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作了很多大型的中台项目,什么是中台?这篇文章就很少说了,自行百度一下,总而言之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企业什么样的人员组织架构就会什么样的系统技术架构。咱们先如下一幅图:服务器
前面说的都是些大概,我直接说个人案例吧,我在上一家公司(乙方)时候已经作了很多中台项目,自觉得对这种架构已经有些了解了,直到遇到到了这家企业(甲方)实际作需求的时候才遇到这些坑。架构
真实案例并发
业务背景:
咱们这企业主要作移动共享充电宝业务,和国内几大x电不同,咱们是作国际化,需求方在日本、中国台湾、泰国、中国香港地区,因此看起来简单的租借逻辑变得异常复杂,由于仅仅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就十几家,支付方式积分、优惠卷也十几种。并且这也是一个国际化团队,由于日本的需求很是特殊,因此他们有本身的开发,因为领导层缘由而咱们的核心代码又不能给日本开放,因此每次上线都要有专人去拿日本方的代码合并到咱们master分支里面去。微服务
犯下的错误:spa
就是这两个错误,致使咱们的业务线在接下来一个月直接瘫痪,泰国、日本需求线全面告急;一个跟了我很长时间的开发兄弟直接跟我提离职;bug数量直线上升;产品总监跑来跟说,再这样下去,产品团队就不玩了。
但问题又来了,中台架构若是不这样作,让不熟悉业务的人去作重构我彻底不放心,业务层给的压力特别大,否则现有架构支持不了几大需求方的并发。
后面我发现是我方法论错误了,我没有太多甲方的经验,那我应该怎么作呢?后来,我把业务拆了出来进行了分析!代理
通过讨论和调研,每次新需求都离不开主要几大的业务模块开发:blog
不知道有没有发现我把组织架构从业务线拆出来之后,个人中台架构,天然就出来了,过程当中我没有重构过任何代码,只是慢慢把业务从业务线剥离出来,增长了一个接口层,并且几乎没有增长过多的代价和成本,这就是个人结论,改变技术架构首先解决组织架构。接口
原文连接
本文为云栖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容许不得转载。开发