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前,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从事Java开发的全栈工程师5年,也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以前作过科技媒体、作过智能音箱,作过不少事,踩过许多坑。今天想跟你分享的话题是“工程师转型产品经理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坑”。前端
之因此称之为“坑”,而不是“问题”,是由于我本身并无真正作过工程师,而是接触过不少工程师,也有不少工程师转型产品经理的朋友,我将全部的问题与经验总结起来,并分享给你,但愿对你有用。面试
首先以手机摄像头为例,来讲说工程思惟与产品思惟的差别。假设咱们要作一款手机摄像头,从工程思惟的角度,咱们可能会考虑,如何提升摄像头的分辨率;如何提升弱光下的快门速度;如何进行 ISO 调整;如何优化人像识别功能;如何使闪光灯更智能等等。spring
从产品思惟的角度,咱们可能会更多的考虑拍照场景、美颜效果,好比如何拍出来就显五官立体、肤色嫩白;如何作到自动美颜并能够当即分享朋友圈;如何从众多照片中自动选取最美的一张等等。小程序
我与不少工程师朋友的理解是:工程思惟更关注效率和如何实现,也就是“How”;而产品思惟更关注“场景”以及用户的心里需求,也就是“Why”。后端
在具体的产品开发中,产品思惟和工程思惟都很重要,须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产品思惟须要工程的配合与支撑,将“场景”落实到产品开发。好比,产品经理想作一款夜间拍摄效果更好的手机摄像头,那么就要作到既保证人像清晰,又保证背景明亮,这时就须要工程师们在技术上作相应的提高和优化,好比前景快门锁定、快门拉长等。服务器
在此次分享前,我跟几位从工程师转型作产品经理的朋友聊了聊,从中摘取了四条较为典型的吐槽。微信
对此,我稍稍总结了一下,总结出了工程师转型产品经理时,可能会踩进去的 7 个坑。架构
除了这些,针对当前互联网公司的技术需求以及结合主流技术,我本身整理了一套系统的架构技术体系,当你技术过硬的时候,可以解决技术问题才会服众。很多公司都很重视高并发高可用的技术,特别是一线互联网公司,分布式、JVM、spring源码分析、微服务等知识点已经是面试的必考题,这些东西可能大家平时在工做中接触过,可是缺乏的全面系统的学习,加入后端开发群:943918498,或是关注微信公众号:Java资讯库,回复“架构”,免费领取架构资料。并发
一、认为用户傻框架
“我明明设计了一个很聪明的按钮,用户就是不用, 非要用那个复杂的方法来使用个人产品。”
举个例子,假设产品经理设计了一个开关,用户只需向上一推就能够把灯打开,比原来向下按的方式更省时省力,结果发现用户并不买帐。可能 99% 的用户仍是用向下按的方式去开灯,尽管这样会稍微费力一点,但用户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行为方式。
对于这类状况,不少产品经理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既然有更加方便的产品使用方式,用户就该放弃原有的方式,去使用新方式。可是,他们忽略了用户习惯较难改变的事实。
二、以为同事傻
“那帮运营和市场老给我提不靠谱的需求, 一点都不懂技术和产品,瞎指挥。”
这是我曾经陷入的误区之一,之前我在一家公司作客户端,不少时候,市场和销售的人在与客户聊天以后,就会找我提需求,好比在某个位置加个广告位。在当时的我看来,这彻底是他们在瞎指挥。
后来,我反思当时的作法,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思考这件事。第一个方面,当同事提需求时,这个需求可能已经变质,再也不是客户的原始需求了。做为产品经理,应该去了解客户最原始的需求。
第二个方面,应该考虑同事提出这个需求想达成的目的,好比他的目的可能并非为了加一个广告位,而是为了借此达成盈利目标,那咱们其实能够经过其余方式帮助他实现目标。
所以,当同事提需求时,咱们应该把他和普通用户放在同一层面,尽管提的是一些所谓的“傻”需求,咱们也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认真分析这些“傻”需求背后的动因,以及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实现需求。
三、以为同事仍是傻
“明明那么简单的道理和逻辑, 这帮同事怎么就不理解呢?”
这个问题其实出在沟通层面,然而,产品经理很重要的职责是沟通, 不少时候, 沟通是作成一件事的关键。
以前有个产品经理跟我分享,他作工程师时不擅长沟通,也不想沟通。在他看来,这些事情都很简单,为何还要花时间给别人解释,这是他后来转型作产品经理时很难跨过的一道鸿沟。
在公司中,不一样职位与不一样资历的人,彼此的认知都不一样,而做为产品经理,须要团结团队里的每个人,让你们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那么,你就必须跟全部人解释,某件事的重要性,某个功能为何存在,某件事为何要那么作等等。并且,由于认知的差异,你与每一个人的沟通方式也要有差异,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才能得到对方支持。
能够说,提高沟通能力是工程师转型产品经理的必经之路。
四、容易在前端呈现过多技术
“我给用户作了一个特别炫酷的功能, 用户能够自定义各类参数,但彷佛他们并不怎么用。”
其实,许多作产品的书籍、课程都会写到,不给用户选择,反而是最好的选择。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小程序黑咔相机特别火,日活量最高时可达千万。它的功能特别简单,就是给照片中天空提供各类动态效果,好比用户选择梵高星空,它就能将图片中的天空变幻为动态的梵高星空效果,而后一键保存、分享,操做很是简单,过程当中没有任何须要技术的地方存在。
这个产品的用户平均年龄大概 50 岁,最先在某个摄影群中爆发,因为操做简单,效果有趣,迅速被群成员分享,一天时间内由日活 30 多万,迅速上涨至几百万,次日再增加至一千万,是一个特别经典的例子。
五、过于追求完美,惧怕返工
“用这个方法来实现产品方案太笨了,对服务器的开销太大,咱们应该重写代码,用另外一种方案。为了应对将来可能存在的需求改动,我要把能在后端定制的功能都写了 API,而且把功能拆成各类层级。”
许多创业公司在开发产品前会将计划思考周到,以防将来可能出现的需求改动,好比将各类 API 补全、把框架都搭好等等。但在实际开发过程当中,咱们还需考虑阶段性问题,如产品当前处在什么阶段,是否应该在当前寻求最完美的实现方案;若是处在 MVP 阶段,是否应该容许回炉重作等等。
咱们应该容许一些不影响主功能的 Bug 存在,先让功能运行,再补全不完美的地方。有许多工程师惧怕返工,以为按照产品经理的需求去作时,会不断出现新的需求,就须要不断地返工进行完善。然而对产品经理来说,他须要根据每一个阶段的数据变更,去观察市场反馈,从而迅速作出调整。因此,咱们应该放下惧怕返工的心态,接受随时推翻重作的可能性。
六、认为功能大于场景
“咱们有 A 功能、有 B 功能、有 C 功能……咱们有很是多的功能,都是咱们本身的技术实现的。”
产品经理常常犯一个错,就是总以为应该再多开发一些功能给用户使用,让他们的体验更丰富。然而,我研究了许多小程序的方法论,发现小程序之因此火爆,除了自身裂变属性较强外,很是重要的一点是,它只知足用户一个功能的需求。你能够看到,不少拥有多合一功能的小程序,很难火起来,由于功能增多以后,会模糊用户对这个小程序的认知。
七、忽视运营
“酒香不怕巷子深, 好的产品, 用户天然回来, 首先要作好的是产品, 运营和营销并不重要。”
其实否则,产品与运营始终不可分割,产品经理必定要与运营人员密切沟通,甚至作到产品经理即运营自己。
最近几年,不少成功的产品,其成功的缘由中运营占得比重甚至大过了产品自己。以小程序为例,不少小程序的功能比较容易实现,技术门槛并不高,别人也能够快速复制,关键点反而在于如何作用户增加。
对此,咱们的作法是采用 AB 测试,反复测试,总结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产品经理须要跟运营不断沟通,共同摸索出最优结果。
而且不少时候,产品经理还须要身兼多重角色,我有一位朋友是作电商产品经理,他天天除了作 AB 测试,测试各类按纽,优化各类流程以外,还会涉及对文案细节的改动,某次他改动了一句广告语,结果下单率提升了 9%。
能够看出,产品经理作测试、运营、文案等细节工做,看似与技术没有太大关系,倒是产品得到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