总结主要想和读者聊聊如何看待软件开发,回答去年年终总结文末的问题。这个话题也比较大,每一个开发人员也都有本身的答案。笔者根据本身刚刚从业几年的经验说说本身的见解,做为一个开发萌新,看法略短浅,可能会贻笑大方。欢迎你们指点。前端
软件开发是一个创造或者维护,应用,框架或者应用组件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实现,测试,bug 修复的过程。软件开发是编写代码和维护代码的过程。更广义的来讲, 软件开发是一种人类思惟活动的体现 。git
软件开发与其说是搬砖,不如说是处理问题的能力,智商的体现。开发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过的先后端和客户端的编程语言以后,笔者感觉到会使用语言并无什么,能用什么语言解决多大的问题才是关键。前端后端都有相应的职级,相同的职级,不一样的开发岗薪资差距不大。职级的高低更多的展示的是一我的思惟活动能力强弱的体现。并且各个领域和方向,干到高级开发都不容易,每一个领域都有各自的 roadmap,在一个领域深耕都须要静下心来 2-3 年。谁能一直领先而且一直维持在金字塔顶端,都是很是不容易的事情。程序员
广义的来讲,开发用什么语言仅仅是一个进入这个行业的首秀,以后往下走,会接触到不少其余语言,如何修炼思惟能力才是一个软件开发技术人须要关注的东西。菜鸟和大神的差距在于有效时间的积累,常常有这种状况,菜鸟和大神同时遇到一个同一个问题,哪怕是陌生的问题,大神也能够很快的找到问题的本质。大神解决问题之后,说靠的是本身的“直觉”找到的突破口。但就是这种直觉就是宝贵的经验,这就是菜鸟们须要用时间积累的东西。这种“直觉”并非玄学,是一种能力,经验丰富之后带来的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github
在笔者经历过三端的开发迭代之后,综合看客户端,前端,后端,三端开发流程和工做内容都有相同的地方。开发流程三端都一致的。评审,排期,kickoff,站会,开发,肯定终版,提测,灰度,上线发布。面试
各端都有 APM,都有监控性能的需求。不过架构实现方式不一样。三端关注的点是不一样的,客户端和前端更加关注客户为主,用户体验,页面打开速度等等。服务端关注点以服务为主,服务性能,可用性,高并发,低延迟,io 读写速度,多活,跨机房等等。这里可能会有读者说鄙视链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对其余端的鄙视。作纯服务端的开发人员对图形图形和像素就不太敏感,让他们来作一些前端动画,可能比较难。作纯前端的开发人员对后端的架构可能不太熟悉,让他们设计一些大型的高并发系统,可能比较难。(考虑到读者里面有全栈开发,对三端都很是了解,因此这里特地加了“纯”字)让作纯服务端开发的写前端,不必定写的来;让纯客户端开发写服务端,也不必定写的来。因此各端有各端的难处,能够相互学习,可是不必鄙视。算法
综上,软件开发狭义的看,是实现需求到最终上线发布的过程,广义的看,是将人类的思惟活动固化凝结成软件产品的过程。软件开发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训练人的思惟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据库
好了,至此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都述说完了。接下来的行文逻辑和去年不一样,笔者打算写写今年发生的一些“大事”,以及分享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一些憋着也没啥机会说只能放在总结里面的话,有些是周围朋友或者群里经常讨论的问题,我对这些问题也都有本身的见解,写成文字记录下来。个人答案可能全错,读者看完若是能有收获,这篇文章的目的也算达到了。编程
过去一年被问的最多的就是“贵司被收购了,是否是要 XXX ?”,XXX 是周围的朋友猜测的不少事情,例如,合并,裁人,N+1,离职……等等。从 2018 年 1 月到 2 月底宣布被阿里收购,公司内部确实发生的很是多的事情,组织架构变化很大。被收购之后内部变化也很是大。固然这也都算是常规操做吧,毕竟收购之后有不少资源合并的流程。和笔者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人和一些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许由于年后正常人员流动吧,一个月内微信通信录里同事的公司备注更换了好多。一块儿加班奋斗到深夜的亲密“战友”离我而去,晚上大半夜还在公交车站一块儿讨论问题的战友,次日醒来却和你说要离开了。笔者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人,毕竟咱们是一个 team,一块儿闯出来的“天下”,“出生入死”锻造出来的铁打的感情,说“分手”就“分手”了,内心确实很差受。当知道离开的缘由之后只能一声叹息,内心也只能祝福他在新的公司里面大展宏图。那段时间身边的气氛实在压抑,因而笔者去了一趟日本,努力放下一切,一路沿着樱花开放的方向,泡着温泉。固然,越想忘记的事情反而越加记忆深入。如今 2018 年末了,回过头来再看这段时光,对笔者影响只是朋友之间感情的影响,其余影响基本没有,组织架构的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上层,工头那一层,对咱们这些底层搬砖工和水泥工的影响不大,不老老实实搬砖,多想什么呢?后端
关于自身技术上的变动也比较多。年头的时候打算参与一我的工智能相关的项目。因而本身看了西瓜书和一些视频,入门了一下人工智能。大多数入门知识还比较好理解,都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几率论的知识。笔者考研期间把这些知识都好好复习过,遗忘的很少,捡起来也快。后来由于一些组织架构的变动,没能参与这个项目。2017 年比较火的技术是人工智能 AI 和区块链,笔者在年初的时候也在 kindle 上看了 4 本区块链入门的书,区块链底层技术都不算全新的技术,只是它的设计和理念比较新颖。看完几本区块链入门的书之后,对底层加密技术比较感兴趣,又去从新捡起了密码学。看了 3 本密码学相关的技术书籍。虽然笔者没有投身区块链行业,可是密码学的知识做为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扩展的领域也很是多。如今人们对安全的要求愈来愈高,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无一不和加密有关。到了 5 月份加入了新的项目组之后,定下了本身下半年的 KPI ,下半年的目标也比较一致和明确了。我参与了一个和网络相关的项目,性能是重中之重,网络耗时也是我优化的重点。HTTPS 若是慢,可能慢在哪里?为何会慢?和加密的密钥套件选择有什么关系?TLS 1.3 为何能使整个请求时间变短?QUIC 为何在弱网环境下效果很好?蜂窝网络是如何选择基站的?蜂窝网络中信号回落是怎么一回事?这些问题我以前只有模模糊糊的答案,重度参与了这个项目,通过实践之后,以上问题都有很是深入的答案了。通过几轮优化,阶段性的结果也获得了业务方的确定。设计模式
2018 年一路学习和工做中的总结见博客博文 Archive 列表吧。回过头来看,这一年收获马马虎虎,在网络相关的收获很大。充满变化的一年,我拥抱了变化。
关于职业生涯的问题,笔者曾经也迷茫过,也请教了很多大佬是如何规划本身职业生涯的。笔者如今不迷茫了。
要想梳理清属于本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须要先想明白做为一个技术人的追求是什么?知道本身心所向,目标明确之后,再指定职业生涯规划就会很是简单了。
一个刚刚毕业的应届生,刚刚进入软件开发的行业,不免会有一些迷茫,不知道本身想要什么,将来的路怎么走。有一位大师曾经这样给我了建议,“毕业前 5 年(最长 5 年),建议开发的各个方向都多多尝试尝试,找到本身真正感兴趣方向,一旦找到这个方向之后,埋下头来钻进去 3-5 年”。这个作法对迷茫的同窗也许有效。对于刚刚毕业就打算进大公司的应届生,笔者给的建议是,第一技能必定要专精。第一技能是进大公司的敲门砖,第一技能若是不够专精,哪怕有 10 个附加技能也没用。进大公司工做只是第一步,以后的发展都看我的规划了,在作好本身本职工做的前提下,多余时间努力钻研感兴趣的方向吧。
关于感兴趣的定义:
若是只是随大流,学习最新的技术,这并非真的感兴趣。笔者认为真正感兴趣的定义是,很是痴迷。有人打游戏忘记了睡觉,这是对游戏的痴迷。对技术的痴迷可能表现为看书写代码通宵忘记了睡觉(固然不提倡不睡觉)。
找到本身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之后,就能够开始努力是作到 TOP 。在本身精通的领域作到顶尖是重中之重。在大公司里面,晋升是考察的你的专业性,技术面再宽,深度没有到达下一级的要求,是没法晋升的。以笔者为例,移动端技能分数可能就是及格分多一点,前端和后端略懂,各打 30 分吧。这种状况大公司可能都不会要吧,不要期望大公司招你进去一我的干三我的的活,由于大公司彻底有能力招 3 个在各自领域都拿 90 分的人进来工做,这样全栈就没有多少优点了。大公司里面晋升更多仍是靠专业性。
可是业余的时候能够看看其余语言,吸取各自的优势。在笔者没有接触 Go 语言以前,对协程彻底没有多少感受,只是据说过,协程如何调度用户态这方面几乎一无所知。Go 语言为何要这么设计协程,为了解决什么问题?Go 是第一个实现协程的么?谁是第一个实现协程的?Swift 能实现协程么?若是不能,为何呢?OC 能够实现么?如何实现?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平时学习思考的。视野广度能够加深你对开发的理解,提高对行业的认知。
再谈谈技术人的追求,我做为一个技术人的追求应该是一辈子修炼一个响彻江湖的"绝学",做为你的表明做,让它成为你行走江湖的名号。行走江湖,会耍的武器多,百般武艺,会使用的编程语言多,并非什么传奇,关键的是可否用你最擅长的武器一招致命。十年磨一剑,匠心独运,就为了给本身这技术一辈子一个交代。我也在以这个追求做为我将来几年的目标,努力去实现。
若是技术人的追求是快速赚钱,实现本身财富自由的梦想,还有一点必需要重视:站在风口的猪是真的会被吹起来的。快速抉择风口的方向比努力更加剧要。笔者身边在 2018 年发生了太多这样的事情了,包括雷军的创业回忆录中也一样提到了这一点。 努力向前当然重要,选择有时候可能更加剧要 !
有许多人问我相似的问题,“霜,你转后端了,那以前写客户端的这 3 年的经验不就浪费了?”“霜,你换方向之后,几年都无法晋升,你介意么?”“霜,你接触后端的知识,后悔么?”个人回答基本都是“不后悔”,如今还年轻,确实有不少试错的机会,有些“错”可能只有老了,回过头来看,才知道。
年轻有的是大把时光,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方向,同时有的是试错的成本,其实路根本没有选择,心是罗盘,处处重重迷雾,只能往前看。
关于技术换方向的问题,笔者以为本身还比较有话语权,毕竟本身已经亲身经历过了。做为过来人,给读者们一些建议:
不到万不得已,别换方向。新的方向上你是新人,一切都要重头开始,换了方向之后,晋升和跳槽都比较麻烦,笔者已经深入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了!
若是为了换方向而跳槽,那么换工做不要降薪降职,薪水同样的状况下职级越低越好。这一条已经获得了我周围跳槽换方向同事的验证了。
换方向之后,心态须要调整,你在原来方向上多是大爷,可是新的方向上,安心先作 2 年孙子吧。
在新的方向上,要给本身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寒冬也要坚持锻炼身体。更在新的方向上作好时间作规划。
若是换了方向之后,职级还能提升了,请作好心理准备,牢记: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迎接挑战吧。
顺应趋势可能比努力更重要。
2018 年年初,阿里收购了饿了么,年中,又将它与口碑合并了。2018 年年底,行业内一些小公司倒闭,大公司也开始按绩效裁人,查考勤,实行 996 。下图是网传的一些裁人信息,固然真假不肯定,可是从侧面能看出一下行业的趋势。
当一个行业逐渐成熟起来,须要的人员应该是稳定的,不会再出现前几年的一些泡沫了。程序员这一行招聘要会愈来愈高,由于须要在候选人中选择最合适最优秀的人选来。技术人员如何提升本身的软硬实力显得特别重要。这一节想谈谈今年看到的一些现象和感想,下一节再聊聊技术如何提升。
今年笔者见到了很多公司被收购或者合并的状况,如下内容并非针对某一个公司,请读者勿对号入座。
A 公司被 B 公司收购了,B 公司须要对 A 公司资源进行整合,没必要要的开发人员须要调整(裁人)。若是你是老板,你怎么裁人呢?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绩效差的先裁掉,末尾淘汰。那若是是资源整合呢?如何整合呢?最容易想到的是把重复的资源留下最好的一部分,其余剩下的裁掉或者转岗到其余部门。若是中台臃肿,那么就先调整中台。
小公司被大公司收购之后,影响最大的是小公司的基础设施,小公司的基础设施在本身的业务场景下使用的马马虎虎,可是一旦被收购之后,一些作的没有大公司作的好的基础设施都有被砍掉的风险。这里并非否认小公司人员实力的问题,而是人员和资源配备上无法和大公司比。好比项目 C,大公司投入是 4 个专家,作 3 年。小公司作相同功能的项目可能就是一个开发作 1 年。从人员投入上就没有任何可比性了。而后项目 C 在收购之后被砍掉了,把相关的开发人员安排到其余项目,其余项目若是是喜欢的还好,若是不是喜欢的项目,而且这位开发人员我的实力很强,可能就会考虑离职了。2018 年这种例子笔者见到了不少了。
收购影响最小的是业务团队。大公司收购小公司,必定是由于大公司本身没有覆盖到被收购小公司的业务场景,或者没有抢占到大的市场份额。大公司想瞬间替换掉小公司的业务,短期内是不可能。哪怕是大公司把业务所有重写,在彻底理解业务场景和需求的状况下,也须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而且小公司这边还在继续业务迭代,大公司从 0 开始写一套,还须要继续追小公司这边的新需求。彻底的颠覆性的重写,这种作法的 OKR 是否够高还须要评估。这样看来,被收购的小公司的业务若是比较稳定,那么对应的核心开发人员基本收购之后没有什么影响(注意是核心开发)。相比而言,基础设施的核心开发人员,就须要面对转岗到其余“边缘”部门或者不喜欢的部门,或者去业务团队写业务的选择了。业务团队核心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他对业务系统了解的比谁都清楚,业务场景早就了然于胸。
那么结合如今行业的现状,我分享一点本身的见解:
若是想成为被大公司抢着“挖”的香饽饽,据我观察主要有这么 2 类人。一类是把一个领域作到极致,作到 95,甚至 99,100 分,一提到他就表明了这个领域或者方向,他是这个领域的领袖和领军第一人,成为这样的人很不容易。这种人对应的 title 就是 XXX 高级技术专家。另外一类人是把某个产品作到极致。好比 APM,质量监控,容器调度,SOA,CI/CD,云基础设施等等。或者是公司某块业务了然于胸,微信和钉钉的 IM 核心开发,淘宝天猫京东的交易系统核心开发等等。这些人也会被争相被挖。乍一看后面一种人也许技术研究方面只有 85 分或者 90 分,可是业务熟练度上面分数更高。
以上 2 种人才都是当前大公司争相挖人的香饽饽。固然,若是上面 2 点都没有作到,也不能说你进不了大公司,好好准备面试,好好投简历仍是有不少机会的。
关于这个问题,周围也有不少人问我,我自认为本身并非好的榜样,不少人执行力比我高不少。那我就谈谈我本身是如何在过去一年是怎么提升的,和作的不足的地方给你们作反面教材。
过去一年我除了看技术书之外,还看的比较多的是极客时间的专栏。在上面买了几个专栏。买的第一个专栏是陈皓老师的专栏(@左耳朵耗子)。这个专栏里面的内容确实写的很是丰富,而且很多内容是我自认为没有到达相应的层次无法产生共鸣的。陈皓老师创建了这个专栏的读者群,并提出了入群要求,能坚持一年 ARTS 的人就能入群。周围朋友看了个人 github 上的 contribution 都会问,“怎么这么多 commit 啊?” 其实我就是想坚持一年 ARTS,人不逼本身永远不知道本身的潜力有多大。
不过结果是我没有坚持下来。给你们当了反面教材。ARTS 是 Algorithm、Review、Technique、Share 的简称,即每周至少作一个 leetcode 的算法题,阅读并点评至少一篇英文技术文章,学习至少一个技术技巧,至少分享一篇有观点和思考的技术文章。这样至少坚持一年。在 2018 年下半年我基本作到了每周阅读几篇英文文章,学习并记录技术技巧,分享多篇技术文章。可是 leetcode 算法题这块没有跟上。除去本身效率低下致使周末有加班,重要的缘由可能仍是本身“眼高手低”吧。leetcode 上的题按照难度划分,easy 的题刷 1-2 道很快就 AC 了,一点成就感也没有,medium 和 hard 等级的题目,提交了一下午所有都是 WA,挫败感巨大,在自我否认中就逐渐放弃,再也不坚持了。2019 年准备继续捡起来,但愿到 2019 年年终总结的时候不会打脸。github 上的 repo 也创建好了,强行逼本身一下。但愿读者不是我这样“眼高手低”。
若是读者还在迷茫如何提升,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么就别迷茫,先静下心来按照 ARTS 的方法坚持一年吧,一年之后回过头再来看看本身的收获有多少。
若是有些读者以为提升到了瓶颈的时候,能够看看本身的计算机基础是否足够扎实,足够你继续往上再建高楼。计算机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高度也进步的速度。
举个例子,好比区块链技术,若是计算机基础很是扎实的人,掌握基本的区块链技术会很是快,由于里面的协议,加密技术都不是新的。设计理念是新的,看一遍很快也能学会。再好比换方向,一个 iOS 方向的开发者换到大前端方向,或者人工智能,或者后端方向,切换的成本有多大?若是基础扎实,至少计算机基础这块的知识是无缝衔接的,都是通用的,零成本切换。再好比菜鸟和大神同时看一本技术书,大神用一上午就看完了,菜鸟看了一周。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由于大神看书,书中写的大部分知识点早已经是本身内化的知识,看一眼就明白在讲什么,也不须要思考,直接看过去,遇到不会的再思考思考,一本书看下来可能就只有 2-3 处须要思考的地方,菜鸟看书就不一样了,每一页可能都有须要思考的地方,甚至每段话都须要思考,好比看算法导论这本书,书中会常常推算一些数学公式,而后写“很显然能够得出”,这个结论对于菜鸟来讲真的不显然,菜鸟看到这一行的时候就会思考一上午,还不必定想的明白。大神以前推算过或者这个结论早就已经理解了,2 秒就过了这一行了。从看书快慢的例子里很容易看出本身在知识点上欠缺的点,每一个人欠缺的知识点也不一样。笔者建议 学习应该更注重的回归本源,计算机基础真的很重要。
拿换方向来举例说明,某同窗以前是 iOS 方向,如今切到了后端方向。如何在新的方向继续提升?首先计算机基础同样要扎实,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算法和数据结构,操做系统,这些都必须很是熟。他们是你上层建筑的基础,基础有多扎实,上层建筑就能建的多高。
上图中也说明了各个方向公共的一些技能,好比 Git 的使用,数据结构和算法,SOLID、KISS、YAGNI 设计原则,SSH,HTTP,HTTPS 协议,设计模式等等。这些基础打扎实了之后,学习以后的路会走的更快一些,好比理解了跳表的数据结构,看 Redis 源码的时候,理解源码会很是快,理解了图论算法之后,再去看 PG 底层实现也很好理解。
上图是后端的学习路线,最早须要熟练的是本身平常使用的语言,内存布局,垃圾回收算法,语言特性等等。再是经常使用的包管理工具,经常使用的库的源码实现,以后再是了解数据库,MySQL,PG,MongoDB。中间件,Redis、RabbitMQ、Kafka、ElasticSearch。Docker 和 K8s 的使用。Web 相关,Nginx,Caddy,GraphQL。熟悉上面这些之后就能够往本身感兴趣的领域继续深度探索了。
至于其余两个方向,Front-End 和 DevOps 笔者没有太深刻,就直接放图吧。上图是 Front-End 的 roadmap。
上图是 DevOps 的 roadmap。
这一年平时工做的时候有意观察过架构师的工做内容。架构师的工做内容是对公司里面每一个系统提出最适合最好的架构方案以及对系统各方面指标把控。架构师必需要对业务了如指掌,否则对系统设计不出量身打造的架构方案。这里的架构方案必定是量身打造的,一个小公司的业务体量没有大公司的体量大,若是用大公司上亿的架构方案,明显是浪费资源,因此架构方案会随着业务体量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产生变化。另外架构师对系统指标的掌握也必须了解,公司内每一个业务对系统组件的使用,对资源的使用,都是他们的工做范畴。笔者申请机器资源都须要通过架构师的审批,他们都会审核是什么业务,业务场景是什么,是否合理。
架构师还具备技术前瞻性,一个好的架构是不断随着业务增加而不断进化的。一个好的架构应该对当前业务有业务余量的,对业务增加也有预判的,而不是当业务忽然增加了,架构适应不了,引发血崩式的崩溃。这方面的前瞻和预判也是一种能力!笔者今年就遇到几回没有前瞻性的技术改造,本身没有作好预判,忽然到来的险情只能靠加班去紧急解决问题,若是作好了预判,能减小很多加班时间,系统运行的也更加稳定,演化的更加平稳。
笔者认为架构师的工做要求比较高,视野也要求广。若是没有见过各个场景下比较比如较合理的架构设计,只靠本身没有实践的空想仍是不行的。毕竟在架构评审会上面须要他们对好的架构提出宝贵的建议。笔者尝试对以前同事的系统架构设计“指手画脚”,发现不少地方的设计是对业务场景的取舍,并不是是很差的设计。到最后也给出不了什么好的建议。架构师确实很差当,对各类业务没作到透彻的理解,对好的架构设计没有实践的经验,基本就没戏!
另外架构师关注点也比较高,并不是局限在某一个技术点上,关注的更多的是收益。架构师的薪资为何高,是由于他熟悉浏览器内核的每一句代码么?(这是举个例子,固然不少架构师确实精通浏览器内核的每一行代码)。其实并非,他们的价值在于帮公司解决了多大的问题。他们给公司创造的高价值对应了他们的高薪。他们更关注的收益,好的架构方案目的必定是能解决问题。而使用某个技术只是手段。使用这种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好在哪里,收益是什么,可否解决问题。笔者刚刚毕业那会更多的关注技术点上,视野比较窄。从只关注单一技术点到关注技术收益的转变,算是程序员思惟认知的一个分水岭吧。
架构师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惟方式,很值得咱们去学习。
今年一共去了 5 个国家,日本、捷克、匈牙利、奥地利、斯洛伐克,十几个城市,名古屋、大阪、奈良、京都、箱根、富士山、东京、布拉格、卡罗维瓦利、克鲁姆洛夫、哈尔施塔特、萨尔兹堡、林茨、维也纳、布达佩斯、布尔诺、库特纳霍拉、斯洛伐克,大城市,小城市都有。有人问我旅行对个人意义是什么?首先固然是放松身心,释放工做和生活上的压力,其次是长长见识,看看世界。去发达国家看看有钱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探寻物质富有的人为何还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去贫穷的国家看看穷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追寻物质贫穷的人是怎么丰富精神生活的。有钱人有本身的烦恼,穷人却也有生活的很开心的。人类的世界充满了故事,充满了有趣的事情。之后有人拿酒问我是否有故事的时候,我能够和他聊聊世界上我见过有趣的见闻。最后是能够结交一些旅友,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不一样地方的人,你们有着不一样的兴趣爱好,各类肤色,怀着对世界的好奇之心,一块儿探索着未知的世界。一家酒店的餐厅里,坐着来自各个国家的人们,各类肤色,你们吃饭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直接用手抓,有的用刀叉,有的用筷子,有的用勺,说着各式各样的语言。不一样的信仰,基督,天主,伊斯兰教,佛教。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面浓缩的是世界的缩影,在这个空间里面将不一样时区的人们包容在了一块儿。凯撒大帝一辈子的名言也归纳了个人答案:i see,i come,i conquer。我用小小的脚步丈量着大大的世界。(今年旅行的见闻视频都在本身 @halfrost 的抖音上了)
生活中偶尔和本身不熟悉的领域产生交集,也许能够激发一些特殊的灵感。笔者也所以染上了在亲近大天然的环境下去反思和总结一年的所做所为。这两年的年终总结也都是在旅行中完成的。逃离城市的喧嚣,在一个陌生的夜晚里,听着蛙叫和雨声,走进内心,去直视真我。
2019 年的梦想是去迪拜完成 15000 米跳伞,去沙漠坐骆驼。2019 年旅行计划主要就是迪拜,欧洲和美国,去德法意瑞,看看欧洲列强们现在过的还好么;去美国体验体验常青藤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去迪拜看看白袍们有多么奢侈的生活,捡一捡丢在马路边的“垃圾”,兰博基尼,住一住七星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