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学习 5、网络基础—网络通讯协议

OSI/ISO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网络

网络层协议和IP划分框架

 

OSI的七层框架加密

 

 

 

 

 

物理层:设备之间的比特流的传输、物理接口、电气特性等。设计

数据链路层:成帧、用MAC地址访问媒介、错误检测与修正。3d

网络层:提供逻辑地址、选路。blog

传输层:可靠与不可靠的传输、传输前的错误检测、流量控。接口

会话层:对应用会话的管理、同步。开发

表示层:数据的表现形式、特定功能的实现(如:加密)。同步

应用层:用户接口。产品

TCP/IP协议4层模型

应用层:应用层对应于OSI模型的高层,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类服务。

传输层:传输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为应用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通讯功能,保证了数据包的顺序传送以及数据的完整性。该层定义了两个主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协议(UDP),

网络互联层:网络互联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主要解决主机到主机的通讯问题。它所包含的协议设计数据包在整个网络上的逻辑传输。该层有三个主要协议:网络协议(I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和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入层与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对应。它负责监视数据在主机和网络之间的交换。事实上,TCP/IP自己并未定义该层的协议,而由参与互联的各网络使用本身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而后与TCP/IP的网络接入层进行链接。地址解析(ARP)工做在此层,即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TCP/IP模型与OSI模型对应

netstat –a  查看端口

 

 

 

 数据封装过程

 

TCP/IP模型与OSI模型的比较:

共同点:

OSI参考模型和TCO/IP参考模型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都可以提供面向链接和无链接的通讯机制。

不一样点:

TCP/IP是四层模型,OSI是七层模型;对可靠性要求不一样;OSI模型是在协议开发前设计的,具备通用性,TCP/IP是先有协议集而后创建的模型,不适用于非TCP/IP网络;实际是市场应用不一样(OSI模型只是理论上的模型,并无成熟的产品,二TCP/IP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国际化标准”)。

 

网络层协议和IP地址划分

网络层协议:

网络协议(IP)

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IP包头

 

IP地址的分类

私有IP地址,内网IP地址不用购买,能够重复,但在同一个网段内不能重复;内网IP不能直接访问公网。

 

子网掩码

 

 

 

变长子网掩码以及子网规则

子网掩码的二进制必须是连续的1,不然就不能用。

网络地址:IP地址与子网掩码作与运算

 

ICMP协议

ICMP消息经过IP数据报传送,被用来发送错误和控制信息。

ICMP定义了不少信息类型,如:目的不可达、TTL超时、信息请求、信息应答、地址请求、地址应答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