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前端性能优化(压缩与缓存)

压缩

适合压缩的文件类型:

并不是全部的文件须要压缩。
好比,已经压缩的文件诸如JPEG、GIF、PNG、电影和打包内容等不须要HTTP压缩过滤技术。对它们再次压缩将没法获得显著减少文件体积的效果。html

同时,网站还有大量的文本内容诸如HTML、XML、CSS和RSS等,他们都须要进行压缩。
压缩的程序取决于文件的类型。前端

压缩方式选择

gzip是GUNzip的缩写,使用无损压缩,压缩效果最佳,已经成为使用最为广泛、支持的浏览器最多的数据压缩格式。
目前国内的大型网站都使用的是这种方式(例如:淘宝、京东、腾讯等...)git

压缩过程

全部的现代浏览器以及服务器都支持压缩技术,惟一须要协商的是所采用的压缩算法。算法

为了选择采用的压缩算法,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会使用主动协商机制数据库

  • 浏览器发送 Accept-Encoding 首部,(其中包含它所支持的压缩算法,以及各自的优先级)浏览器

  • 服务器则从中选择一种,使用该算法对响应的消息主体进行压缩,而且发送 Content-Encoding 首部来告知浏览器它选择了哪种算法。缓存

因为该内容协商过程是基于编码类型来选择资源的展示形式的,在响应中, Vary(渲染引擎) 首部中至少要包含 Accept-Encoding ;这样的话,缓存服务器就能够对资源的不一样展示形式进行缓存。bash

以下图:服务器

图片加载失败!

也就是:网络

  • 客户端(HTTP请求头)-->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sdch, br
  • 服务器(HTTP响应头)-->content-encoding:gzip

示例:

gzip(filePath, req, res, statObj) {
let encoding = req.headers["accept-encoding"];

if (encoding) {
	  if (encoding.match(/gzip/)) {
			res.setHeader("Content-Encoding", "gzip");
			return _zlib.default.createGzip();
	  } else if (encoding.match(/deflate/)) {
			res.setHeader("Content-Encoding", "deflate");
			return _zlib.default.createDeflate();
	  }
	  return false;
}
复制代码

因为压缩技术能够带来很大的性能提高,建议对除了已经通过压缩的文件如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以外的其余类型的文件均进行应用。

压缩的优缺点

  • 优势:减小HTTP响应时间,提高传输效率。
  • 压缩过程占用服务器额外的CPU周期,客户端也要对压缩文件进行解压缩,这也须要占用部分时间。

补充

请求头:

  • user-agent:不一样设备自动带上这个头,判断什么样的设备,重定向到相同的项目

响应头:

  • Content-Type:给浏览器内容的类型
  • Location:重定向到某个地方

缓存

为方便理解,咱们认为浏览器存在一个缓存数据库,用于存储缓存信息。

在客户端第一次请求数据时,此时缓存数据库中没有对应的缓存数据,须要请求服务器,服务器返回后,将数据存储至缓存数据库中。

图片加载失败!

HTTP缓存有多种规则,根据是否须要从新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来分类
将其分为两大类 (强制缓存,对比缓存)
在详细介绍这两种规则以前,先经过时序图的方式,让你们对这两种规则有个简单了解。

已存在缓存数据时,仅基于强制缓存,请求数据的流程以下

图片加载失败!

图片加载失败!

已存在缓存数据时,仅基于对比缓存,请求数据的流程以下

图片加载失败!

图片加载失败!

咱们能够看到两类缓存规则的不一样:

  • 强制缓存若是生效,不须要再和服务器发生交互
  • 而对比缓存不论是否生效,都须要与服务端发生交互。

两类缓存规则能够同时存在,强制缓存优先级高于对比缓存,也就是说,当执行强制缓存的规则时,若是缓存生效,直接使用缓存,再也不执行对比缓存规则。

强制缓存

从上文咱们得知,强制缓存,在缓存数据未失效的状况下,能够直接使用缓存数据,那么浏览器是如何判断缓存数据是否失效呢?
咱们知道,在没有缓存数据的时候,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数据时,服务器会将数据和缓存规则一并返回,缓存规则信息包含在响应header中。

对于强制缓存来讲,响应header中会有两个字段用来标明失效规则 (Expires/Cache-Control)

调用开发者工具,能够很明显的看到对于强制缓存生效时,网络请求的状况

图片加载失败!

Expires

Expires的值为服务端返回的到期时间,即下一次请求时,请求时间小于服务端返回的到期时间,直接使用缓存数据。(不过Expires 是HTTP 1.0的东西,如今默认浏览器均默认使用HTTP 1.1,因此它的做用基本忽略。)

另外一个问题是,到期时间是由服务端生成的,可是客户端时间可能跟服务端时间有偏差,这就会致使缓存命中的偏差。(因此HTTP 1.1 的版本,使用Cache-Control替代.)

Cache-Control

Cache-Control 是最重要的规则。常见的取值有private、public、no-cache、max-age,no-store,默认为private。

  • private:客户端能够缓存
  • public:客户端和代理服务器均可缓存
  • max-age=xxx:缓存的内容将在 xxx 秒后失效
  • no-cache: 须要使用对比缓存来验证缓存数据
  • no-store:全部内容都不会缓存,强制缓存,对比缓存都不会触发(对于前端开发来讲,缓存越多越好)

示例:

图片加载失败!

图中Cache-Control仅指定了max-age,因此默认为private,缓存时间为31536000秒(365天)
也就是说,在365天内再次请求这条数据,都会直接获取缓存数据库中的数据,直接使用。

对比缓存

对比缓存,顾名思义,须要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可使用缓存。

浏览器第一次请求数据时,服务器会将缓存标识与数据一块儿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将两者备份至缓存数据库中。
再次请求数据时,客户端将备份的缓存标识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缓存标识进行判断,判断成功后,返回304状态码,通知客户端比较成功,可使用缓存数据。

第一次访问:

图片加载失败!

再次访问:

图片加载失败!

经过两图的对比,咱们能够很清楚的发现,在对比缓存生效时,状态码为304,而且报文大小和请求时间大大减小。
缘由是,服务端在进行标识比较后,只返回header部分,经过状态码通知客户端使用缓存,再也不须要将报文主体部分返回给客户端。

对于对比缓存来讲,缓存标识的传递是咱们着重须要理解的,它在请求header和响应header间进行传递,

一共分为两种标识传递,接下来,咱们分开介绍:

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Last-Modified:

服务器在响应请求时,告诉浏览器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

图片加载失败!

If-Modified-Since:

再次请求服务器时,经过此字段通知服务器上次请求时,服务器返回的资源最后修改时间。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发现有头If-Modified-Since 则与被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进行比对。
若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大于If-Modified-Since,说明资源又被改动过,则响应整片资源内容,返回状态码200;
若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小于或等于If-Modified-Since,说明资源无新修改,则响应HTTP 304,告知浏览器继续使用所保存的cache。

图片加载失败!

Etag / If-None-Match

优先级高于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Etag:

服务器响应请求时,告诉浏览器当前资源在服务器的惟一标识(生成规则由服务器决定)。

图片加载失败!

If-None-Match:

再次请求服务器时,经过此字段通知服务器客户段缓存数据的惟一标识。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发现有头If-None-Match 则与被请求资源的惟一标识进行比对,

不一样,说明资源又被改动过,则响应整片资源内容,返回状态码200;
相同,说明资源无新修改,则响应HTTP 304,告知浏览器继续使用所保存的cache。

图片加载失败!

总结

对于强制缓存,服务器通知浏览器一个缓存时间,在缓存时间内,下次请求,直接用缓存,不在时间内,执行比较缓存策略。

对于比较缓存,将缓存信息中的Etag和Last-Modified经过请求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校验,返回304状态码时,浏览器直接使用缓存。
浏览器第一次请求:

图片加载失败!

浏览器再次请求时:

图片加载失败!

缓存内容摘自:www.cnblogs.com/chenqf/p/63…

就这样吧!!!!!


+_+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