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重新冠肺炎以来,这是我看过中医文中最好的文章,思路条例清晰明确,豁然开朗,获益匪浅!这才是真正懂中医的人啊!网络
【原文转载,侵删】app
编者按:学习
咱们特别认真地学习了熊老的这篇文章,很是感动。重新冠肺炎以来,这是我看过中医文中最好的文章,思路条例清晰明确,豁然开朗,获益匪浅!这才是真正懂中医的人啊!spa
感动于国医大师的全盘分享,巴不得手把手教咱们后学晚辈啊!从病名、病因、病机、病邪特色到整个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诊疗预防思路都鞭辟入里、掰开了揉碎了讲得特别详尽。orm
但愿中医人都可以重视这位老前辈的经验教导,好好学习借鉴,共同努力,打赢抗疫这一战!ci
同志们,你们好!我受湖南省防治新型肺炎领导小组和中医高级专家组的委托,来给你们讲一讲有关中医药防治的方案。这个方案是咱们湖南省中医药高级专家组共同研讨,并且是通过屡次研讨才拟定的,而且一直在中医药管理局两位局长的亲自组织领导下,肯定的方案。get
首先咱们要对此次新型的肺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此次的新型病毒肺炎有三个特色:it
第一个特色是发病迅速,传播很快,传染性极强。第二个特色,全部的病人基本上是一样的主症,发热,咳嗽,而后气喘。并且病势发展很猛,一开始仅仅是发热,咳嗽甚至还兼有一些肠胃道的症状,而后迅速进入重症期,一到重症期就是高烧、暴喘甚至有呼吸衰竭,这是一个共同的症状特色。第三个特色,发病季节是在去年也就是咱们讲的己亥年,大雪、冬至以后,直到如今。import
根据这三个特色,咱们首先要弄清四条,哪四条呢?第一条中医学上叫什么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没有这个病名,咱们必须搞清中医应该称此病为何病名?这是第一个要搞清楚的。第二条,病因是什么?第三条,病邪性质是什么?第四条,病变的部位是什么?也就是咱们所讲的病机,包括病因、病性、病位,概而称为病机。因此我想就这四点作一点解释。引用
首先要弄清这是一个什么病?它是一个传染病,它不是通常的外感病,更不是通常的杂病,首先要明确它是传染病。传染病中医称为何病?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刺法论》中讲:“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类似。”“避其毒气,天牝历来。”这段原文告诉咱们这个病是个疫病,疫病就是相互传染,不管老小都是一样一个病症,就称为疫病。在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专门讲了温疫。他说“疫者,感天行之疠气也”,疫是天然界疫疠之气。“此气之来,不管老小强弱,触之者即病。”这就是讲的传染病。从这两条原文咱们就能够看到,咱们的古人已经认识到传染病称为疫病。因此毫无疑问这个病就是属于疫病。
第二,它的病因是什么?病因刚才前面提到的是疫疠之气,清代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一个是疫疠之气,二个是秽浊之气。《黄帝内经》讲“避其毒气,天牝历来。”天牝是什么?就是鼻子。说明是从呼吸道传染的传染病。这不是通常的常见病,根本不是通常的外感病邪。关于病名,咱们要肯定它是疫病。它的病因是疫疠的毒气。
第三点就是病邪性质。关于性质我想多讲几句,由于这个病发在冬天,有人认为这是伤寒,是感觉寒邪发的病,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啊,是冬天发的病,并且病人一开始确实有一点点恶寒的表现,发热恶寒彷佛是伤寒,可是要明确,什么是伤寒?伤寒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伤寒论》是广义的,《伤寒论》中的太阳伤寒是狭义的,不管是广义和狭义,咱们看看原文。《难经》讲“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五个哪个是传染病?不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太阳篇讲伤寒,那是讲狭义的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你们想一想这是传染病吗?这确定不是传染病。因此咱们讲的伤寒不是传染病,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吴又可《温疫论》曾经专门讲过“伤寒不传染,时疫多传染,伤寒邪从毛窍入,时疫邪从口鼻入。”这就说明两点:第一点咱们讲的伤寒不是传染病,而疫病是传染病;第二点,伤寒邪是从外表进入的,是从体表毛窍进入的,而温邪、疫邪他是从口鼻传入的,这就明确了,疫病不能讲成伤寒,这是一个理由。再一个理由,都认为冬天的发病就是寒邪,这一点你们要明确,这里有一个很是复杂的因素,按照《黄帝内经》运气学的规律,己亥年啊,亥年是厥阴风木司天,厥阴风木之气也就是风气,是主上半年的客气变化,主要的是第三步,下半年是少阳相火之气在泉,在泉之气就是主的第六步。第六步是什么时间呢?从大雪开始,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再是立春,这个阶段在去年它的客气是什么气呢?是少阳相火。客气就是干扰之气,就是异常的气候变化,也就是火热之气的干扰,固然这只是运气规律。在这种火热之气的干扰下,若是气候确实有特殊的变化,那么就容易发生疫病。《黄帝内经》中曾经专门指出,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也专门指出过,《黄帝内经》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讲厥阴司天之年终之气,“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人们感到温暖舒服,那就是一个暖冬。“其病温厉。”就容易发生传染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面引用的原文,他改了一个字,省略了一段话,他讲:“厥阴司天之年终之气,民病温厉。”这就直接了当地告诉咱们在厥阴司天这个年份,最后一步是少阳相火在泉,受火热之气的异常干扰,那就是应寒而不寒,变成一个暖冬。若是这个时候气候的反复很大,就容易发生传染病。那是否是每逢亥年就发传染病?不是,它必须根据当时的实际气候的变化。《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这样讲“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时间是有固定的规律的,可是气候他不是绝对不变的。我从去年冬至节气前开始就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冬至节先后,气候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因此我当时就意识到极可能有传染病发生,这是《黄帝内经》运气学理论,就知道今年冬天这个传染病,不要把它作寒证看。还有一种认识,这次传染病发于武汉,武汉地区属于湿热地带。因此就认为这个病是湿温。同志们啊,湿温咱们是很清楚的,温病学家早就告诉咱们,湿温病的发病季节在夏秋之际,并且关于什么是湿温病,《温病条辨》下了明确的定义,它的原文是这么讲的,“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你们想这个是个什么病?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湿热病,它不是传染病,并且它有季节性,因此它不是疫病啦,不能跟疫病混为一谈。
那么咱们当前疫病到底是什么性质呢?疫病它的病邪性质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温热类,第二类是湿热类,温热类多发于冬春季节,湿热类多发于夏秋季节。温热类的疫病基本上是从口鼻传入的,好比流感、麻疹、白喉、百日咳以及咱们当前所发的肺炎,这个属于呼吸道传染。而湿热性质的疫病可能是肠胃道的传染病,好比急性胃肠炎,好比霍乱,好比痢疾。在脑膜炎里头也有两种,一种流脑,一种乙脑,流脑是属于温热性质的,而乙脑就是属于湿热性质的,这一点在性质上咱们要有所鉴别。此次的疫病咱们应该把它的病邪性质肯定为“温热浊毒”。这个浊字哪里来的呢?吴鞠通《温病条辨》讲了“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是秽浊之气,它是秽浊。毒字哪来呢?《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避其毒气,天牝历来。”是浊毒,是温热性质的浊毒,这就是咱们对此次疫病的病邪性质的认识,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咱们要清楚的就是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在哪儿呢?疫邪从口鼻进入,呼吸道传染,肺为呼吸出入之门户,秽浊之气由口鼻吸受,必然先伤肺气。这话不是个人话,这个话出自《吴医汇讲》,肺为呼吸出入之门户,口鼻进入疫毒之气,必然先伤肺气,毫无疑问,病位在肺。咱们看看这个病的主症,开始发热,而后主症咳嗽、气喘,全是肺司呼吸所主的病,《黄帝内经》讲:“肺病者喘咳气急”,咳、喘、气急都是肺的病。可是有一个复杂的因素,咱们学中医的应该知道,肺与胃经脉是相通的,肺与大肠是相互表里的,也就是说肺与胃、肺与大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肺有病每每也会及于胃肠,为何?由于他们有经脉联系,《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讲:“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这就说明肺与胃、与大肠直接相通,他们的网络是相通的,因此肺有病必然影响胃肠。所以在疫病的病变过程当中,有一些病人确实有胃肠道的症状,好比胸闷、泛恶、欲呕,甚至于大便溏泻,可是咱们要清楚其主要病位在肺,胃肠道的症状只是一个兼证而已。
这几天我已经接触了30多个病人,中医确定是要看病人的,你不了解病人的实际状况,光从书本上讲,只能是纸上谈兵,必须了解病人。我看这30多个病人中已经碰到三个危重病人,还有30多个都是通常的。可是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开始发热,而后进入咳嗽,进入危重期,高烧、气喘,开始有一点点恶心、呕吐,甚至于大便溏,后面基本上就没有,这是一个症状的表现。第二个症状表现就是一开始症状并不明显,忽然一变就成为重度期,只要是发热不退,立马就高烧就开始暴喘,这是第2个特色。第3个特色,全部的病人绝大多数舌上都是薄黄苔或薄黄腻苔。到了危重期,就是黄腻苔,甚至因而黄厚腻苔,这个真相已经暴露出来了,是痰热结聚,是秽浊之气阻塞。我经过这几天的病人接触就更加明确了这个疾病的病变部位,病邪性质以及传播的速度。
下面咱们就把关于如何防治新型病毒性肺炎的方案,给你们具体的讲一下。新型肺炎应该分为四期,第一期是初热期,包括咳喘期,第二期是重症期,第三期是危重期,第四期就是恢复期,咱们根据四期来肯定治疗方案。中医治病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这是永远不能脱离的,就是辨证施治。张仲景《伤寒论》讲的很清楚,“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咱们《黄帝内经》也早就明确指出了,要“审察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勿失病机”,为何必定要强调病机,就是告诉咱们要辨证,中医是离不开辨证的,要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才可以准确施治。
下面咱们就按照辨证施治的总原则,分红了四期。
第一期初热期,分了三型,第一个证型是温邪犯肺,就是一开始,温邪犯肺的表现,发热微恶寒,注意它是微恶寒。伤寒是恶寒重发热轻,温热病是发热重恶寒轻,一开始发热每每都有38度左右,有的甚至39度,干咳,少痰,咽干,咽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或浮数,这是温邪犯表的表证现象。因此表证的时候咱们要用轻清宣透的方法,并且要注意宣肺。这个时候的治法一透邪二宣肺,咱们称为宣肺透邪。吴鞠通讲:“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邪在上焦外感初期的病,要用轻清宣透的方法,不要用重剂,一开始用重剂那是不适合的,动不动就是麻黄,石膏,大黄,这就不合适了。必须用轻清宣透。轻清宣透什么方呢?就是桑菊饮和银翘散。若是病人先有口苦,呕逆又恶寒发热,那么这是邪犯少阳,能够合用小柴胡汤或者小柴胡汤合桑菊饮,这是能够的,由于去年冬天是少阳相火的干扰之气,这一点咱们不能忘,因此小柴胡汤是能够的,能够用小柴胡汤合桑菊饮,这是第一个型的证治。
第二个证型咳嗽微喘。这个时候病人的表现是以咳嗽为主,有的发热已经解除了,有的发热不严重,重点是咳嗽兼有气喘,气喘并不明显的时候,可是有胸闷,还有咳痰,咯痰不爽,咽喉痒,固然还有兼证,好比食量差,大便不溏或者是大便溏。这个时候脉滑或者是浮滑,舌苔有薄白的也有薄黄的,这是初热期,刚刚表现以咳嗽为主症的时候,这应该是第二个阶段,治疗重点要宣肺止咳,要知道肺的特色,一个是主宣发,一个是主肃降,凡是外邪闭肺,不管是什么邪气,第一要宣,第二要降,驱邪找出路,要依据肺自己的生理特色来解决邪气的出路,因此这个时候应该宣肺止咳。由于重点是咳嗽,因此咱们能够用桑贝止嗽散,也就是程钟龄的止嗽散加桑贝散,其实杏苏散也是能够用的,可是比较而言,程钟龄的止嗽散更为合适,可是止嗽散它没有平喘的做用,因此这个时候要用桑贝散。咱们中医有一个一向的原则就是治未病原则。治未病第一是未病先防,第二就是既病要防变,要防止陷邪深刻,要防止它由轻变重,要防止他的病情发展,因此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咳的下一步极可能就是喘促。所以加桑贝散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桑白皮和贝母其实就是防止喘促的,不让他喘促加剧。
若是病人表现舌苔黄腻,胸闷,吐黄浊痰,这就说明郁热伤肺了,这是痰热壅阻肺气,痰热阻塞胸肺啊,用什么方挺合适呢?张仲景小陷胸汤是最合适的。《伤寒论》讲,“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是治小结胸病的啦。要知道啊,咱们用方第一要针对主症,第二要针对病机,张仲景小陷胸汤,治小结胸不错,可是这个小结胸是痰热结聚在胸膈所出现的小结胸,那么如今咱们这个疫病里面有痰热结聚胸膈的证型的时候,毫无疑问就要用小陷胸汤。可是用小陷胸汤有一个注意点,温病学家曾经提到过,舌苔不黄腻不黄滑者,小陷胸汤不可用。为何这么说呢?舌苔不黄腻不黄滑,说明痰热不重就不要用小陷胸汤,因此必须在痰热很重,阻塞胸膈的时候就能够配用小陷胸汤了。这里我还要顺便说一下,小陷胸汤内有一味药是瓜蒌实,咱们如今的瓜蒌实,有些药房有,有些药房没有,有些药房只有瓜蒌皮,其实瓜蒌皮是最合适的。不管是瓜蒌实也好,瓜蒌皮也好,它们的做用都是宽胸利膈化痰浊,可是它有另一个反作用,就是吃后大便溏泻,由于它含大量的油脂,吃了之后大便溏泻,咱们在用瓜蒌实、瓜蒌壳的时候,有人一开就是30克、20克,却不知这么吃下去病人就会拉肚子,只吃了两餐,便拉四次肚子,吃了三餐,拉六次肚子,病人原本蛮好的,一下就把他拉趴下去了。咱们要知道正气亏损邪气就会亢进,疾病变化的过程,它自己就是一个正邪斗争的过程,中医一向注重扶正要固本,祛邪要扶正,扶正祛邪二者兼顾,你动不动就大砍大杀,这个病人怎么办?还不禁轻变重,弄出多的病来了。因此咱们用药的时候不要乱用,必定要考虑它的反作用,这是我顺便讲的多余的话,这是第二个证型。
第三个证型是邪犯胃肠型,咱们在所看到的病人中有一部分病人一开始确实有恶心欲呕,大便溏等症状,由于肺与胃肠它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出现这个症状,咱们只能把它做为一个兼证看。这个症状表现是纳差,大便溏,恶心欲呕,有的还腹胀,有的疲乏,有的是薄黄苔,有的是黄腻苔,这个时候要化湿浊,重点是化浊,也叫清热化浊,理气健脾,也能够讲理气运脾。用什么方呢?王孟英的王氏连朴饮,这是一个方,还有一个方是《医原》里面的藿朴夏苓汤,我想把这两个方解释一下。王氏连朴饮,黄连、厚朴是君药,里面还有一个栀子豉汤,还有法半夏,还有菖蒲和芦根,这是王氏连朴饮这个方的全部的药。栀子豉汤是治疗热扰胸膈的,但大便溏不能用栀子,《伤寒论》讲了病人大便旧微溏者,不可用栀子豉汤。这一点咱们不能忘了,因此方中的栀子豉汤能够去掉。这个藿朴夏苓汤的藿香和王氏连朴饮中的菖蒲是去浊的。藿朴夏苓汤重点是化浊利湿,治疗大便溏泻,因此合用藿朴夏苓汤,王氏连朴饮和藿朴夏苓汤能够治疗胃肠这些症状,但这是一个兼证,不可多用,大便溏,恶心呕吐,一旦症状控制就不须要多用,不要一我的一吃就是10付,15付,那就不对了。由于这个新型肺炎的疫病主要病位在肺,他的发展趋势是咳嗽气喘,因此这里咱们只能把它做为兼证去对待,这是初热期,辨证分型分为这三型。
第二期就是重症期,重症期后面还有一个危重期,这其实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
重症期第一个型是邪热壅肺证,病人的表现,发热咳嗽,气喘口渴,胸闷,吐黄痰,脉滑数。我今天看到一个重症,就是一开始发热,只一点点咳嗽,没有控制住,立马就发生气喘、咳嗽,热势就增高,就属于重症,也就是属于邪热壅肺型。主方是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讲发汗后或者下后,有的是无汗而喘,有的是汗出而喘,无大热,麻杏石甘汤主之。他讲了一个无大热,前提是汗后或者下后,张仲景麻黄、石膏的用量是个什么比重呢?麻黄用四两,石膏用半斤,咱们不能看他当时的份量是多少?可是这个比例已经很清楚了,半斤就是八两啦,那就是说石膏只用到麻黄的一倍,只加一倍,二比一的份量。对于这种高热、气喘、肺炎症,这种病毒性的肺炎症,若是石膏只用到麻黄的两倍,那是解决不了这个热邪的,我本人是有经验的,并且是有长期的经验,石膏最少要用到麻黄的4倍或者5倍,就是说麻黄用5克,石膏要用到15g到25g,更甚的能够用到30克。同时还要注意麻黄,张仲景用麻黄,不管是小青龙汤、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等,麻黄都是先煎吹去沫,为何要先煎去其沫呢?要去掉他的这种辛燥之气,是减小他的辛燥之气,防止病人发生虚脱,凡是虚人服用麻黄容易大汗淋漓啊。咱们如今没有什么先煎去其沫,怎么办呢?就用炙麻黄,用蜂蜜炙,缓解他的辛燥之气,因此麻黄要用炙麻黄。麻杏石甘汤自己就是宣泄肺热,合桑贝散就是清肺热,化痰浊,这样进一步控制它的邪热壅肺的喘咳,这是第一种状况。
第二种状况,疫毒闭肺型,疫毒闭肺我们又称为脏腑同病,也称为表里俱实证,临床表现是高热、咳嗽、吐黄痰、胸闷、气促,其中有一个更重要的症状,就是便秘和腹胀,这个时候舌苔每每是黄腻苔或者黄燥苔,脉象也是滑数。咱们知道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壅盛,又兼大肠腑实里结,这不是表里同病吗?肺与大肠相表里嘛,也叫脏腑同病。这个时候光清泄肺热不够,必须通泻腑气,因此要用吴鞠通的宣白承气汤清肺通腑来解毒热,宣白承气汤出自《温病条辨》:“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这个右寸实大就是指的肺脉实大,肺热壅盛,表面上是肺热壅盛,而暗中的有一个腑气不通,因此这个时候通腑就能够泄热,这叫表里同治。曾经也有人用防风通圣散的,防风通圣散没有这个合适,防风通圣散它是治表里外感证的,这里是指肺热壅盛的喘促形成腑气不通的,就用宣白承气汤。但注意宣白承气汤不可久用,为何?大黄、瓜蒌实都是通大便的药,给人久用就会形成大便泄泻。咱们治病关键是要杀病毒,控制症状,不让症状发展,解除病毒之后就不要老吃这个药,一开开个十付,别人已经拉肚子,怎么还要吃?那就不行了,要特别注意不要伤伐正气,《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讲过这么一个规矩:“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十去其九就够了,就不要再吃了。后面怎么办呢?“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为何要这样作?“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要太过,不要伤害人的正气,不要动不动就是大黄10克,麻黄10克,瓜蒌实30克,这样会损伤正气的。我要再叮嘱一遍,服用宣白承气汤只要大便一通,喘促一降,高热一退就能够停药,这是第二种分型。
第三期是危重期,危重期就会出现内闭外脱,内闭外脱每每有两种状况,一种是阴脱,一种是阳脱,这个是通常的规律,凡是病人到生命垂危的时候,每每出现两脱。可是这里要注意它不彻底是脱,还有邪闭,这是一个虚实夹杂的病证,这叫内闭外脱,一方面是热邪深重,二方面是肺部气津虚脱。内热炽盛表现神昏烦躁,胸腹灼热,由于灼热在胸腹每每手足不必定高热,他是逆冷的,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这叫热郁在中,阳不能达,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呼吸急促者,这个时候必须扶助他呼吸,不插呼吸机,他呼吸就衰竭。舌质红绛或者是苔黄或者是苔燥,脉数或者是芤脉或者是促脉。此时,第一要固脱,第二要开闭,固脱就是固肺气,固肺津,开闭就是泄肺热。因此必须有两个方,第一个方生脉散,生脉散是李东垣的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温病条辨》吴鞠通讲:“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汗多,大汗淋漓,脉散大,就是大而芤的脉,喘喝欲脱不就是咱们如今讲的呼吸衰竭吗?用生脉散,这是固肺气,救肺津的,这是固脱的。可是如今这个新型肺炎,热邪特别重,凡是危重期,就是高热气喘,他的高热与气喘是并进的,有的虽然没那么高热,他热邪阻于肺部,阻于胸膈,因此这个时候热邪深重,必须清热,所以要用三石汤。三石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咱们有一个救急的方叫紫雪丹,三石汤是紫雪丹中的主药,滑石,石膏,寒水石,吴鞠通讲:“暑温蔓延三焦,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重点是清三焦暑热的,其实他化浊,滑石,杏仁,通草,这是化浊的,还有金银花,这是解毒的,它具备清热化浊解毒三个做用,所以咱们能够用三石汤。方中滑石、石膏、寒水石的份量都要用的比较重,通常要用20克左右。若是病人出现昏迷就必须配服安宫牛黄丸。这里我要顺便说一下,上海有一个同志给我打电话,不知谁说的,说此次的新型肺炎用安宫牛黄丸能够作预防,因此你们大买安宫牛黄丸。我说这错了,安宫牛黄丸是治疗热入心包形成的昏迷不醒的病人,那是热邪已经深刻了,并且产生昏迷,神志模糊了,才用安宫牛黄丸。你如今就吃安宫牛黄丸,中医有一个警句:不要引邪深刻,不能引贼入室,是否是?病邪还没来,你把它引到里面去干什么?这不知是谁乱说的。因此安宫牛黄丸咱们要正确使用,没有昏迷,毫不能用安宫牛黄丸。不要觉得这个药比较贵,就是好药,如今老百姓有种错误的观念,药越贵就是越好的药,你们都拼命买,谁说哪一个药好就买哪一个药,这是不对的,不能这样作。安宫牛黄丸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大人一天一丸,小孩不能吃一丸,由于里面有一些劫伐的药,好比冰片,好比麝香,好比牛黄,这都是劫伤元气的药,要注意一点,用药不要过分。
危重期还有一个最危险的证型,就是阴竭阳脱。不论什么病,包括疫病在内,伤阴过分,热毒伤阴过极每每转化,形成阳脱。这个时候的主症手足厥冷,也能够讲手足厥逆,全身出冷汗,体温降低,最重要的是体温降低,咱们用如今的检测手段,一量体温多高就知道了。历史上咱们中医没有体温表的时候,就必须摸人家的手足、身体,特别是胸腹部位,才知道他体温是否降低,如今体温表一量就知道了。精神是十分的极度的萎靡,神识淡漠,舌色晦暗,脉微细。张仲景讲少阴病脉微细,有阳脱的状况。人在生命垂危的时候,每每是阴阳俱损,阴损及阳,首先有阴脱,然后形成阳脱,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到阳脱的时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体温降低,脉象甚至看不到了,这个时候毫无疑问要温阳固脱,用参附汤加上龙骨牡蛎叫参附龙牡汤,这就是固气脱的。可是要注意不能弄错,若是尚有热邪的时候,不能用,若是是以津脱为主的不能用,这个时候必定是阳脱气脱。咱们要抓住他的特色,体温降低,脉象微细,舌淡紫,这样才能用参附汤,参附龙牡汤,这是第三期危重期。
第四期就是恢复期,有的在危重期已经被治好了,或者病人没进入危重期就已经开始好了,到了恢复期,恢复期好办了。
恢复期通常是两种倾向,咱们知道热病最容易伤阴,疫病一样如此,不管是温热疫邪也好,湿热疫邪也好,每每都容易伤阴。温热病的后期是伤阴的,温病学家讲了“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理”,这是必然的。湿热病容易致使阳衰,温病学家也讲了,这个湿热病治阳衰,不必定要用温药,要用利湿的药,防止他阳衰。这是温病学家讲的,咱们对疫病也要按照这个规律去治疗他的恢复期。因此恢复期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津亏的,一种是气虚的。
津亏了,哪儿津亏呢?一个是肺,二个是胃,咱们称为肺胃阴虚型,也能够讲肺胃津亏型,口干食少,疲乏,舌红少苔,固然有的还舌上干燥,这里要注意到舌色很是重要。凡是阴亏了,第一个表现就是舌红少苔,不是血虚,若是是血虚那是舌淡,或者是热邪伤人形成津亏,他是舌红少苔。温病学家叶天士曾经讲过,“温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这种病后期不是血虚,而是津亏。若是是血虚,脸色淡黄,舌淡,而这里是津亏,因此病人表现必定是舌红少苔或者是舌红而干,这一点是必定要注意的。用什么方呢?要滋养肺胃的阴,用沙参麦冬汤。这个沙参麦冬汤出自叶天士的叶氏养胃汤,因此我常常说沙参麦冬汤不是吴鞠通的,而是叶天士的,叶天士的叶氏养胃汤:沙参、麦冬、玉竹、扁豆、桑叶、甘草,六味药,吴鞠通加了一味药花粉就变成沙参麦冬汤了。我读了这些书之后,我常常讲沙参麦冬汤是叶天士的不是吴鞠通的,固然吴鞠通加了一味药,那就把名字给改了,我想应该改成加味叶氏养胃汤,固然吴鞠通已经讲沙参麦冬汤,叶天士与吴鞠通都是咱们的老前辈,因此仍是叫沙参麦冬汤,它就是滋养肺胃阴虚,促进饮食,解除余热,这是一个。
第二个脾肺气虚,这个病在肺,肺气虚,肺主气,可是脾为肺之母。脾者土也,肺者金也,咱们要用培土生金法,补肺必先补脾,这是一个基本道理,这是咱们中医一向的原则,因此脾肺气虚,重点是补脾,而后益肺气。用什么方呢?用刘河间的黄芪四君子汤加陈皮、法夏,咱们称之为黄芪六君子汤,也就是六君子加黄芪,一补脾肺二补气虚,这样就恢复得很快,这个恢复期就好办了。咱们要掌握的就是一个是属于阴虚的,一个是属于气虚的。
在治疗方案里面,咱们主要就拟定这么一个四期的方案,这四期的方案大概的东西,我想都应该囊括进去了,固然有些病人由于体质的差别,有些地方由于局部地理气候的关系,或者是生活习惯,或者有些人素有什么痼疾,他在病变表现过程当中会有一些不一样,咱们要随证施治,总而言之要辨证施治。《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篇》讲:“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人的体质是有差别的,有刚柔的区别、有强弱的区别,有肥瘦的区别、有阴阳的区别,况且还有老小的区别。总之,咱们要针对不一样的体质,根据他不一样的表现,随证施治。咱们讲的这些只是一个主流的,一个梗概的东西,因此刚才讲的这些主方前面都加了两个字,推荐方,这是给你们推荐的,不是必定不移的。可是咱们不论怎么办?都必需要把握这个病的病邪性质,病变部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病?它的趋势是什么?这一点咱们是必须清楚的。
关于预防,这里出了两个预防方,一个预防方是针对虚人来的,尤为属于虚寒体质的,我想老年人,寒气重的人,素体阳气不足的人,这是实用的。你们都知道中医的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在,皆为不足。”这都是《黄帝内经》的理论,因此咱们要固正气。第一个处方是针对固正气,治疗虚寒,对虚寒体质用于预防的方。第二个方就适合普通的人群,特别是幼年儿童人群是最合适的,由于它是辛凉御邪,清热解毒的一个方,就是银翘散加减的一个方,用了银花、连翘、甘草、板蓝根解毒,用了芦根、桑白皮清肺热,用了荆芥、薄荷辛凉透邪,因此它是一个清肺解毒,御邪在外的方,广泛的人均可以用。预防药份量不要重,用的时间也不须要长,3到5付便可,不要把它做为饮料去喝,不要一天都吃这个药,咱们不主张你们每天吃这个药,三到五天便可。如今预防重点是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这是关键。全方位严密隔离措施,这是切不可少的,你们要知道这个病是由口鼻传染的,这是呼吸道传染病。如今电视里每天讲,要戴口罩,要勤洗手,要隔离,不要到公共场所去,这彻底是对的,你们认真作到就好了。
我想此次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咱们全体中医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既考验咱们的医德医风,也考验咱们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咱们不仅仅是要有决心,更重要的是要有办法,并且要有准确的办法,要有准确的施治法则,要有准确的预防措施,这才可以真正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因此咱们既要有决心,又要有办法。我但愿咱们你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直接领导下,咱们你们共同努力,尽快打好这场防疫的阻击战。谢谢你们!
2020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