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前端基建的效能价值?

如何提高前端基建的效能价值?

关注「前端向后」微信公众号,你将收获一系列「用心原创」的高质量技术文章,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前端、Node.js以及服务端技术前端

写在前面
上一篇如何衡量工具平台的效能价值?推导出了一种度量模型,经过具体的数据指标来衡量效能价值,让内部工具/平台的价值也能看得见、说得清小程序

那么,对于正在作或者将要作的工具平台,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效能价值呢?微信

一.效能价值有哪些影响因素?
首先,工具的关键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ide

工具老是为解决问题而生的工具

选定目标问题以后,接着经过工具化、平台化等自动/半自动的手段来尝试解决,并经过效率和体验两方面的提高体现出解决方案的效能价值:性能

效能价值 = 效率价值 * 体验因子

进一步细化:学习

工具效率 = 问题规模 / 操做时间
工具效率 = (不用该工具解决所需的)时间成本 / (用该工具解决所需的)时间成本

工具体验 = 易用程度 * 稳定程度

所以,工具的效能价值取决于 4 个因素:优化

  • 问题规模code

  • 操做时间视频

  • 易用性

  • 稳定性

提高工具效能就是想办法增大分子、减少分母,即提高问题规模、易用性、稳定性,下降操做时间

二.如何提高问题规模?
对于选定的目标问题,其规模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关键在于如何选择目标价值最高的问题:

问题的目标价值 = 目标用户量 * 需求频率 * 单次的价值

多数状况下,咱们倾向于选择目标用户量更大的问题,由于解决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要比解决只有小部分用户才会遇到的特殊问题更有意义

然而,需求频率与单价对目标价值的影响却不那么显而易见:

如何提高前端基建的效能价值?

高频低价与低频高价

其中:

  • 首选高频高价:很是可贵的需求,若是有,优先知足

  • 不作低频低价:此类需求不值得作

  • 高频低价、低频高价并重:大多数需求都是这两类,选择也都集中在这里

在高频低价与低频高价之间,产品经理的通常策略是:

高频抓用户,低频作利润

也就是说,前期先经过知足高频低价的需求得到大量用户,中后期再将低频高价的需求考虑进来:

先利用高频低价的需求抓用户,由于高频场景和用户互动的机会多,而低价的轻决策场景能够下降用户进入门槛,容易拉新、引流;再用低频高价的需求作利润,由于单价高了,能够切分的蛋糕才大。之因此采起这样的前后次序,是由于必须有海量用户作基础,低频需求的总量才足够大。

三.如何下降操做时间?
固然,若是有明显的待优化项,应该尽快去作,先把工具自身的效率提高到至关高的水准,减小用户等待工具运转完成的时间

但若是工具自己在耗时上已经没有太大的优化空间,此时就须要将目光从局部的工具中移出来,放眼全局考虑总体优化:

  • 面向过程的视角:流程上,可否减小一些中间环节,简化工做流

  • 面向对象的视角:模式上,可否减小参与其中的相关角色,减小人与工具、工具与工具、工具与人之间的交互,减小一些中间产物

流程上,甚至协做模式上的变革一般有机会颠覆先前解决问题的关键路径,绕过既有工具的效率瓶颈,从而大幅下降操做时间

四.如何提高易用性?
工具型产品的第一要义是用户会用,让用户至少会用,才能体现产品的价值

易用性要求产品功能尽量地符合用户心智(至少要保证核心功能的易用性),简化交互,下降用户上手使用的学习成本:

从用户心智向产品功能作映射,极致的易用是符合直觉,上手即用

那么,首先要明确用户心智,作法很是简单:

告诉用户,这个工具能给你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接着(在产品功能不那么符合直觉的阶段)先教会用户怎么用,功能引导、新手教程/视频、帮助文档等都是不错的方法,旨在提高易用性,让用户先用起来。同时根据用户真实反馈不断优化使用体验,缩小产品功能与用户心智之间的差距,使之最终符合直觉:

  • 心智负担小(学习成本低)

  • 交互友好

  • UI 美观

  • 核心功能流程顺畅

除了让产品功能向用户心智靠拢外,还有一种很是规思路是培养用户心智(即改变用户直觉,使之符合产品功能),多出如今颠覆式创新的场景,必须改变用户根深蒂固的直觉才能真正提升效率

五.如何提高稳定性?
从用户心智向产品性能作映射,极致的稳定是彻底信任,从不怀疑工具会出问题

与易用性相比,稳定性是客观而明确的,单从技术角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稳定性,例如:

  • 下降 crash 率:持续关注 top 崩溃,及时修复影响范围较大的

  • 减小 bug 数:持续观察 bug 增加趋势,快速迭代修复,收敛功能性问题

  • 减小操做失败次数:记录失败操做,分析改善常见误操做,同时反向丰富功能

其中,值得注意是记录失败操做,以搜索功能为例,失败操做包括:

  • 搜索服务出错

  • 搜索无结果

  • 搜索结果与预期不符(结果没有帮助)

从技术上看,后两类并不属于操做失败,但一样值得关注,由于无结果的搜索一般意味着语义化/模糊搜索功能不够完善,或者相关内容有缺失,这些信息对于丰富产品功能颇有帮助。同理,不符合用户预期的搜索结果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负反馈,有助于发现问题,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六.如何提高用户量?
当工具的效率和体验都达标后,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用户量,放大工具的价值

与其它产品相比,工具型产品的难点在于:

  • 可替代性强

  • 用户不知道(有工具能够用)

  • 用户粘性差,容易流失

强的不可替代性是决定性因素,做为惟一选项天然没必要考虑用户量的问题,例如小程序开发者工具

若是不具有强的不可替代性,就要经过其它手段来增长用户的替换成本,经常使用的策略有场景化运营、社区运营、内容运营等

场景化运营
如何提高前端基建的效能价值?

将工具与使用场景紧密关联起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作工具型产品必定要时刻追问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想到打开你的产品,这个具体场景就是一切运营的基础

围绕一个核心场景,充分知足关键需求,成为该场景下的最优解决方案,从而解决用户不知道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场景化的舒适提示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温度,让用户感觉到人性关怀,而不仅是冷冰冰的工具

社区运营
增强产品与用户,以及用户与用户的联系,创建社区是提升用户粘性的有效手段,例如:

  • 运营一个群组:将冰冷的工具作成可以交流的“活人”,拉近产品与用户的距离

  • 增长社交功能:用户订阅产品更新,用户之间关注、评论、点赞等,增长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经过群组将产品的变化告知用户,这种持续的频繁正向反馈可以激发用户反馈问题的积极性,加强产品与用户的联系

社交化听起来与供内部使用的工具平台有些距离,实际上并不遥远。之前端工程为例,像公共组件/代码片断、Code Review、新手教程/API 文档等均可以有简单的社交功能(点赞、评论),看似细小,却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内容运营
与社区同样,内容也是一种场景延伸,将工具产出的内容也做为工具的一部分,例如:

  • WPS 与稻壳儿模版

  • Git 与 Gist

工具引导用户输出附加价值,从而提高工具的总体价值(工具 + 共享内容)。另外一方面,用户将产生的内容分享给其它用户,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互相促进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