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27前端
对比高铁的成功,不少人说汽车产业政策是失败的,市场换技术,没有换来核心技术。安全
我的见解,汽车产业政策整体是来讲是成功的,如今已经有几个厂商杀出重围,培养了本身的研发体系,供应商体系,产品在汽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后续随着汽车的消费的理性化,国产车的份额会进一步提高。
而且在新兴的电动汽车领域,国产车极可能像智能手机同样,打一个漂亮的反击战,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模块化
下面从不一样的几个角度来对比分析下,看看是否真的失败?工具
汽车与高铁最重要的不一样,一个是面向企业的,一个是面向我的用户的。性能
高铁和汽车的面向的市场是不一样的,一个是面向企业用户,一个是面向我的用户。
面向企业用户的,一把是做为生产工具,客户通常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对于本身的需求,购买产品的性能指标都很是的清楚,受广告,品牌的较小,决策比较理性。学习
面向我的用户的,通常都是做为一个消费品,汽车是属于耐用消费品。我的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不只仅是一个技术能够影响决定的。广告、品牌、车的外观、促销等对于最后的购买都有很是大的影响。设计
高铁,能够说客户只有一个,彻底是客户主导的市场,中国市场占全球比重几乎100%,谁不献技术谁自动出局。开发
对于汽车,客户千千万万,需求千差万别,家庭买车要家庭成员统一意见,受广告的影响很大,而且每一个家庭的预算也不同。
最先引进日本微车技术的天津大发,五菱汽车,如今天津大发已经消失了,五菱汽车成了神车。这个例子说明,不是拿到技术就万事大吉了,要认真的去研究市场技术。get
对于汽车市场,客户须要什么样的车,有一个帖子很是好,虽然比较老了(08年的)可是里面的内容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及对韩系车的发展判断很是准确。产品
对于转让方来讲,汽车技术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高铁技术。
高铁技术看起来比较高大上,可是在产业规模上来说,根本没法与汽车产业相比。
根据中国中车2019年财报,高铁车辆2019年动车组 2,167 辆,城轨地铁 7,452 辆,2019年营业额为2290亿,利润117.95亿。
汽车产业,民用乘用车总产量2000万左右(1966.1万辆),产业规模和总产值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以及整个产业链的长度也不一样。上汽集团2019年营业为8433亿,至关于四个中国中车,这个还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国内汽车产业总和就更多了,相对于高铁产业,是好几个数量级的差异。
对于德国和日本,汽车产业是整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总产值,从业人数都是很是巨大的。是德国和日本最重要的饭碗。让德国和日本转让汽车的核心技术,就像让猫教老虎上树么?
汽车数百种车型对比高铁不到十种车型。
技术转让只能转让一个后者几个平台车型,对于整个市场影响不大。
高铁是一个面向企业的产品,客户是铁路总公司一个客户,产品使用周期长,产品种类少,基本无个性化需求。
高铁从开始的多个型号(和谐号),如今逐渐过渡到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0,即复兴号),各个厂家要统一技术标准,零部件标准,作到通用性,如今南车北车合并了,只有一家公司了,更容易统一标准了。
高铁的用到零部件虽然多,可是种类少,各个企业配套相对稳定,产品迭代速度不快。
可是回到汽车产业,汽车大体分为:A00,A0,A+,B,C,D等各个级别的车。
每一个级别配套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底盘都不同。
发动机有不一样排量的:1.0,1.4,1.5,1.6,1.8,2.0,2.5,3.0等
还有不一样排量带涡轮增压的。
变速箱:有手动档,自动档,CVT,自动档有四速,六速、八速等。
底盘对于不一样的级别的车有不一样的底盘。
对于通常销售的小汽车来讲,都有高中低三个配置,这样又涉及到不一样的配置,内饰等。
还有一个大品类是SUV,这些组合起来是一个很是庞大的数字,如今在售的车型高达几百种。
基本每一个车型须要必定的研发以及零部件配套,数量很是庞大,不可能用行政手段来解决。
以2019年卖的最好的车型来讲,新朗逸卖了49万辆,占整个乘用车约2.5%(49.09/1966.1),也就是说,卖的最好的一个车型,占整个市场也不过2.5%,剩余的还有97%的市场。
就算是转让技术,转让销量最好的车型技术,你的市场也不过占据了3%,这个数据仍是在不考虑品牌等影响状况下。你总不能让外企把全部车型技术都转让了。
而且汽车属于面向大众的市场,技术迭代速度快,若是没有造成正向的研发能力,转让的技术也很快会变成落后的技术。
附2019年汽车销量数据:
轿车整年售出1030.8万辆,同比降低10.7%;SUV累计销量935.3万辆
在面向消费者的竞争中,竞争是立体的,三维的,不是一个技术领先就万事大吉的。而且技术领先,这个也不是持久的,没有哪一个厂家能够垄断一个技术好久的。
甚至一个车标就能影响对于车的购买,打个比方来讲,一样一个车,挂大众标和丰田标,卖的价格就不同,得到市场承认度也不同。
当外资车企光环慢慢下降,一些实力差的车企就很差作了,例如韩系车这些年在国内发展比较很差,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不能说韩系车没有技术。最重要的是韩系车在国人心中没有那么高大上,上有德美日,后有国产车,夹在中间被挤压的厉害。
没有品牌溢价,慢慢就很差发展了。19年在国内销售了不到100万辆(68+28),低于吉利。市场份额是在慢慢下降的。
如今汽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了,早期买车一家人都参加决策的场景少了不少,车的外形,颜色,价格优惠等都会影响车的销售;还有汽车销售的态度也很是影响车的销售。
对于我的用户市场,不是技术先进就能卖的好的,不是技术先进就能卖的好的,不是技术先进就能卖的好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能够说95%的消费者没法用专业的技术指标来评价一辆车。
如今,汽车开始走入千家万户,买车面子的影响小了不少,可是在前些年这个是很是重要的一个因素,国产车没有面子,这个因素影响了多少购车选择,看车标买车,这个虽然不够理性,可是也是前期积累的信任在里面。
还有前期国产车确实质量差,稳定性很差,设计差,作工差,基本是全方面的。可是如今进步很快,非专业人士基本分辨不出来差异了。
因为信息惯性的影响,不少人对于车的好坏还停留在大众车就是好,质量好,关门声厚重就安全的层面。买车要有面子,国产车没有面子,外资车质量好,国产车质量不行的。
在扩大到合资车与国产车的,这个影响就更大了,价格相差更大。
这些都是对于最后的购买有很大的影响。
高铁这些影响彻底不存在的,只要按照技术达到要求,均可以卖给铁路公司。就是初期产品有技术问题,能够在客流量不大的线路上运营,影响也是在专业范围内。
对于一个面向大众的汽车产品,初期的产品若是质量出现问题,则会很是影响销量和形象。
高铁企业和汽车厂家的企业管理难度不一样,汽车厂家的管理难度更高,管理更为复杂。
这个与通常人的思惟相反,认为高铁企业管理难度大,其实否则。
高铁由于客户肯定,需求肯定性高,生产计划稳定,不用考虑营销等工做,基本上循序渐进管理好生产、质量管理以及售后就好。
做为一个汽车企业,要考虑营销、销售、排产、售后等,还要考虑销售周期,促销政策对销量的影响,销售很差最怕出现库存。
还要考虑生产中的质量,4S点的管理等等,
还有汽车企业的公关部门,特别是新车上市的时候,防止出现大规模的负面新闻,等等,这些挑战比低调的高铁企业男多了。
这些企业管理的“软能力”只能在市场竞争中慢慢积累,没法快速的转移和学习。
通过这么多年的竞争和发展,国内的整车实力和配套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产品力能够达到B级的水平了,价格也上到了20万以上了。
还有就是各个国内汽车公司在竞争中锻炼出了整套的产品研发,营销体系,销售体系,这些“软技能”不像技术同样能够转移的,必须是在市场竞争中慢慢积累总结的。
下面是知乎的一个回答,国内汽车产业的收获,总结的很全面。能够参考下
做者:月上中天
连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881191/answer/135901356
来源:知乎
著做权归做者全部。商业转载请联系做者得到受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一下,仍是将这段话放在前面:
应该先考虑下:管理,标准,体系算不算技术?我我的认为固然算。
而且,对于工业化大生产的产品;相对于科技水平,管理体系、标准体系的技术更为重要。
不少人问,为何宇宙飞船能上天,却作不出好车?
我我的以为,问题的重点不是科技水平,由于汽车是量产化的成熟产业,咱们汽车行业的重点问题
先说个人见解,学到东西很是多。
甚至能够说,若是没有这些合资厂,根本就没有如今的自主品牌。
一句话,如今的合资车,15万如下的产品,国产化率低于70%就极可能赔钱。 原来,自主品牌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最大的差距是设计开发能力。 如今,自主品牌的差距主要是工程匹配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咱们追的已经很是快了,合资企业的大量引进是最重要的因素。 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物流承运商,国产的机床设备,和引进外资汽车厂的关系很是大。 外资企业的引进,让咱们国内的供应商,承运商了解到世界前端的汽车行业的规范,审核要求,质量标准。这个靠派遣几个留学生去学,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