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题目是没有年龄的。只是在网上常看到“已经25岁是否还适合转行当程序员”之类的问题,就以为有必要暴露下个人年龄。前端
在过去的2018年,我重新媒体艺术的小圈子里面跳出来,自学编程,转行前端。现已经入职某大公司。故事有点长,仍是从辞职开始提及吧。程序员
辞职后我也不知道该干啥面试
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做日,我作完了全部的工做交接,离开了上家公司。我不知道辞职以后怎么办,惟一明确知道的只是必须尽早辞职。算法
那时候的我,貌似选择不少。我能够找份工业设计的工做;能够作交互设计;能够继续搞硬件;不转行继续作新媒体艺术;去二三流大学当讲师;作青少年编程教育;回老家当个中小学老师。数据库
这么一说,我也算是个斜杠青年。不过,"斜杠青年"在个人语境下不见得是褒义词。那就是什么都会一点,可是干什么都不专。什么事都作不成,只好用"斜杠"这么一个概念给本身作掩饰。其实过上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也不是一件难事。只是仍是有点不甘心。在好几个方向,我都能找到通常的工做,可是,没有一个是“好”的工做。编程
我喜欢当老师,也曾经在新东方兼职当过老师。本身仍是挺喜欢当老师的感受的。当时的我,除了学历就什么没有。那光有学历能干什么?当老师呗。父母有点着急,甚至帮我打听过一些作大学老师的途径。后端
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但是我没有去当老师。前端框架
若是这时候去当老师,你是由于喜欢当老师呢,仍是由于走投无路呢?我以为是由于走投无路。若是哪一天我作回老师,我但愿是由于热爱,而不是走投无路。微信
做为一个17岁零一百多个月的年轻人,我心里还有一个想法——但愿走和父母不同的路,去看他们未曾看过的风景。框架
至于走哪条路,怎么走,我也不知道啊~
摇摆不定墙头草
上文说了一大堆可能性,接着我选了Unity游戏开发的路。这算是一个"能进能退"的墙头草选项吧。
Unity是一款三维游戏引擎,不只能用于游戏开发,还能应用于各类三维交互场景。在我之前从事的新媒体艺术行业中,也经常使用Unity做为开发引擎。学会Unity这款软件,既能够在原来行业的跳槽,也能够跳到游戏行业——一个用生命赚钱可是能赚不少钱的行业。
我喜欢打机(粤语,玩电子游戏的意思)。但我喜欢的是单机游戏,不喜欢网游。单机游戏重视沉浸感和体验感。网游重视氪金PK,玩家间相互厮杀。当下赚钱的游戏都是氪金网游。转行开发单机游戏,恐怕仍是逃不过饿死的命运,那就不必转行了。转行开发网游,心里又多少不太愿意。
这时候,我找了一个在网易游戏工做的同窗咨询。同窗劝我不要入坑。游戏开发行业,太累太要命。能坚持下来的人,都是热爱游戏的人。想要在这个行业作下去,你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玩游戏。若是业余时间都是打游戏,未免也太浪费了吧?
这个世界确实须要游戏这种娱乐方式,中国也用游戏对全世界进行着文化输出。若是我转行全职作游戏,那就是为了钱而赚钱了。没什么很差,只是,不算十分愿意。
本科毕业设计时,我曾经对本身这样说过:"你的笑容是我创造的不竭动力。"本身作的东西,能让看到的人会心一笑,那种感受实在是太美妙了。可是作游戏,我体会不到这种乐趣。无论愿意不肯意,确实也没有什么选择。那就选择Unity游戏开发吧~
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但是春节期间我放弃了游戏开发者这条路。
决定作前端程序员
搞游戏搞着搞着,转眼就到了春节。趁着各路同窗都从大城市回到老家,我也得以拜访到平时难以拜访的程序员同窗们。他们给了我不少信息和帮助。了解的信息广度和质量不同,决策天然不同了。
决策前不考虑沉没成本,决策后不考虑机会成本。这是我作判断时的一条重要准则。
当时大热的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对数学要求过高,作不起。互联网程序员仍是挺适合个人。互联网程序员,大致分为前端后端。虽然这样但分类不严谨,但非互联网行业的读者能够先这么理解。前端贴近用户,上游通常对接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后端贴近机器,对接数据库工程师和算法工程师等等用户不直接感知的岗位。我是设计出身的,作前端程序员应该会有优点。
虽然辞职后彻底不知道该干啥,虽然中间搞过本身不算喜欢的游戏开发,虽然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探路。可是幸运的是,决定作前端以后,转行方向就稳定下来了。
路走对了,就不怕远。
回到学校,回到学生,回到纯粹
站在母校图书馆的闸机前,我掏出了熟悉的校园卡,心里竟然有点小紧张。都毕业半年了,已经不是学生,个人校园卡还能进去图书馆吗?
“滴~”,闸机蜂鸣器发出清脆的声音,竟然过了。开心之余伴有一丝丝感动。虽然已经毕业,可是母校并无忘记咱们,还能让咱们回到她的怀抱,实在是使人温暖。说不定还能借书呢,到前台问问毕业生有什么权限吧。
(图书馆前台)
——您好,我是毕业不久的校友,如今校园卡能进图书馆,请问这是一直能进吗?仍是有什么限制。
——什么?!理论上是不能进的才对,应该是系统那边比较忙,尚未空把大家毕业生的数据清了
——Σ(⊙⊙"a
后去卡务中心办了手续,校园卡能够继续合法使用十年了。进图书馆,刷食堂都OK。
在这个时期,学习环境仍是挺纯粹的。我大多流浪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广州图书馆。广外图书馆大学城分馆去得最多,由于那里有全大学城(说全广州也不为过)最好的自习室。
在个人心目中,我是广外的走读生。因此我对广外老是有一种特别的感谢之情。
不只环境纯粹了,手头的工做也变得纯粹。以前转行作游戏时,学编程之余还要花很多时间去打游戏,以多了解这个行业。作前端,固然须要看一些设计精美交互流畅的网站,但不会像打游戏那样影响编程学习。
环境与工做纯粹了,心态跟着变纯粹。编程水平老是跟不上就业水平,你担忧吗?担忧。担忧有用吗?没用。那你别担忧好了。
我就像追赶一辆正在往前跑的车。只要我比车快,总有追上的一天。在此以前或许没力气了,或许没时间了,或许其它许多许多。
彷佛须要担忧其实也不须要担忧,由于你改变不了。你能改变的,只有跑多快。你担忧的事情,80%是不会发生的。(发生的意外,80%是你想不到的,哈哈)。不用想太多,只管尽己之力向前跑就是了。
而这段时间是最纯粹稳定的。既不像开头时找不到方向,也不像后期弹尽粮绝生活困顿。
实力太渣,内推都不敢接
我是出社会比较晚的人。之前同班的同窗,大多已在大公司干了几年,小有成就了。虽然离职时我没有在朋友圈公布,但一些同窗好友也知道我离职了,给我推荐工做。那时候内推机会反而是不缺的。腾讯、百度、网易等一线公司都能找到内推机会。
只是本身那时的水平实在是太渣,和正常要求差太远。内推的话都不可能进,都很差意思去丢同窗的脸。那时候本身的水平之渣渣,能够描述为“神仙都救不了,内推都没用”。摘录一个同窗给我内推,个人回复(XX是我同窗的名字):
准备4月份再去投简历。毕竟内推必定程度上会表明推选人面子的,我以为如今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很好表明“ XX 内推的求职者”。目前正呆在大学城像考研同样疯狂补习中,按计划和进度比较适合4月份求职。
这种岗位确是挺对口的。再次谢谢 XX 的消息^_^
实际上计划和进度都没跟上。那时候水平实在是太渣渣了(也对转行程序员的难度过于乐观估计)。虽然没敢接下同窗的内推,可是他们愿意给我内推,给我带来了很多信心。仍是至关感谢同窗们的。
出师不利,大水围城,困顿无路
无论实力渣仍是不渣,都几个月过去了,应该去试试面试了。投了一圈简历,我得到了两个面试机会。有机会面试仍是挺高兴的,转行最怕的是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第一家公司,笔试下来,100分的卷子乐观估计拿了30分。上午面完第一家,地铁去第二家面试的途中,有猎头主动找到了我。
那时我在地铁上,笔记本连着手机的热点,用时断时续的4G信号,艰难地发送了简历给猎头。猎头问了一堆简历上已经写得明明白白的问题,发现我不是计算机专业且没有相关工做经验,就说声打扰挂了。留下我在挨挨挤挤的广州地铁上,左手手机右手电脑,肩上背着来不及拉上拉链的双肩包。
午餐没吃好,好不容易来到了第二家公司,没想到这其实连招聘公司都不是。“面试”时出一道很难的题目,须要在规定时间内用他们的不能上网的破电脑完成。墙上还贴着一个手指指着你,营造出压力的氛围。不得不说它确实成功让我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到时间后,“面试官”走过来,含蓄而委婉地批判你的水平很低,题目作得很烂,什么都不是。
忽然“面试官”话锋一转,建议你上他们的培训班。虽然得知这是培训班以后,我情绪稳定了下来,可是整个面试过程感觉到的压力还不能一会儿散去,久久不能忘怀。想着还要努力好几个月,才能达到经过这个试题的能力,才能降薪转行,去作这些丑破天际的网站,简直是前途无路,使人难受极了。
更戏剧性的是,回来的时候遇到广州特大暴雨,家(出租屋)附近全都水灾了。地铁口出来,就被围在一个孤岛上。过膝的水位,不是随便能趟过去的。我围在家周边,转了大半圈都找不到陆路回家。雨在哗啦啦地下,饿累困,有家不能回。
我找了一辆共享单车,像开船同样骑回家。这情景和这日子真的太般配了!骑着租来的单车,走在深水区,你永远不知道水下是什么鬼,会碰到什么礁石。你惟一知道的是你不能停,停下来你就完了。你能作到的只有顶住压力向前进。
不要被曙光晒晕
向前走向前走,慢慢地,我也有了第一个公司的offer。主试官说:你才学了几个月,技术还不行,可是若是能把设计兼了,咱们立刻要你。并且还说我要的工资过低了,当场给我加了2500块。我压抑着心里的兴奋,仍是按照本身既定计划,说考虑24个小时后再决定。
离开公司大楼,我心里想:考虑什么考虑,明天直接说OK。我已经在阴雨里行走了足足半年的时间,这时候照进来一丝丝曙光。可是这一丝丝的曙光对我来讲,已经够炫目了。不能理解这种感觉的,能够断收入半年试试,必定能深入体会。
虽然不是按照既定计划在广州拿下第一个offer后去深圳找工做,虽然初期还要作一下设计,虽然不是互联网公司。可是这半年实在太难熬,立刻解脱该多好!我打电话给爸妈,几乎是宣布要入职了。爸妈表示,如今最重要的是适合本身的职业发展,而不是急着反哺家庭。我听了虽然很感动,但几经纠结仍是准备入职。
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但是我还有一个互联网程序员舍友。
回到出租屋,我和这个“就业导师”聊起了这个offer。他很是明确地建议我不要去。虽然只是“兼顾”一下设计,但这对程序员职业发展来讲是很不利的。最后,我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仍是忍住了想入职就地解脱的冲动,没有接下这个offer。
不得不认可,有时候人的水平,和他身边的朋友有关。和一个优秀的舍友在一块儿住,无论愿不肯意,本身的要求都会变得优秀。
这是曙光,但不能被晒晕。(微信公众号:叶茂腾笑咩)
表面坚强,内心没底
放弃第一个正式offer后,按照最初的计划,我来到了深圳。这时候刚好碰到一个技术瓶颈(学习前端框架)。可否突破这个瓶颈,对找工做来讲是至关大区别的。在瓶颈期期间,我察觉到本身心里的“脆”弱。
整整一年,整体上个人情绪仍是至关稳定的,斗志仍是中等偏上。毕竟在本身过去二十多年的生命中,这不算生活最困苦的时候,不算最悲伤的时候,不算最危险的时候,也不算最贫困的时候。可是,这种自我情绪高的“表”之下,是个人自信不足。能够说,虽然本身表面上很坚强,可是心里没底。也能够说,虽然心里没底,可是表面上很坚强。
这个“表面上”不是指对他人的表面上,而是本身对本身的表面上——自我感知。那段时间我就没见几我的,因此我也不知道对人是什么表现。TED有句话,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本身伪装到本身相信,直到真的实现它。无论你是真的仍是装的,这个时候的自信真的很重要。即便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的时候,都要本身相信本身。时间久了,我都分不清当初是装做自信仍是真的自信。
可是,有一点我作到了。不管信心满满踌躇满志,仍是深受打击心情低落,都能持续稳定地保证学习时间和必定的效率。某种意义上来讲,决定你可否经过技术面试的,不是你的心情和情绪,而是你的编程水平。学习能提升水平。坚持学,总有一天能达到就业的水平。问题是你的钱先没了,耐心先没了,仍是差距先没了,哈哈~
这段时间最开心的事情是,天天晚上回家,深圳地铁都会提醒我:下一站——翻身!
(注:我住在翻身地铁站附近)
果断而冒险的一次跳跃
不管脆弱仍是坚强,花了一个月时间仍是过了“前端框架”这个技术瓶颈。搞了个破破烂烂的小做品,开始在深圳的找工做之旅。深圳真是程序员工做的好地方呀,工做机会比广州多不少。加上本身水平渣得没那么厉害了,深圳找工做相对比较容易。
重点讲下大公司A和创业公司B。这两家公司都是主动抓取个人简历后联系个人。
A是大公司,属于上文中内推都不敢去面的那一类大公司。HR电话和我聊了一些基本信息以后,就让我“回家等通知”了。
B是腾讯投资的一家创业公司,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因为本身之前的一份兼职与该公司的业务强相关,加分很多,过面试了。过面试的当天我就把周边走了一圈,看了好几处的租房的地方,就准备这么定下来。不久后,B公司的offer也发下来了。
故事到这里本就该结束了,但这时A公司竟然打电话来讲要下一步面试。
我感到震惊:原来“回家等通知”真的有可能有通知的!冷静下来琢磨:A公司只有三成把握,B公司已有offer且快要入职。可是真的好想去大公司呀。因而,我在彻底没有其它offer,A公司八字尚未一撇的状况下,将B公司的offer拒了。
这算是整一年中最冒险的一次决策吧。回想起来,那时真的是果断。
硬碰硬的面试
虽然说"大公司看作人,小公司看作事",可是大公司社招的感受仍是比较硬核的。简历筛选、电话技术面、性格测试、计算机机试、人力资源面试、主管面试。真有种“过五关斩六将”的感受(含中二幻想加持)。貌似校招流程更长,只是我没有参加过任何校招,这社招流程我就感受很长了。
全流程中,对我来讲最难的是计算机机试。机试只有一道算法题目。HR会给你一条连接。连接被点开后会开始计时,你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交卷后立刻就能知道结果。
拿到题目连接后我没敢轻易点开,向HR要了几天时间缓缓。那几天天天十小时高强度练习算法。最后拖过久了,HR打电话问我考试了没。我说:立刻考。考试前先去楼下买了一个大面包,吃了一半。接着是极度专一的考试时间,碰到的还恰好是一道不容易的题目。个人精神高度紧张,肾上腺素飙升。
验证……过了!
那个瞬间,是整整一年来最开心的时刻,漫长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我能感受到头顶腾腾的蒸汽。我拿起桌子旁边的面包,不注意地吃了起来。忽然,一只蟑螂从个人面包中爬了出来。在这极度兴奋的状态中,我没有惶恐不安,只是默默地把面包扔了,心想:这种生活,已通过了大半年了。
漫长的等待有些焦躁
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但是我并无立刻拿到offer。
虽然A公司已经给了口头offer,可是正式邮件offer并无立刻下发。前面的过五关斩六将以后,才是公司内部层层上报审批的开始而已。时间等得越长,变数越大。
必须认可,转行期间一贯平静的我,在这个阶段仍是心里不安的。辞职大半年,连抽屉里的硬币都被我翻出来了。拖了这么久,万一最后没下发正式offer,那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时,通常的推荐作法,是继续海投简历,刷offer,不要被动等待。可是,我并无这样作,而是将状态调整为"平时"状态。这样,A公司联系个人时候就能立刻应答。避免了在别的公司面试的时候,A公司来电的尴尬。固然,另外一个缘由是和A公司同等条件的工做机会几乎没有,不必瞎试。
在等offer的时间,我在补一些计算机基础,同时写写文章,而非应聘须要的东西。这确实是有些冒险。
整整40天后我才收到A公司的正式邮件offer。接下来,就是2018年底哀鸿遍野的互联网裁人大潮。我算是幸运地遇上末班车吧。
新的启程
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了,可毕竟拖稿了几个月,那就补充一些近况吧。
半年后的今天,已经转正。虽然还经常以为本身水平渣渣,但正常完成工做仍是能够的。基础欠缺,踏实慢慢追就是。
如今在深圳某地铁站旁,一我的租了六十多平方的小区高层单间,视野风景都很好。没有老鼠,没有蟑螂。有直饮水和中央空调,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直线上升到新的台阶。及时奖励本身也很重要嘛。
不找个舒服的地方好好休息,怎么有精力去加班呢?
小尾巴:以前从技术角度总结过我转行的经历,感兴趣的戳:我转行前端花了1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