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 6(802.11ax)解析24:802.11ax中MU-MIMO和OFDMA的区别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1019942缓存


序言

笔者将本身对于802.11ax中的MU-MIMO和OFDMA的区别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由于不少非通讯技术专业的童鞋,关于这两项技术不是很清楚区别。同时,这两项技术在MAC层的接入机制上有很高的相似性,两种物理层的接入机制是基于同一个框架的。因此这里笔者大体按照本身的理解,把笔记作了一下。安全

OFDMA和MU-MIMO是两种不一样的技术,两者独立存在,并能够叠加使用。这二者的共性是,这两种技术在同一个时间均可以让多个用户同时接入。除此以外,(目前在NOMA中采用被采用的) SIC(串行干扰消除)与CDMA也能够作到这一点。如下分开讨论下。微信

再次说明,本文仅仅做为我的笔记,并非打算梳理清楚MIMO相关概念,因此中间有部分可能解释有不妥的地方,若是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见谅。框架

OFDMA

OFDMA RU示意图

OFDMA是基于OFDM的物理层技术,其将频谱资源分割成多个频谱资源块,分配给多个节点同时使用。其没有多天线的要求,在单天线条件下,也能够作到OFDMA。less

OFDMA中的资源是时频资源,能够理解成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频谱轴,而后按照网格划分红多个资源片断,在Wi-Fi中称为RU,LTE里面称为RB。资源片断会根据需求被分配到各个用户上。这里要区分上下行,若是是下行的话,那么AP或者eNodeB(LTE里面基站概念),直接发送一个数据帧便可,固然,该帧内部的资源映射关系是提早告知用户的,Wi-Fi帧中是经过Trigger帧告知,LTE是在RLC子层创建链接的时候告知,而后节点对应解调的。用户实际上能够解调全部的信息,即所有片断均可以解调,而后根据映射关系,选取本身的信息便可。安全性是经过数据层的加密完成的。ide

上行的话,Wi-Fi是容许上行的OFDMA,LTE上行不采用OFDMA,采用的是SC-FDMA。OFDM有一个问题就是PAPR,峰均比,也就是全部的子载波因为是周期成倍数关系的,因此若是全部子载波都是加载相同数据的时候,出来的峰值就是全部子载波上单位峰值的叠加。若是你们都是1,那么这个1冲到很高,若是你们都是0,那么就是0,换言之是0(打个比方,虽然传输的时候是用双极性的,因此不会有0的存在)。(这样峰值和均值的区间很大,就会对放大器的工做区有要求)函数

  • LTE子载波多,一共2048个,因此峰均比空间大,最后就没有采用OFDMA作上行。LTE的上行是SC-FDMA。主要缘由是PAPR高,可是不是技术不可行,是相应实现时候,PA须要更高的成本,以及会产生更高的功耗。
  • Wi-Fi子载波最多256个(上述都是在20MHz信道带宽下),因此峰均比还能够承受,因此上行能够容许OFDMA。

目前OFDMA在Wi-Fi 6里面是一次性添加了上行和下行,下行在整个接入过程当中很简单,AP抢到的信道,而后发送便可。上行接入的时候包含了有两种接入方式,一共是基于竞争的(就是UORA),一种是基于非竞争的,也就是基于BSR的,缓存状况,根据节点的缓存状况,AP进行资源分配,而后告知。其实搞两种接入方式也是和LTE相似的,LTE中在PRACH信道上也有两种接入模式,基于竞争和基于非竞争,基于竞争的是随机选择竞争序列(也就是竞争所采用的Code),而非竞争的则是经过eNodeB指定。这点上LTE和WiFi 6在框架上是相似的。ui

在这里还须要注意的一个是,OFDMA和CDMA同样,存在远近效应。其含义是接收方,也就是AP,在接收信号的时候,须要全部节点发送到AP处的信号功率,近似相等。若是功率差别过大,那么就不可以很好解调了。(功率差别大就是用SIC技术,而不是OFDMA技术了)。编码

因此在上行发送的时候,触发帧实际上包含了三个重要信息,1)资源分配,2)发送速率指定,3)功率指定。经过以上技术,在OFDMA的场景下,Wi-Fi基本和LTE可以作到的差很少了,精准的频谱资源分配。加密

MU-MIMO

MU-MIMO是基于多天线技术的,这个技术的物理层是多天线技术。多天线能够实现多种技术,不只仅是MU-MIMO,以下图所示:

参考:aruba的802.11ax白皮书

上图中,咱们能够看到多天线能够作CSD,TxBF,STBC,SDM,MRC等等,这些技术所有在802.11协议中都有应用。这里细节不少,本文不展开了,相关技术我可能会在该技术用到地方再提到。

MU-MIMO的实现是结合波束成型的,波束成型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智能天线波束成型,一种是基于全向天线的波束成型。在CWNA一书中,已经给出了其定义。

具体描述如原文:

翻译版:

MIMO包含2D-MIMO和3D-MIMO两种,目前5G NR已经有3D-MIMO的波束了,Wi-Fi 6里面还停留在2D-MIMO上。打个比方就是说利用定向天线,天线辐射能够参考手电筒打光,波束的概念就是从光束来的,手电筒打的光就是定向的光束,同理,定向天线辐射的信号就是定向的波束。若是发送和接收方同时用两个手电筒打信号,那么一次性就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这种多天线的发送方式就是MIMO。

MIMO和全双工存在区别,MIMO模式下两根天线,只可以同时处于发送,或者接收状态。而全双工能够一根天线是发送状态,一根是接收状态。(PS:全双工也能够经过EBD之类的设备,一根天线实现全双工,这里不加以讨论)

MIMO的概念比较多,是针对多根天线而言的,主要是两个概念分集和复用。若是有多个通路的时候,好比有两个通路。咱们能够简单理解以下,若是两个通路传同一个信息,那么就是分集。若是两个通路传两个不一样的信息,那么就是复用。在802.11协议的相关培训书籍里面,这个概念实际上给的是比较粗的解释,MIMO 其实是分集和复用结合的技术,波束成型是发送分集。

在咱们经常使用的路由器中都是配备了全向天线。利用全向天线实现定向天线其实是基于干涉抵消的机制来作的,经过预编码,让数据流经过两根天线具备必定的相位差发送出去,达到接收方接收功率叠加,或者干扰方接收功率抵消的效果。

预编码能够经过数字编码的形式添加相位差,目前Wi-Fi就是采用这一种。移动通讯(好比LTE或者5G NR)里面方式多了一种是电相位差,是经过基带链接到RF这一段的线路上,经过线路的长度差别来作相位差。总之,有了相位差就能够作波束成型了。2维平面上的干涉抵消就是2D-MIMO,3维平面就是3D-MIMO了。

而后须要回顾下,基于MIMO技术,能够作到多发多收。基本的MIMO就是,一个发送者有两根天线,一个接受者有两根天线,发送者一次用两根天线发,接受者用两根天线收,而后两倍传输速率,这个就是802.11n时代作的MIMO技术。

WRT54M路由

多天线不等于MIMO,在802.11g时代,就有多天线了,Cisco当时的经典路由WRT54M就是多天线的,可是这个不是作MIMO,是作天线选择(实际上也是分集的一种),一次只用一根天线发,可是有可能用左天线,有可能用右天线,也有可能交替(技术上这属于发送分集)。在DD-WRT下咱们还能够看到这个选项,以下图

DD-WRT的配置界面

MIMO是两根天线同时发,同时在物理上两根天线须要差半个波长距离,另外两根天线不可以发送相同的信息,要编码以后,不然就会存在默认的干涉效果,对通讯无心义。通过预编码后,两根天线才能够同时发送(编码后的对应两根天线上的数据不一样)。

LTE,5G NR和Wi-Fi相比,在波束这一块思想差很少,不过具体实现的时候取目标函数会有点区别,前二者可能偏向波束追踪,也就是目标接收功率最大化,Wi-Fi里面是偏向对其余人的干扰最小化(好比interference nulling技术),用干扰抵消的原理来讲明,就是前二者偏向干涉叠加最大,后者偏向干涉抵消最强,这会影响一些预编码结构的设计。因此Wi-Fi强调的是多个波束覆盖到多个用户,各个用户之间不会进行干扰。

在Wi-Fi中,802.11ac仅仅支持下行的MU-MIMO传输。到802.11ax,也就是wi-fi 6之后才支持上行的MU-MIMO传输。

MAC层部分(MU-MIMO和OFDMA)

在MAC层协议部分,MU-MIMO的传输和OFDMA传输的过程很像,都是一开始一个TF帧,而后开始一个传输。两个能够叠加,不过先导过程不同。

  • OFDMA过程的先导是BSRP,BSR过程,就是问缓存状况,而后作OFDMA资源分配。若是没有先导过程的话就是UORA,基于随机接入的竞争模式。协议中还有一个BQRP,相似于BSRP可是关注的参数不同,这也是用来作资源分配预判的,这里就不展开了。
  • MU-MIMO的先导过程是NDPA,NDP,beamforming reporting,这样的过程是一个测量过程,测量每个节点的信道状态,也就是CSI,而后基于该CSI作预编码(协议里面要旋转矩阵)。

同时咱们须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先导机制都包含了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也就是隐式反馈的模式),这也说明了二者在MAC层协议上的相似性。

NDP过程

另外这两个先导的过程,NDP和BSR过程也能够结合起来一块儿使用,以下图

参考:Aruba的802.11ax白皮书

有了测量矩阵才能够作编码,因此MI-MIMO会作这样的过程。协议没有给定BSR,NDP这样的测量过程和传输过程的关系,因此不是每一次传输都须要测量一次,可选,也可不选。测量周期也是给开发商本身搞定的。关于NDP过程而言,其实与应用场景有关,Wi-Fi大概是100ms左右就能够了,这个从理论上有一个概念,叫作海森堡时间。

参考:802.11ac: A Survival Guide

而后有了BSP和NDP过程后,就能够执行一次传输了。这个传输过程内,能够作MU-MIMO,能够作OFDMA,也能够作OFDMA+MU-MIMO,协议不规定,给开发商本身折腾的。可是前提是要先导过程,有获取了足够信息。

还有点须要注意的是,目前Wi-Fi协议都是任意长数据帧的,不像LTE,5G NR同样,始终是按照一个小资源片的时间封帧,也就是其帧,半帧之类大小都是固定的,因此没有帧长度不等的问题。

Wi-Fi中只有一个最大帧传输时间和最大帧长度的限制,这个大小随着协议演进过程当中是有变化的。下图所示是截至802.11ac目前的最大值:

参考:802.11-2016版本

在Wi-Fi中,因为是多用户同时传输,不管上行仍是下行,都是存在帧长度不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补,补随机的东西弄到长度相等。在802.11ac里面,因为只有下行发送,因此发送时间是按照最长帧来的,其余短的不够就补。在802.11ax里面,因为引入上行传输,那么传输时间是AP猜的,根据BSR之类的信息来猜的,因此这段时间有可能会长,长就补0,若是短的话,那么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就是动态帧切片,把帧给切短了,而后发送。以上这点在动态帧切换中咱们已经讨论过了,因此这里就不展开了。

结语

以上,笔者大体把802.11ax中相关MU-MIMO和OFDMA的技术内容作一个技术笔记,本文仅仅偏向于技术笔记,觉得不少物理层相关技术,尤为是MIMO的包含不少定义明确的概念,可是本文并无考究。故本文若是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见谅。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须注明出处和原文连接。

欢迎你们关注咱们的微信公众号:无线技术大讲堂,请搜索公众号(must_wireless)。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