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使用super()吗?你肯定你了解它吗?

咱们常常在类的继承当中使用super(), 来调用父类中的方法。例以下面:html

class A:
    def func(self):
        print('OldBoy')


class B(A):
    def func(self):
        super().func()
        print('LuffyCity')


A().func()
B().func()

输出的结果为:python

OldBoy
OldBoy
LuffyCity

A实例化的对象调用了func方法,打印输出了 Oldboy函数

B实例化的对象调用了本身的func方法,先调用了父类的方法打印输出了 OldBoy ,再打印输出 LuffyCity 。测试

这样是Python3的写法,今天我们也只讨论Python3中的super。ui

若是不使用super的话,想获得相同的输出截个,还能够这样写B的类:spa

class B(A):
    def func(self):
        A.func(self)
        print('LuffyCity')

这样能实现相同的效果,只不过传了一个self参数。那为何还要使用super()呢?代理

那我看看有这样的一个继承关系的类(钻石继承):code

      Base
      /  \
     /    \
    A      B
     \    /
      \  /
       C

代码是这样的:htm

class Base:
    def __init__(self):
        print('Base.__init__')


class A(Base):
    def __init__(self):
        Base.__init__(self)
        print('A.__init__')


class B(Base):
    def __init__(self):
        Base.__init__(self)
        print('B.__init__')


class C(A, B):
    def __init__(self):
        A.__init__(self)
        B.__init__(self)
        print('C.__init__')


C()

输出的结果是:对象

Base.__init__
A.__init__
Base.__init__
B.__init__
C.__init__

每一个子类都调用父类的__init__方法,想把全部的初始化操做都作一遍,可是出现了一个问题,Base类的__init__方法被调用了两次,这是多余的操做,也是不合理的。

那咱们改写成使用super()的写法:

class Base:
    def __init__(self):
        print('Base.__init__')


class A(Bas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print('A.__init__')


class B(Bas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print('B.__init__')


class C(A, B):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print('C.__init__')


C()

输出的结果是:

Base.__init__
B.__init__
A.__init__
C.__init__ 

这样执行的结果就比较满意,是大多数人想要的结果。那为何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那是由于咱们每定义一个类的时候,Python都会建立一个MRO列表,用来管理类的继承顺序。

print(C.mro())
# [<class '__main__.C'>, <class '__main__.A'>, <class '__main__.B'>, <class '__main__.Base'>, <class 'object'>]

Python经过这个列表从左到右,查找继承的信息。Python3中的类都是新式类,都有这个mro属性,能看出来是广度优先的查找原则。经典类就没有mro属性,但它的查找原则是深度优先。

那我回到super的问题上来,让咱们先看看super的官方定义

 super([type[, object-or-type]]) 

返回一个代理对象,该对象将方法调用委托给类的父类或兄弟类。这对于访问类中已重写的继承方法很是有用。搜索顺序与getattr()使用的搜索顺序相同,只是类型自己被跳过。

类的__mro__属性列出了getattr()和super()使用的方法解析搜索顺序。属性是动态的,能够在继承层次结构更新时进行更改。

看到官方的解释就能够很清楚的明白,super是一个类,实例化以后获得的是一个代理的对象,而不是获得了父类,而且咱们使用这个代理对象来调用父类或者兄弟类的方法。

那咱们再看看super的使用方法:

super() -> same as super(__class__, <first argument>)
super(type) -> unbound super object
super(type, obj) -> bound super object; requires isinstance(obj, type)
super(type, type2) -> bound super object; requires issubclass(type2, type)

super至少须要一个参数,而且类型须要是类。

不传参数的会报错。只传一个参数的话是一个不绑定的对象,不绑定的话也就没什么用了。

print(super(C))
print(super())

输出结果:

RuntimeError: super(): no arguments
<super: <class 'C'>, NULL>

在定义类当中能够不写参数,Python会自动根据状况将两个参数传递给super。

class C(A, B):
    def __init__(self):
        print(super())
        super().__init__()
        print('C.__init__')


C()

输出结果:

<super: <class 'C'>, <C object>>
Base.__init__
B.__init__
A.__init__
C.__init__

因此咱们在类中使用super的时候参数是能够省略的。

第二种用法, super(type, obj) 传递一个类和对象,获得的是一个绑定的super对象。这还须要obj是type的实例,能够不是直接的实例,是子类的实例也行。

a = A()
print(super(A, a))
print(super(Base, a))

输出结果:

Base.__init__
A.__init__
<super: <class 'A'>, <A object>>
<super: <class 'Base'>, <A object>>

第三种用法, super(type, type2)传递两个类,获得的也是一个绑定的super对象。这须要type2是type的子类。

print(super(Base, A))
print(super(Base, B))
print(super(Base, C))

 输出结果:

<super: <class 'Base'>, <A object>>
<super: <class 'Base'>, <B object>>
<super: <class 'Base'>, <C object>>

接下来咱们就该说说查找顺序了,两个参数,是按照那个参数去计算MRO呢?

咱们将C类中的super的参数填写上,而且实例化,看看输出的结果。

class C(A, B):
    def __init__(self):
        super(C, self).__init__()
        print('C.__init__')

 输出结果:

Base.__init__
B.__init__
A.__init__
C.__init__

看结果和以前super没填参数的结果是同样的。

那咱们将super的第一个参数改成A:

class C(A, B):
    def __init__(self):
        super(A, self).__init__()
        print('C.__init__')

输出结果:

Base.__init__
B.__init__
C.__init__

咦!?那A.__init__怎么跑丢了呢?多出来了B.__init__呢?

这是应为Python是按照第二个参数来计算MRO,此次的参数是self,也就是C的MRO。在这个顺序中跳过一个参数(A)找后面一个类(B),执行他的方法。

知道这个后,输出的结果就能够理解了。 super(A, self).__init__() 没有执行Base的方法,而是执行了B的方法。


那咱们接下来讲说 super(type, obj)  和 super(type, type2)的区别。

代码以下:

class Base:
    def func(self):
        return 'from Base'


class A(Base):
    def func(self):
        return 'from A'


class B(Base):
    def func(self):
        return 'from B'


class C(A, B):
    def func(self):
        return 'from C'


c_obj = C()

print(super(C, C))
print(super(C, c_obj))

输出结果:

<super: <class 'C'>, <C object>>
<super: <class 'C'>, <C object>>

两次的打印结果如出一辙,verygood。那他们的方法是不是同样的呢?测试一下。

print(super(C, C).func is super(C, c_obj).func)
print(super(C, C).func == super(C, c_obj).func)

输出结果:

False
False

他俩的方法既不是指向同一个,值还不相等。是否是搞错了呢?再试试下面的看看。

c1 = super(C, C)
c2 = super(C, C)
print(c1 is c2)
print(c1 == c2)
print(c1.func is c2.func)
print(c1.func == c2.func)

输出结果:

False
False
True
True

 c1和c2不是一个对象,可是他们的方法倒是相同的。

那 super(C, C).func 和 super(C, c_obj).func 的确是不一样的。那打印出来看看有什么区别:

print(super(C, C).func)
print(super(C, c_obj).func)

 输出结果:

<function A.func at 0x0000000009F4D6A8>
<bound method A.func of <__main__.C object at 0x00000000022A94E0>>

 super的第二个参数传递的是类,获得的是函数。

 super的第二个参数传递的是对象,获得的是绑定方法。

 函数和绑定方法的区别就再也不赘述了,在这里想获得同样的结果,只须要给函数传递一个参数,而绑定方法则不须要传递额外的参数了。

print(super(C, C).func(c_obj))
print(super(C, c_obj).func())

 输出结果:

from A
from A

那我如今总结一下:

  1. super()使用的时候须要传递两个参数,在类中能够省略不写,咱们使用super()来找父类或者兄弟类的方法;
  2. super()是根据第二个参数来计算MRO,根据顺序查找第一个参数类后的方法。
  3. super()第二个参数是类,获得的方法是函数,使用时要传self参数。第二个参数是对象,获得的是绑定方法,不须要再传self参数。

给使用super()的一些建议:

  1. super()调用的方法要存在;
  2. 传递参数的时候,尽可能使用*args 与**kwargs;
  3. 父类中的一些特性,好比【】、重写了__getattr__,super对象是不能使用的。
  4. super()第二个参数传的是类的时候,建议调用父类的类方法和静态方法。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