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时间:一轮测试从开始到结束所使用的时间
并发线程数:测试时同时访问被测系统的线程数。注意,因为测试过程当中,每一个线程都是以尽量快的速度发请求,与实际用户的使用有极大差异,因此,此数据不等同于实际使用时的并发用户数。
每次时间间隔:测试线程发出一个请求,并获得被测系统的响应后,间隔多少时间发出下一次请求。
平均响应时间:测试线程向被测系统发请求,全部请求的响应时间的平均值。
处理能力: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系统处理请求的速度。
cache影响系数:测试数据未必如实际使用时分散,cache在测试过程当中会比实际使用时发挥更大做用,从而使测试出的最高处理能力偏高,考虑到这个因素而引入的系数。
用户习惯操做频率: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估算出来的,单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此类功能的次数。一般以一天内某段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来统计,若是一天内没有哪段时间是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则以一天的工做时间来统计。
预期平均响应时间:由用户提出的,但愿系统在多长时间内响应。注意,这个值并非某一次访问的时间,而是一段时间屡次访问后的平均值。
最大并发用户数:在给定的预期平均响应时间下,系统最多能支持多少个并发用户。这个数据就是实际能够同时使用系统的用户数。并发
计算公式:
成功率=成功次数÷(成功次数+失败次数)
处理能力=成功次数÷测试时间
最短平均响应时间=MIN(平均响应时间)
最高处理能力=MAX(处理能力)×(1-cache影响系数)
最大并发用户数=(最高处理能力-1÷(预期平均响应时间-最短平均响应时间+(1÷最高处理能力)))÷用户习惯操做频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